歡騰的五月賽馬盛會

  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是香格里拉各族群眾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香格里拉縣人民政府法定的以藏族馬文化為主題的節日之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為期 3天。舉辦場地有很多地方,有的年份在縣城東郊五鳳山腳下,有的年份在建塘鎮尼史村拉咱塘,有的年份在建塘鎮乃日村的達壩塘,近幾年,又在風光旖旎、遼闊無邊的依拉草原,舉辦活動。每當賽馬節來臨的時候,香格里拉各族群眾相聚在賽馬場共同度過歡樂、喜慶、祥和、團結、進步的傳統節日,向中外遊客展示香格里拉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

  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以藏族馬文化為主題,其由來已久,具有悠久的歷史。藏族群眾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野獸出沒,為了生存,從小過著金戈鐵馬、騎射擅武的生活。由此,愛馬是藏族群眾的天性,賽馬更是藏族群眾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賽馬,藏語稱“達角”。 五月賽馬節,藏語稱“安巴達角”。 從古至今,馬與藏族群眾的物質追求和精神渴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馬的感情,藏族群眾是濃烈的、醇釅的,馬是藏族群眾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馬是藏族農牧民心中的生命。在香格里拉,不管從事農業的藏族農民,還是從事畜牧業的藏族牧民,還是從事商業的藏族老闆,都離不開馬,馬是藏族生產生活中必不可缺工具。

  據藏族歷史記載,大約在公元729年,西藏桑耶寺落成慶典時,在藏區舉行了第一次賽馬會,連續舉行長達半個月。從現存的壁畫上看出,比賽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長距離賽馬跑,以快慢決勝負。另一種是在中心點,一騎士駐馬而立,另有兩騎士從等距離的兩個地方相向飛馳,以先至中心者為勝。

  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的由來傳說眾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內容與馬和英雄人物息息相關,從中反映出藏族群眾對馬崇拜和英雄崇拜的文化跡象仍在延續。

相傳,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是沿襲藏族英雄格薩爾王每次出征前要舉行跑馬射箭的習俗,而形成的傳統節日。

  據傳,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以姐羌為主體的建塘部落聯盟在香格里拉草原上建立了“古建塘王國”,每逢五月初五,建塘王國騎兵在五鳳山腳下演練馬術,成為練馬場。

  據《香格里拉縣志》記載:唐初,吐藩青海貝嘉德十二部組成的中勇軍南下香格里拉草原,古建塘王國歸降吐藩王。駐紮在建塘草原上的吐藩騎兵尚武善騎,每逢高原五月,春暖花開,草原碧綠之季,騎兵聚集在五鳳山腳下演練閱兵,各民族眾蜂擁而至,觀賞騎射,踏青郊遊,由此而形成了賽馬節。

  清代,駐防綠營兵,香格里拉設小箭道,每逢五月初五,在五鳳山腳下跑馬射箭,久而久之,成為東部藏區的盛大節日。

  相傳,藏王每年都要在拉薩舉行一次賽馬會,建塘(今香格里拉)騎手卻幾次落第而被藏王譏諷,並宣佈建塘選手如再次落第就要加倍繳納王糧。當時建塘有位叫那主都丹的青年,立志要為家鄉爭氣。於是在五鳳山下搭起帳篷,日以繼夜馴馬操練,幾經寒暑秋來,終於練就一身本領,後來在拉薩賽馬會上獲得第一名。藏王問那主都丹要什麼,他說只要藏王免去建塘繳納繁重的王糧。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建塘百姓為紀念那主都丹之功,在五鳳山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塑了那主都丹騎馬飛奔的像,並決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五鳳山下舉行一年一度的賽馬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賽馬節的內容和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如今的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不再是單一的賽馬比賽了,它已經由單純的觀賞騎射、踏青郊遊變為民族文化展示、經濟交流,促進旅遊事業發展的一大盛會。

  今年的賽馬節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眾,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騎著心愛的馬匹,如潮湧動,緩緩走向賽場。

  一座座帳篷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又像開盤的蘑菇,一夜之間便開滿了賽馬會場的四周,帳篷彩旗競相輝映。各種文藝匯演、民歌大賽、民族服飾展覽、物資交流會等文化經濟活動如期展開。同時,在不同的場地,還舉行拔河、射箭、射弩、抱石頭、犛牛賽跑、牛拉槓等傳統節目,充分展示藏族人剽悍、豪邁、聰慧的性格。

  藍天白雲下,雪山巍峨,草原歡騰,彩袖飛舞,歌海如潮 。以“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構建和諧香格里拉,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為主題的2013年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在香格里拉美麗的依拉草原如火如荼舉行。

  “天上有多少顆心,桌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犛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在五月賽馬節上,香格里拉建塘鎮解放村的《吉祥鍋莊》向人們展示了郭莊無盡的魅力。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香格里拉鍋莊舞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當天的賽馬節上,大家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戴上最美麗的飾品,用鏗鏘的舞步和悠揚的歌曲,向四方賓朋展示著迷人的風采。

  古老的熱巴敲響了千年的祝福,來自各地的歌手組合紛紛登臺亮相,一展歌喉。香格里拉組合、魯茸西洛、康巴姐妹組合、雙人樂器演奏、《醉苗鄉》獨唱各領風騷,醉了雪山,醉了草原,醉了歡樂的人海。

  最為精彩的節目莫過於騎手們精彩的馬技表演,給廣大遊客和觀眾們再現了香格里拉古老的馬背文化。

  藏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藏獒和藏刀譽被稱為“藏三寶”。今天,香格里拉古老而深厚的馬文化,在社會各界和民間組織的共同努力下,一度即將失傳的香格里拉馬術文化,不斷得到發揚和傳承,使在場觀眾一飽眼福。

  瞧!在馬技表演現場,騎手們駕馭自如,場內場外,讓人驚心動魄,讚歎聲不絕。“馬背站立”是騎手在飛奔的馬背上,雙腳離蹬雙手高舉,隨著奔跑的節奏,調節自身漂浮於空中的身體。

  “躍馬”是個非常高難度的動作,要求騎手風馳電掣的馬背上左右跳躍,像擺鐘般通過馬背左右跳躍又不至於落馬,在規定的時間內,乾淨利索連貫地完成所有動作……

“馬背倒立”是在充滿顛簸和力量勃發的馬背上,巧妙平衡身體與速度的微妙對抗,完成高難度的倒立動作,人與馬、動與靜、力與美,以抗衡而融合的姿態交匯在一起。

“馬上拾哈達”的騎手,風馳電掣般而來,像飛鷹展翅掠過草地,俯首之間,接連拾過地上的哈達,然後又像鵬鳥翻飛,託舉起潔白的哈達,讓圍觀的人群看得目瞪口呆,驚呼不已,尖叫聲和唿哨聲交織成一片。

  在場觀眾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馬背橫撐”、“倒掛金鉤”、“雙馬單人騎”等高難度的精彩表演,粉墨登場;各種競技賽,接踵而來,把草原的盛會,裝點得光彩奪目。節日期間,來自香格里拉縣建塘鎮等鄉鎮,以及大理州的馬隊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馬術表演、跑馬拾哈達、跑馬射擊、馬速賽、走馬賽等節目,給廣闊、寧靜的香格里拉增添了更多的樂趣,為各地遊客和群眾,獻上一臺盛大的文化大餐。

  近年來,在香格里拉盛行的走馬賽正逐漸推向了大理、昆明乃至其更多地區,香格里拉騎手們也多次在省內外的各種賽事上,頻頻獲獎,香格里拉馬背上的雄鷹正展翅高飛,飛向了更廣闊的領域。

  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又是一個民族大團結的盛會。節日期間,藏、彝、傈僳、納西等各族男女老少成群結伴,全家出動,穿著各式民族服裝,帶著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食,從四面八方趕來,在賽場周圍搭起帳篷,升起炊煙,邀親會友,談茶論酒,為賽馬健兒們吶喊助威,歡聲雷動,成為迪慶高原五月的一道亮麗風景。

  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也是一個浪漫的戀愛季節。賽馬節期間,入夜來臨,賽馬場周圍燃起熊熊篝火,一群群圍著篝火的各族群眾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佩戴齊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寶飾物,隨著悠揚的旋律,跳起悠揚而古樸的鍋莊舞。上了年紀的老人以此敘新憶舊,青年男女以此尋找美麗的愛情,在花的草原上結下終生伴侶,在馬的陪伴下度過一生一世。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已經成為了當地服務經濟建設的重要方式,各族群眾搭起密密麻麻的帳篷,出售各類產品,活躍了節日市場。同時,政府也組織招商引資和經貿洽談活動,吸引客商來開發香格里拉市場,搞活地方經濟。

  歡騰的香格里拉五月賽馬節,讓人們一年一度有緣相會在賽馬場,共同領略香格里拉馬文化盛宴,讓我們彼此相約,在香格里拉五月鮮花盛開的時節,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