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導言

近來在讀樊樹志

先生的《晚明大變局》,在看到“寧波爭貢”和“嘉靖大倭寇”的關係時,注意到一位很有見解的嘉靖朝官員——鄭曉

所謂的“寧波爭貢”,是嘉靖二年的一樁公案。兩個敵對的日本大名,為了爭奪與中國朝貢貿易的資格,在寧波大打出手。這兩夥互相拼殺、追擊的日本人,不僅毀了浙江市舶司的衙門,還一路傷及無辜,在寧波到杭州一帶如入無人之境。明朝軍隊十分狼狽,不僅被被抓了一個“寧波衛指揮”,“浙江備倭都指揮”還在追擊中戰死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寧波爭貢

天朝大國的顏面盡損,嘉靖帝和內閣認為“禍起於市舶”,不僅中斷和日本的朝貢,還徹底關閉了浙江市舶司,加強海禁。從此沿海地區的走私貿易快速發展,並在部分中國商人的組織下,僱傭部分日本大名手下的武士,形成了嚴重的“嘉靖大倭寇”。

“禮部遂請罷市舶。而不知所當罷者市舶太監,非市舶也。夷中百貨皆中國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國必欲得之,以故祖訓雖絕日本,而三市舶司不廢。”——鄭曉·《皇明四夷考》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內閣首輔夏言力主關閉市舶司

而鄭曉持有不同的觀點,十分支持海上貿易,清醒地認識到沿海老百姓對海上貿易的“剛性需求”。可見鄭曉對明朝的海禁和外交有很獨到的研究和見解,不由引起我的興趣,查了查他的生平事蹟。

這一查才發現他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不僅政績卓著,還編著了不少史學著作,今天就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史學家充實的一生。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鄭曉出身於浙江海鹽的文人家庭

仕途坎坷,不畏強權的剛正者

鄭曉出生在浙江海鹽的一個尋常人家,父親鄭儒泰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儒學小吏。明代在縣一級設置“縣儒學”——相當於縣教委,內有教諭一人、訓導數人。也就是說鄭曉父親的職位,還比不上海瑞最初任職的“南平教諭”,充其量是現在中小學校長的地位。

但是浙江從南宋開始就是文人聚居之地,鄭家祖上還是從東京汴梁追隨宋高宗南渡的文臣,所以雖然小門小戶,卻也是耕讀傳家。再加上鄭曉的父親是教育人士,從小給他進行了很好的啟蒙教育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歷朝歷代流傳下來各種珍貴史料

訓導雖然沒有什麼特權,書籍卻是可以弄到很多經史子集一應俱全。鄭曉在他父親的引導下,系統地學習了《漢書》、《三國志》、《五代史》、《通鑑》等等經史著作,不僅打下了堅實的史學基礎,更是

培養了良好的三觀

老父親更是教導他要善於用所學的經史知識來思考現實問題,借鑑古人的功過得失來針砭時政,已經接近“經世致用”的思想。

良好的教育塑造了一個上品的儒家文官胚子,鄭曉在二十四歲那年取得鄉試第一的好成績,第二年就成為進士。但是再往後一年正是嘉靖三年,出仕不久的鄭曉參與了轟轟烈烈的“大禮議”,在左順門跪諫並遭受了廷杖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大禮議和左順門事件

“張孚敬柄政,器之,欲改置翰林及言路,曉皆不應。父憂,歸,久之不起。”——《明史·鄭曉傳》

所幸他當時還只是兵部職方司的一員正六品主事,並沒有被削官罷職。而借“大禮議”上位的張璁(明世宗賜名孚敬)看中了他的才幹,想調他為翰林院或是御史、給事中,將來可以成為自己在內閣中的黨羽。

然而因為“大禮議”的事情,鄭曉與張璁政見不合,多次拒絕了他的拉攏。結果鄭曉被張璁的黨羽各種誣告、陷害,後來又遭遇家中變故,父母先後亡故,他就藉著丁憂的機會隱退鄉里。這一退就是十年賦閒

,直到嘉靖十八年張璁病故,鄭曉才重返政壇

第二次出仕,鄭曉得到了吏部尚書許贊的賞識,在吏部下屬的考功司、文選司、稽勳司、驗封司歷任了員外郎,在嘉靖二十二年升到了文選司郎中的位置。文選司郎中可是個肥缺,在吏部中僅次於兩個侍郎,掌管著天下文官的選拔、升調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嚴嵩、嚴世蕃父子

“嵩欲以子世蕃為尚寶丞,曉曰:‘治中遷知府,例也。遷尚寶丞,無故事。’嵩益怒。以推謫降官周鈇等,貶曉和州同知。”——《明史·鄭曉傳》

“許贊等且各奪俸二月,文選司郎中鄭曉降三級,調外任……尋降曉為直隸和州同知。”——《明世宗實錄·嘉靖二十二年》

但正直的鄭曉並不適合這個掌管人事的要職,當年十二月,他就因為反對嚴世蕃升任尚寶司少卿,得罪了嚴嵩。這一次直接殃及了整個吏部,尚書許贊罰俸二月,鄭曉被降職三級。不久後鄭曉又被貶到和州任同知,從一個正五品郎中跌到從六品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南京太平門

從此,鄭曉暫時遠離了京城的紛爭,在南直隸慢慢又得到升遷:正六品南京太僕寺寺丞→正五品南京尚寶司卿→正四品南京太僕寺少卿→正三品南京太常寺卿。品秩一直在升遷,但基本全都是沒有實際事務的虛職

幾乎是坐了十年冷板凳的鄭曉,在嘉靖三十二年被調回京城,出任刑部右侍郎。此時倭寇肆虐,調任刑部右侍郎僅兩個月的鄭曉,又被改為兵部右侍郎,並以右僉都御史、漕運總督、鳳陽巡撫的多重身份趕赴運河抵禦倭寇的侵襲。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京劇名段——《打嚴嵩》

但是鄭曉的仕途,最終還是在刑部尚書任上終結了,這一次還是因為“老冤家”嚴嵩。嚴嵩此時權勢滔天,對他的政敵想方設法治罪並用以重刑,自然遭到了鄭曉的強烈反對。幾番爭鬥下,當了兩年刑部尚書的鄭曉徹底卸任,迴歸故里修撰史冊去了

縱觀鄭曉的一生,三上三下,數次被權臣排擠,可謂是坎坷不平。這主要是因為他為人剛正,絕不與權臣貪官同流合汙。否則他完全不用經歷三次排擠,只要當年答應張璁的邀請,或者是在第二次出仕時倒向嚴黨,完全有機會入閣拜相

學以致用,見識高明的實幹派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兵部的主體結構

鄭曉的起點很高,進士之後直接成了兵部職方司的主事。雖然只是正六品,在北京不算什麼大官,但職方司是兵部第一大清吏司,事務龐雜、干係重大。

第二次出仕,鄭曉已經進階到了從五品員外郎,並且卻換到了地位更高的吏部,逐步走向了天下文官最關注的“文選司”郎中

因為這些官職並不高史籍中無法查到鄭曉在任期間的具體業績。但是以鄭曉剛正不阿的品性,能退隱後再度出仕,足見他的才能十分傑出,常常能得到賞識。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大部分官員

只會空談儒學、不結合實務,像鄭曉這種學以致用的幹練之才,如同鶴立雞群,很容易引起關注。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總督漕運,巡撫鳳陽

“嘉靖三十二年,十月辛巳,南京太常寺卿鄭曉為刑部右侍郎……十二月庚辰,刑部右侍郎鄭曉改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國榷·嘉靖三十二年》

鄭曉真正放開手腳大顯身手,是在“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的任上。

這個官職是個組合體,首先來看看漕運總督兼巡撫鳳陽,它是景泰年間開始設立的官職。這個職務的管轄範圍,是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主要職責就是整頓江淮段的漕運。這個官職總共七十一任,按照慣例是以都御史的身份兼任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嘉靖大倭寇,幾乎肆虐的明朝的完者海岸線

唯獨在嘉靖一朝,有四人以兵部侍郎身份兼任。嘉靖三十年之後,沿海地區肆虐的倭患已經威脅到了明朝的內河漕運。為了保護在南北間運輸物資的命脈,朝廷直接派出兵部侍郎到此兼任,整頓運河段的防務。

鄭曉的前任吳鵬,出身工部,擅長整頓漕運,軍事上卻遠不如鄭曉在任不到一個月就改換了

鄭曉雖然稱不上軍事家,但是他曾在兵部任職,而且是掌管天下“鎮戍、征討”的職方司。他本人在史學上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軍事智慧

“大江南北皆中倭,漕艘幾阻。曉請發帑金數十萬,造戰舸,築城堡,練兵將,積芻糗。詔從之……募鹽徒驍悍者為兵……遂破倭於通州,連敗之如皋、海門……賊潰去。”——《明史·鄭曉傳》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嘉靖朝的抗倭場景

上任後他很快制定了具體的抗倭方案,向中央申請了經費,在江淮一帶修築堡壘、建造戰船、募集鄉勇,很快就以“堅壁清野”的方式肅清了運河附近的倭寇,有效地保障了漕運。

“今關、陝所需,皆山西、河南所給。而三方之地,俱近黃河。其間雖有三門、析津、龍門之險,然昔漢、唐糧餉,由此而通……淤塞悉加導滌,漕河務在疏通,毋憚一時之勞,而失永久之利。如是則不但三方之困可紓,雖四方之物無不可致也。”——《鄭曉·今言》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漕運圖景

史籍中並沒有關於他治理漕運的記載,但是從他本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

對漕運事務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結合史料,提出開拓西北漕運的方案。如果真的得到實施,恐怕明末就未必會再有李自成了。

但是這些構想並沒有得到實施,鄭曉在漕運總督的任上只幹了一年多,抗倭的功勞讓他進一步得到重用。時隔十二年,鄭曉再次回到了吏部,出任吏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五年升到南京吏部尚書,很快又因通曉軍事,被調任右都御史、協理軍機大事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蒙古俺答汗曾因開關互市多次南下入侵

“尋拜刑部尚書。俺答圍大同右衛急,帝命兵部尚書楊博往督大師,乃以曉攝兵部。曉言‘今兵事方棘,而所簡聽徵京軍三萬五千人,乃令執役赴工,何以備戰守?乞歸之營伍。’帝立從之。”——《明史·鄭曉傳》

從此鄭曉真正步入了明朝的最高統治層,雖然沒有進內閣,卻能夠參與重大國家事務的決策嘉靖三十七年,鄭曉又改任刑部尚書。當兵部尚書楊博去大同督導軍隊抵禦蒙古俺答部時,鄭曉還臨時兼管兵部,在軍事上嘉靖帝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

鄭曉是完全憑著自己的實幹一步步走向高位,在每一任職位上都恪盡職守,得到了同僚和上司的認可。而且他博古通今,在見識上也超出大多數同僚,最終受到嘉靖帝的青睞和器重。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代文官

經歷豐富,博聞強識的史學家

鄭曉兜兜轉轉的一生,既遍歷了中央機構中的很多要害部門,也在南京的各種虛職上蹉跎過,豐富的經歷讓他積攢了很多執政經驗

,也為他研究史學、修著史籍奠定了基礎

現在我們就再回過頭來看看鄭曉歷任的官職。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職方司的全部職責

注:有關兵部職方司的詳細職責,可以參考

  • 最初的試煉,兵部職方司。

“兵部凡四司,而武選掌除授,職方掌軍政,其職尤要”——《明史·選舉志》

鄭曉的起點是兵部職方司,這是兵部的核心。

職方司幾乎包攬了戰備、戰時的一切事務,運轉著整個大明朝的國防體系。以一個文官群體,監管著大明朝武官的所有工作,既保證了軍隊的高效運轉,也避免了武官們擁兵自重

鄭曉在兵部的歷練,不僅讓他後來成功地驅逐倭寇,更有助於他編撰明代制度、軍事相關的史料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代沿長城排布的九個邊鎮,稱為“九邊”

“職方,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明史·職官志》

“日披故牘,盡知天下厄塞、士馬虛實、強弱之數。尚書金獻民屬撰《九邊圖志》,人爭傳寫之。”——《明史·鄭曉傳》

兵部有大量的國防文獻、資料,鄭曉認真地進行了研究,並在尚書金獻民的指示下編撰了《九邊圖志》。這本《九邊圖志》並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很多史籍中都有提到,曾經讓很多人爭相傳抄

而在他的編年體著作《吾學編》中,有《地理述》、《皇明四夷考》、《皇明北虜考》等內容,細緻地闡明瞭明朝的國防和外交局勢,也都得益於他在職方司任職期間獲取的很多資料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代六朝重臣蹇義曾任吏部尚書

  • 權柄的考驗,吏部文選司。

二次出仕,鄭曉開始在吏部輪崗

明代的六部為兵、刑、工、吏、戶、禮,每一部

下屬若干清吏司。其中刑部和戶部比較特殊,按省份劃分為十三清吏司兵部、工部、吏部、禮部都各有四個清吏司。清吏司的主管是正五品郎中,下設從五品員外郎一名、正六品主事兩名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代文官勳級

鄭曉在吏部的起點是稽勳司員外郎,負責給從五品及以上文官授勳。授勳的依據被稱為“貼黃”,也就是官員們的任職履歷記錄,相當於現在的“幹部履歷表”。鄭曉在這裡能瞭解到全大明文官的詳細信息,包括他們的籍貫、出身等等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代文官品秩

隨後他又調任驗封司員外郎,主要管理爵位、世襲官職以及各種賞賜。

嘉靖二十年是他最忙碌的一年,先後任考功司員外郎、文選司員外郎和驗封司郎中。考功司負責官員的考核,文選司則負責選拔、舉薦、升降、補缺等具體的人事調動

此後他又在考功司和文選司任郎中,也就是說鄭曉在三年的時間裡遍歷了吏部的所有分支機構,完全熟知了大明朝的文官人事制度,這些最後都在鄭曉編撰的編年體史書《吾學編》裡得到了應用。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南京明孝陵

  • 虛職的沉澱,南京“預備隊”。

正直的鄭曉因為人事得罪了嚴嵩,從此開始了十年的閒職生涯,這反倒給鄭曉修著史冊提供了便利

明代施行兩京制,備都南京基本上成為了失勢官員的“收容所”,同時也為北京儲備高級官員的預備隊。這裡雖然複製了完整的中央機構,但管轄範圍基本只在南直隸,只有南京兵部稍微有些實權。而鄭曉在南京任職的太僕寺寺丞、尚寶司卿、太僕寺少卿、太常寺卿,可以稱得上是連日常事務都沒有的虛職

他在這裡慢慢地恢復了品級,不僅生活上衣食無憂,更是可以獲得南京的珍貴資料,又沒有庶務的干擾,可以安安心心地編著史書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大明律

  • 軍機的重擔,中央核心層。

嘉靖後期,朝廷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急需治理國家的能臣。鄭曉再度被啟用,這次他來到了一個陌生的部門——刑部。只是他剛調任刑部右侍郎才兩個月,就又改為兵部右侍郎兼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南下去江淮守衛大運河。

此後直到嘉靖三十七年,鄭曉才開始正式進入司法系統,擔任刑部尚書。作為明代三法司之一, 刑部掌管著全國的刑獄、死刑批覆等等職權,涉及到整個國家層面的司法事務。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代的“六扇門”就是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鄭曉在最後的幾年官場生涯裡,致力於清理刑獄案件修正司法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

無論兵部侍郎、吏部尚書還是刑部尚書,這些位置都已經是中央核心層,鄭曉在本部的工作職責以外,也參與軍機大事的決策。這種直接參與國家決策的經歷十分重要,讓他對大明朝的時局、內政都有更清晰地認知。

結語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中央十五年。鄭曉和他的經歷似乎驚人的相似,二者都是在坎坷的仕途中堅持自己的史學研究,取得了各自的史學成就。

只不過鄭曉的政治生涯更加精彩一些,因為他在思想上比司馬光開明很多,針對晚明的困境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革新舉措——比如解除海禁、開設海路漕運、疏浚西北漕運等等。

這種區別也體現在二人的史學著作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涵蓋了周朝到五代一千多年的歷史,而鄭曉則專注於當朝前期,為當朝實錄提供了很多勘正和補足,在當時更有現實意義。

嘉靖朝的名臣——史學家鄭曉

明末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

鄭曉是晚明賢士的縮影,他們有良好的教育,對社稷和百姓勤勤懇懇,有思想、有擔當、有作為,不盲目參與黨爭。只是政治生態已經惡化,他們的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

,很多人只能把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上。

所以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景——晚明的政治在不斷趨向保守和腐化,晚明文人的思想卻在不斷開放和進步,出現了和西方文藝復興同時期的新思潮,甚至還出現了徐光啟這樣“開眼看世界”的人物。


參考文獻:

  • 《明史》
  • 《大明會典》
  • 《吾學編》
  • 《晚明大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