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冷夏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當海面上浪花開始劇烈翻飛,到最後它長成怪獸的模樣時,多大的船都將承受不起。漩渦最開始躲在某一朵小小的水波背後,那時它還預料不到自己未來的樣子,只是那種迅速膨脹起來的誘惑無法抗拒。後來它舒展開身體,肆無忌憚,於是吞噬只發生在一瞬間。當一切消散之後,空氣裡又恢復了風平浪靜,但灰燼的味道已經被吸入身體,埋伏在血液裡循環流淌,就像蝕骨的悲傷在身體裡奔湧。


孩子們總愛問為什麼,他們說我要奔跑我要去遠方,他們期盼長大並時時做出強大的樣子。大人們已經不在乎為什麼,他們努力想回到一切都沒發生前,如果有如果,如果可以來得及阻止什麼,哪怕只是微小的一個筆畫。


孩子你以為生活是什麼?你夢想中的天涯有怎樣的風光?當我們年輕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離天堂有多近,如果那夜那一秒做了轉身的決定世界就足以顛覆。其實可以隨時給深愛的人一個擁抱就是最幸福的事,等你弄懂了這句話,就長大了。


若問我絕望是什麼,讓我想一下:當不再關注椅子和地板摩擦時發出的難聽的吱呀聲,當不在乎今晚會睡在哪裡,當胃變的麻木感受不到飢餓,當聲邊的聲音誇張地放大自己的身體卻想回到角落裡,或許這就是它的樣子。


悲傷的感覺經久不散,它在海面上結起厚厚的冰,多年後就變成另一層皮膚,我不知道是該痛恨它還是在依賴它。


“對不起,我原諒你了。”有一天,這樣的放手竟是最不能接受的,沉靜了好久的冰面轟然裂開,防線坍塌,重新溺水的無力感大於第一次。


可以依賴的人最終分別去了不同的城市,既然有些行李還放不下,就只能繼續扛在肩頭。獨自一人的日子也要繼續下去。或者並不完美地掙扎著,才是生活真實的樣子吧。



人生並不總是充滿希望


因一場意外,Lee的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Randi無法接受,選擇離他而去, Lee一夜之間失去一切——曾經美滿的家、原本安穩的生活,他也失去了所有可以感知到幸福的功能,就像夏天裡所有的熱度都被抽離,就像陽光永遠被吞噬。從此李的生命也在那場火裡燃燒殆盡,只留一把冷卻後的灰,他任由自己散落在地上,沒有要重新站起來的念頭,或者說,也沒有能站起來的助力。


Lee搬到遠離家鄉的地方住進地下室,靠修水管度日。每天面對各色客戶,應對突然發生的意外,工作時Lee沉默疏離,拒絕所有可能的接近,把自己活得像一個透明人。同時他又毫不收斂地與人爭執,在酒吧隨時會和人打起來,Lee是旁人眼裡那種奇怪的人,離群索居,沉默易怒,他也任由壞情緒的滋生,就像一棵漫無目的生長著的樹,他也漫無目的地活著。直到有一天,他接到哥哥Joe去世的消息。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Joe把16歲的兒子Patrick託付給他,兩個失去家的男人聚在了一起,但在這兩人份的孤獨裡誰也溫暖不了誰。Lee愛自己的哥哥,在那場事故之後,哥哥就是他唯一的親人,他也只在哥哥那裡感受到過安慰。Lee也愛侄子Patrick,當Patrick還是小孩子時他們經常一起坐著哥哥的船出海。


在船上,Lee曾經問小Patrick“如果你只能帶一個人跟你去孤島,你知道跟他在一起你是安全的,因為他最厲害。他會弄明白如何生存,讓你們在島上幸福地生活,他會一直讓你開開心心的,他是這項工作的最佳人選。如果你必須在我和你爸爸之間選一個,你會選誰?”小Patrick毫不猶豫地說“我爸爸。”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多年前小Patrick未做的選擇,多年後卻不得不面對,但Lee同樣不敢接受。曾經哥哥就像那艘載著他們的船,安穩踏實,有他在Lee和Patrick就可以安心地站在船頭感受風景,而不用擔心要去到哪裡,可是現在掌舵的人不在了。Lee很清楚,上面的那幾個選項現在的自己一個也做不到。沉淪著的Lee已經遠離正常的生活太久,而且,多年前的“失去”像一個魔咒,對他人的責任,也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Patrick有時會顯得比Lee更成熟,似乎更懂得如何處理情緒,如果不是前面那段叔侄的交流暗示了哥哥和孩子之間良好的父子關係,我們可能會以為Patrick真的可以毫不在乎。父親去世他的生活卻依然如故:上學、聚會、戀愛,只是偶爾會有一片陰影在臉上一帶而過。直到某天,他在冰箱裡看著冷凍的雞肉突然崩潰大哭。


幾年前老友的父親久病離世,她是感性細膩的人,可是在醫院裡以及在葬禮當天都異常鎮定,她也哭,但還能井井有條地處理著所有的事情,只是後來她再也不能聽到所有與“爸爸”有關的話題。某天清晨在上班路上她突然打來電話,說堵在車流裡了,她說打開車窗看著天色像極了爸爸離開那天的樣子。我聽見她在電話那邊哭,那天她一直壓著悲傷彷彿終於找到了出口。其實悲傷一直在,它在尋找機會與你面對,可能出現得猝不及防。


Patrick一直以來的冷靜只是因為還沒做好準備,父親因病離世對於他雖然突然卻也不算意外。少年總要學會長大,他的人生還在開啟中,但少年也無法理解Lee為什麼一直沉浸在悲傷裡。死亡的意義有時並不相同,對於Lee來說,孩子們的悲劇是因為他犯下的“錯誤”,他在那夜已經殺死了自己,活著更像一種懲罰。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哥哥的事情打破了Lee一直來僵化的生活,故鄉有他不願面對的過去,也是生命起源的地方,那些糟糕的感受如果一直被封印也就永遠沒有化解的機會 ,回家後傷口難免一次次被撕裂,但同時也在默默重建著。他照顧侄子,處理雜務,開始了正常人的生活,生命像重啟了。與Patrick磨合的這些日子也為他的封凍的人生注入了一些暖意,船上,Lee看著Patrick與女友幸福的樣子露出難得一見的輕鬆的笑容。劇情似乎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直到他偶遇前妻。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前妻Randi已經放下過往,又嫁了人,又有了寶寶,又有了一個完整的家。Randi曾經對Lee說“我恨你”,如今Lee苦行僧一樣地活著反襯出了她現在的“甜”,她說希望Lee能走出去,邀請他共進午餐,流著淚說“ 我愛你 ",“請原諒”。她的“請原諒”裡還有對自己的恨意,她恨自己獨自擁有了“幸福”,恨自己背叛了曾經的家。


最初Lee努力讓自己平和地Randi聊一個普通的天,話題小心翼翼,比如近況,比如一切還好嗎?比如看到你過得幸福,我為你開心。但是當Randi忍不住推開了他那道嚴防死守的閘門時,Lee顫抖著,他說我只是不在乎了。最後甚至無法表達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重逢的這段沒有所謂炸裂的演技,只有支離破碎的對話,演員收緊著情緒,手足無措,目光無法接觸。我們看到兩個傷心的人在試著修復破碎的心,明明想擁抱,卻不小心又弄傷了對方。Randi的善意對於Lee反而像劃開傷口的玻璃片,再一次提醒了自己:無法彌補的過去始終在那裡。如果能一直保持麻木狀態傷口會變得遲鈍,可是偶爾清醒過來才發現,那種陣痛依然承受不起。


悲傷湧來時就像岸邊的海浪,一層一層不著痕跡地拍打著礁石,直到浸溼整片沙灘。


分手後Lee在酒吧故意挑釁被打傷,在朋友家醒來他終於忍不住大哭,所謂大哭也只是把頭埋在朋友的懷裡,無聲地聳動著肩膀,這是他返回故鄉後第一次情緒釋放。這晚Patrick在Lee的房間看到了他小心擺放的照片,似乎也對他的“走不出”多了些理解。其實Lee的三張照片一直沒給過正面鏡頭,我們看不到相框裡是什麼,但我們也都能猜出一定是什麼,這樣的留白反而放大了觀眾的感受,可以在腦海中自由地放入某些珍貴的畫面,然後再想像一下,“失去”的感覺。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第二天Lee做飯時睡著了,夢裡女兒問他:“爸爸,難道你沒有發現火燒起來了嗎?”他抱歉地說:“不,親愛的,沒有。”醒來灶上的鍋已經燒乾,房間裡煙霧瀰漫。這一個片段表面上揭示了Lee內心對火的恐懼一直沒有消散過,也象徵著他初次直面了自己的錯誤,並擁有了一個和孩子說“對不起”的機會。


熬過那個冰冷僵硬的寒冬,哥哥Joe的遺體在萬物復甦的春天終於可以入土為安。Lee的“放不下”讓他再次選擇離家,不過這回不是匆忙地逃離,他妥善安排好Patrick現在以及未來幾年的生活,並在其他城市謀得一份新的工作。他說要租一個大一點兒的房子,Patrick問為什麼,他回答萬一你來這裡上大學呢?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的人努力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影片的最後是叔侄兩人出海垂釣,他們並排坐著,船在微微搖晃。一個女聲詠歎調由小到大充斥到整個畫面裡,這個鏡頭裡的海面也不再像開始時的冷冽,屏幕外的我們似乎能感受冰層融化的聲音。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對“向死而生”做出如下解釋:

“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

Lee曾經帶著一種“忘故”的心情活著,搯斷了自己的後路,也不問去程,時間在他那裡失去了意義。通常這樣的片子會給一個光明的結尾,至少也是主人公重拾信心開始新的生活,這裡完全摒棄了這樣的橋段。經過這場“救贖之旅”後,Lee也並沒有做到滿血復活,他療傷的過程還很長,好在,他開始試著讓自己活在當下了。


真實的人生不正是這樣的嗎?被生活打趴下時有發生,完美反擊的高光時刻並沒有那麼常見,勵志的口號喊多了似乎就成了合理的正解。就像武俠小說裡的男主一定會得到一本武功秘笈,順利打通任督二脈,可“人生”的關卡並沒那麼好過。


我們都希望能與生活和解,但“生活”不會耐心地去回應每一個人,掙扎或是妥協,各自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