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中國影響及如何影響中國

石油戰爭,中國影響及如何影響中國

對於任何一個鐵血主義者來說,期盼一場熱戰的暴發已經越來越不切實際。事實上,當年初美國伊朗所謂“沒打起來”的現象之下,已經是結束了一場戰爭。戰爭的形態就是這樣,改變早已發生。

如果說全球性“抗疫”還不是一場真正的戰爭,但這一場石油價格暴跌引發的金融風暴就完全是一場現代戰爭了。

戰爭的起源

這場戰爭的起源應該是十分清晰:由於需求減弱和恐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擴大致國際原油價格加速下跌。價格下跌到供應方無法承受的時候,平衡被打破了,供應方之間於是“開撕”。

表面看是“沙“”俄”鬥法,事實上是“四角大戰”。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是最大的原油輸出方,而最大的需求方是誰呢?中國(世界上接近10%的原油是為中國生產的)和美國(美國同時還是最大的頁岩油輸出國,這個又複雜一層,本公眾號將另文分析)。恰恰是從1月開始中國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對原油的需求大幅減弱。事實上在這場價格戰暴發之前,國際原油價格就已經對此有所反應,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油(WTI)今年以來下跌了32%,而國際基準布倫特原油下跌了31%。

但這個時候,危機其實還是可控的。一是中國具有強大的原油儲備能力,不會對採油國構成“擠兌”,二是中國的疫情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的恢復是有預期的。然而,價格戰就發生於中國疫情真正開始呈現可控的階段,因為這時病毒在中國以外的全世界漫延開來,歐洲淪陷感染總數上萬,美國還有點摸不清底細前景不明。各方面對於疫情呈現出一種悲觀和不安的情緒。比如,限制海外人員入境的行動接連不斷,飛機燃料和汽油等運輸用能源消費下滑,擔心全球石油需求將受到打擊的聲音與日俱增。疫情不知何時才能平息,不少觀點認為需求停滯將走向長期化。來自中石油的研究報告稱, 2月份中國原油進口同比下降15%至20%,預計3月份還將出現需求低迷和原油進口下降的情況。

3月8日,沙特和俄羅斯終於宣告談判不到一起去了,只能打了——一直主張穩定市場的沙特轉為增產,越來越多的聲音擔心這將加劇供給過剩。

兇猛的戰法

如果說一週前我們在 中所講還僅僅是一個開端,而現在已經部分應驗並有人預言,油價暴跌的潘多拉將釋放出的魔鬼可能遠遠猛於病毒。9日,紐約WTI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迅速下跌至30美元/桶,降至4年來的最低水平。自2016年2月以來首次跌破30美元大關的可能性也已顯現。市場一片恐慌。摩根士丹利預計,布倫特原油價格將在第二季度跌至每桶35美元,WTI原油的交易價格將低至每桶30美元。曾任埃克森美孚中東問題高級顧問、現任美國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的阿里-赫德雷說“2020年油價將達到20美元”。高盛認為,OPEC和俄羅斯已經開啟石油價格戰,可能會推動原油跌至20美元區間。

油價一天暴跌33%,這誰也沒見過。由於全球經濟多年以來“石油美元”格局已經根深蒂固,石油事實上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資源,其金融屬性更加突顯。石油期貨的槓桿效應於是在全球股市中立即以放大十倍的乘數效應體現出來。

沙特股市8日開盤即下跌逾7%,沙特阿美並跌破其IPO發行價。週一,美股遭遇了“史詩級”的暴跌,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7%,其中道瓊斯指數大跌2000點,創下美股史上最大單日點數跌幅。而標普500指數更是在開盤後僅4分鐘就暴跌7%,觸發第一層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5分鐘,這也是美股繼1997年10月27日後歷史上第二次觸發熔斷機制。在美股暴跌的帶動下,全球股市普遍遭遇了“黑色星期一”,主要國家股市的跌幅大多超過了6%。

然而在另一個戰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繼續擴大,這導致石油需求進一步被壓低的擔憂聲進一步增強,原油價格未來持續下跌的預期進一步加重。“對市場而言,原油已成為比冠狀病毒更大的問題,”Vital Knowledge創始人亞當-克里薩弗利表示。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警告稱,澳大利亞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超過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

如何影響中國

油價暴跌將對整體經濟產生影響。事實上對中國也是這樣。

有分析認為,2020年石油行業近300億美元投資或將被削減,新冠肺炎疫情還將導致大量項目的延期交付。根據Rystad Energy的數據,目前全球在建的28艘FPSO中,有22艘在中國、韓國和新加坡的造船廠建造。Rystad Energy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將在這些國家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和供應短缺,從而導致項目交付推遲至少三到六個月。如果疫情繼續升級,延誤時間可能會增加到9個月甚至12個月。“儘管運營商和承包商正在尋找方法來彌補時間損失,但我們預計這些項目涉及的石油或天然氣投產將面臨明顯的延誤。” AudunMartinsen認為。

中美間的500億美元能源大訂單也面臨著變數。今年1月15日,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根據此次簽訂的經貿協議,中國同意在202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的兩年中額外購買美國524億美元的能源產品,包括液化天然氣(LNG)、原油、成品油和煤炭。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如今這項超500億美元的能源訂單似乎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全球股市震盪,不可避免地中國在週一也經歷了大幅下跌,但週二即收漲,中國市場並沒有再次跟風暴跌。一方面,導致此次美股及全球股災的首要因素油價暴跌,對中國反而構成了利好——作為石油進口大國,油價的下跌將使國民經濟運行成本大大下降;另一方面,疫情風險在中國正在逐漸消退,國內復工復產正漸次開啟,這些積極因素都會傳導到中國資本市場層面。但石油石化企業所受到的衝擊一點也不小。港股中國海洋石油下跌17.23%,中國石油股份下跌9.6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下跌2.8%。在A股,中石油也再創新低。

JBC能源集團董事長兼創始人約翰內斯-貝尼尼表示:“我們正經歷一場短時間內的疫情影響和歐佩克供應的雙重衝擊。”“我們正在創造歷史。現在你可以稱它為世界石油戰爭。”

是否儲備良機?

面臨原油“大甩賣”,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2%的中國,是否迎來了抄底的好機會?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一旦原油價格運行到低位,便是適時建立戰略儲備的重要時間窗口。我們認為,油價在40美元之下時,這個窗口就會漸漸打開。”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有業內人士測算,油價每下行10美元,中國企業和居民將節省開支1070億元。

“這種情況下,中國加大原油進口的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非常小。新冠疫情導致原油和成品油庫存高企是主要原因之一。多重因素疊加下,從企業角度看,其實沒有太多動力擴大原油進口。”這是相反的觀點。“相對而言,實物囤貨費力又費錢,不如通過期貨市場大量買入期權,豐富儲備。”有分析人士認為。“從交易成本出發,充分運用期貨、期權進行市場定價,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當原油價格跌落到預定區域後,可以先行在不同月份買入虛值期權,到期之後如期行權期貨合約,而期貨合約到期後通過交割或者對沖後在現貨市場購入實物原油的方式,這三個階段完成後,由於可能已經發生變化,運行成本較低,時間較長,有利於戰略儲備的前期準備工作。”

那麼,關鍵就是價格。目前的低價的原油會持續多久?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冠肺炎疫情演變及歐佩克+減產協議將是影響油價波動的中心軸。3月10日7時30分左右,WTI原油價格小幅上漲2.79%,升至32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價格跌幅收窄至26.7%,升至33.18美元/桶。

據國際能源署(IEA)2018年4月發佈的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初,中國戰略油儲為2.87億桶,離設定的5億桶目標已完成了57%。

那麼目前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緊緊盯著歐佩克和俄羅斯的接觸和發聲,隨時應對可能的變化。


最新疫情:確診病例涉108國

截止3月10日20時,全國累計確診80932例,現存確診17556例,死亡3140例,治癒60236例,死亡率3.88%。其中,港澳臺地區累計確診病例(括號內為死亡數量):香港119例(3),臺灣47例(1),澳門10例。

境外累計確診34604例,死亡968例,治癒4419例,死亡率2.8%,涉及107國。各國確診數量(括號內為死亡數量):意大利9220(463),伊朗8042(291),韓國7515(80),法國1412(30),日本1240(17),西班牙1238(31),德國1224(2),美國717(26),瑞士337(2),英國321(5),荷蘭321(3),瑞典265,比利時239,挪威227,新加坡166,奧地利157,丹麥156,馬來西亞117,巴林109,澳大利亞101(3),希臘89,加拿大77(1),阿聯酋74,科威特69,伊拉克67(7),冰島65,埃及59(1),印度56,泰國53(1),以色列50,聖馬力諾51(2),黎巴嫩41(1),捷克40,芬蘭40,菲律賓35(1),越南34,巴西30,葡萄牙30,印度尼西亞27,斯洛文尼亞25,巴勒斯坦25,愛爾蘭24,阿爾及利亞20,沙特阿拉伯20,俄羅斯20,卡塔爾18,阿曼18,阿根廷17(1),羅馬尼亞17,波蘭17,格魯吉亞15,厄瓜多爾15,克羅地亞13,愛沙尼亞10,以上54國,另有53國確診人數低於10人,其中:蒙古國確診1例。


石油戰爭,中國影響及如何影響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