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偶爾讀到一篇文章,關於感恩,列舉的一個例子是重讀《賣火柴的小女孩》。

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賣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寫的什麼呢?其實,寫的是:窮人應該怎樣去面對貧困。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個窮人,就像今天的一個家庭貧困的失學兒童。“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她家庭的簡陋:“家裡也是很冷的,因為他們頭上只有一個可以灌進風來的屋頂,雖然最大的裂口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年幼的她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在寒冷的除夕之夜裡,在“所有的窗子都射出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肉的香味”的時刻,還要赤著一雙凍得“發紅發青”的小腳為生計而奔走;她的舊圍裙裡有很多火柴,可是,“這一整天誰也沒向她買過一根,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銅板“。

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可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偏偏是在這一切之後。


在貧困面前,“賣火柴的小女孩”出人意外地轉過身去。她沒有像有些窮人一樣埋怨世道不公,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消沉墮落,甚至滋生仇富心理,動輒要“翻身”、要“解放”,而是儘管身處黑暗,但是卻仍舊渴慕光明。繼續享受著生活的快樂、生活的樂趣、生活的幸福。


安徒生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去描寫那五把火柴。我們以為這是為了描寫小女孩的悲慘,意在說明她擁有的已經很少很少,非常可憐,其實這完全並非安徒生的所思所想,從他自己的角度,他要告訴我們的是,儘管小女孩手裡只有五把火柴,但是她仍舊可以藉助這五把火柴營造自己的幸福,她也仍舊是快樂的。

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正如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裡說到的:“‘她想把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光榮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活從不完美,但是,我們要“好好活。永遠好好活”(安徒生)。


是的,在現實生活中,人生的不如意總是十有八九,可是,我們難道不正是因此才必須要常念“一二”?其實,並不是上天賜予我們太少,而是我們發現和珍惜得太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會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感恩,使我們變得善良;感恩,使我們變得博大。


事實上,讀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關鍵,就在於要讀懂“感恩”。

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我們都知道報恩,可是,對於感恩卻有些陌生。因為我們的“報恩”和“報仇”一樣,無非是“善有善報”和“惡有惡報”的結果。因此“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冤有頭,債有主”,因此也“投桃報李”、“飲水思源”等等。


但是,沒有“滴水之恩”的時候,要不要“湧泉相報”?沒有“投之以桃”的時候,要不要“報之以李”?


這,就是感恩的魅力所在了。


感恩的理由並不在於施恩。因此,不但要對幸福感恩,而且要對不幸感恩。即使身處困境,也應該既不怨天也不尤人。

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有一次,霍金被記者問到是否因為身體的殘疾而有過痛苦時,他用自己身上唯一能動的手指在鍵盤上敲出這樣一段話:“我的手指還能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的追求,有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試想一下,相比於霍金的身體狀況,我們每個人不是都比他幸福太多太多?和我們相比,霍金不也是一個身體健康方面的“窮人”、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嗎?可是,霍金尚且對生活心存感激,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對“感恩”說“不”,對“快樂”說不呢?


回想一下小女孩最後點燃的那一把火柴,“這些火柴發出強烈的光芒,照得比大白天還要明朗。祖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顯得美麗和高大。她把小姑娘抱起來,摟到懷裡。她們兩人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既沒有寒冷,也沒有飢餓,也沒有憂愁的那塊地方——她們是跟上帝在一起。”“她們是跟上帝在一起”,顯然,這正是安徒生為小女孩所指引的幸福之路。


關於“幸福”,安徒生曾經這樣說:“使得人們幸福的並不是藝術家不朽的名聲,並不是王冠的光輝;幸福存在於人們對清貧的滿足,存在於愛人和被人愛之中。“在這裡,“對清貧的滿足”就是安徒生所推崇的,而且,也是幸福的。因此,這個小女孩也是幸福的!因此,她不是“在痛苦中死去”,而是“在幸福中死去”。

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嘩啦嘩啦

西方人艾佛列德·德索薩曾這樣勸誡我們:

長期以來,我都覺得生活——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將開始。可是總會遇到某種障礙,如得先完成一些事情,沒做完的工作,要奉獻的時間,該付的債,等等,之後生活才會開始。最後我醒悟過來了,這些障礙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唱歌吧,就像不被聆聽一樣;

跳舞吧,就像無人欣賞一樣;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傷一樣;

工作吧,就像無需報酬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即是末日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