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兒童音樂世界”系列主題鋼琴課程的理論基礎

“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胡適

迪特“兒童音樂世界”系列主題鋼琴課程的理論基礎

現代教育之父——約翰·杜威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如果說皮爾士創立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那麼,杜威則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約翰·杜威作為美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他生於佛蒙特州,於1879年畢業於佛蒙特大學,後進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院研究師從皮爾士,1884年獲博士學位,此後相繼在密執安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五四運動前後他曾來中國講學,促進了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哲學的改造》(1920)、《經驗與自然》(1925)、《確定性的尋求》(1929)等。  1884年杜威獲取博士學位後在密執安和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學教科書,在當時很受歡迎。1894年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工作十年。這十年是他對心理學有重大影響的時期。1904年他到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直到1930年退休。在那裡他不再研究心理學,而只是把心理學應用到教育和哲學方面,宣揚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學思想。  近代美國教育思想家、實用主義哲學家,恐怕沒有一個能夠比得上杜威對美國及世界教育思想與實 施,有其深遠的影響及無與倫比的貢獻。杜威不僅是二十世紀中的一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而且在美國國內,也是一位積極推動社會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謂自由主義派人士,同時也是一位致力於民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實踐者。他的思想,不僅形成了美國繼實用主義之後而起的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哲學體系,而且也間接影響到新教育(所謂進步主義教育)實施與理論的一位教育哲學家。由於他畢生從事著作、教學,受業學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響是他人所不能匹敵的。


一、關於學科與教育對象、社會三者的關係

“做教育,要懂得學科的意義,

一方面對於兒童有什麼意義,

一方面對於社會有什麼意義。

三者聯絡起來,然後才可以當得老師,講得教育。”

——約翰·杜威

迪特“兒童音樂世界”系列主題鋼琴課程的理論基礎

學科、兒童與社會

二、關於教育的最大問題

教育最大的毛病是:把學科看作教育中心。

而學科,最容易脫離其它兩個方面而獨立,因為,學科是老師天天見的東西。

凡是天天見的,一定愈看越大,並且能把其它大的東西都遮住。

——約翰·杜威

迪特“兒童音樂世界”系列主題鋼琴課程的理論基礎

學科為中心的問題

三、關於教育的“兒童中心說”

兒童是教育的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生長,就是理想所在。

——約翰·杜威


迪特“兒童音樂世界”系列主題鋼琴課程的理論基礎

鋼琴教育的問題

四、杜威與中國教育改革

歷史是活在今天的過去、開創未來的過去。歷史總是有那麼多的巧合。

五四運動,轟動全中國,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杜威恰巧在期間來到了中國。五四運動相關的歷史人物,如:蔡元培、孫中山、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等、郭秉文、黃炎培等等對現代中國教育、現代中國思想這些泰斗級人物人幾乎清一色是杜威的學生或者朋友!!!

迪特“兒童音樂世界”系列主題鋼琴課程的理論基礎

陳獨秀、李大釗

(一) 1922年新學制與新課程改革

1922年1月1日民國政府頒佈了《學校系統改革令》。這是一份在我國課程改革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標誌著我國教育現代化和教育民主化獲得官方確認並系統推進。

該文件的主要內容是兩個:一是確立了“6-3-3”現代學制,該學制我們一直沿用至今;二是規劃了與現代學制相適應的現代課程體系,該體系依然是今日課程改革可資借鑑的範本。該文件的研製者系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民間專業組織“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杜威直接參與了該文件的研製。

《學校系統改革令》依據杜威“教育即生長”的思想,即“教育之外無目的”的思想,確立了“請廢教育宗旨、宣佈教育本義”研製決議,最終形成新學制與新課程的“七大標準”:1.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2.發揮平民教育精神;3.謀個性之發展;4.注意國民經濟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於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全國教育聯合會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 1925, 第127頁)。這些“標準”實際上是課程理念、課程目的與課程實施原則的合一。

(二) 1988年上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978年,我國邁向了改革開放時代。改革開放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胡適1921年在總結杜威哲學的本質的時候說道:“實驗是真理的惟一試金石”。改革開放的方法論是鄧小平著名的“石頭理論”——“摸著石頭過河”,而這又幾乎是杜威實驗主義方法論的翻版。

在“救亡壓倒啟蒙”近50年之後,我國又走向了“危機關頭,重新呼喚啟蒙”的歷史循環。這便迎來了“充滿理想與激情的火熱的80年代”,即“第二次思想啟蒙”。如果說這次啟蒙與五四運動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更加激進,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更加激烈。在“人的呼喚”和追求“個性自由”的時代背景下,1985年,國家頒佈《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簡政放權的教育政策導向。1986年,國家頒佈《義務教育法》,我國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上海1988年率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上海課程改革確立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改革方向,提出了促進學生、社會和學科三方面均衡發展的“三角形”素質教育模型,建構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相互促進的“三板塊”課程結構。本次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倡導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諸如此類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成就為我國21世紀的課程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強調個性發展與活動課程的課程改革必然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杜威,因為杜威是活動課程或經驗課程的理論奠基者。自80年代以後,杜威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在我國慢慢恢復了應有的地位和名譽。

(三) 2001年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

中國進入21世紀以後,思想界開始反思自五四運動到80年代“新啟蒙”運動的成就與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啟蒙是方向,文化為基礎。倘不能對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啟蒙價值就失去了根基。於是我國迎來持續至今的“儒學熱”“傳統文化熱”。保守主義、激進主義、自由主義三大思潮間的互動融合重新恢復。杜威在中國提出的“像中國人那樣思考”“走自己的路”“第三哲學”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我國有望在21世紀“第三次思想啟蒙”中真正實現“東方民主”的百年夢想。在此背景下,2001年6月7日,國務院頒佈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拉開了2001年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大幕。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每位學生髮展”的改革理念,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如此等等。由於它以教育民主為根本追求,因此與1922年課程改革遙相呼應(Zhang,2014)。杜威的教育思想,連同美國多爾(William E. Doll, Jr.)教授的後現代課程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理論等,一起構成了理解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我國教育理論界又一次興起了“杜威熱”,該浪潮已持續了近20年,並且還將延續下去。

(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未來

自2015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階段。本階段的根本任務是構建信息時代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為培養信息時代的“新人”,本次改革提出了核心素養理念,確立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即解決真實問題和複雜問題的人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張華,2016)。“學會高級思維與複雜交往”將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的首要目標。這重新喚起人們對杜威教育理論的興趣。

杜威在1910年初版、1933年再版的《我們怎樣思維》(How We Think)一書被譽為“進步教育的聖經”。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讓教育成為促進學生“良好思維”(think well)的過程,這包括兩方面:

一是讓教育植根於互動、交往與關係之中;

二是讓教育過程成為“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即問題解決的過程。民主即合作性實驗。教學即合作性問題解決。杜威的《我們怎樣思維》儘管誕生於工業化時期,卻是關於核心素養的第一本經典之作。我們需要根據信息時代或數字時代的特點和需求,將杜威的“反思性思維”發展為基於信息技術的“高級思維”,讓杜威的思想在信息時代重放光芒(Waks,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