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電影《寄生蟲》成為本屆奧斯卡最佳贏家。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

這部電影我看了2遍,說實話看第1遍開頭時候,有點看不下去,蟲子出沒在潮溼的房間、壓抑的氣息,蹲在廁所裡才能連上的WiFi,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電影講述了同一座城市裡的貧富差距,窮人只能生活在又黑又暗的地下室裡,每天晚上還會有醉酒漢對著他們的窗戶撒尿。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與此對立的富人住著著名設計師設計的別墅豪宅,幾百平方的大豪宅,陽光明媚綠樹成蔭。

有一次這個城市下暴雨,富人社長家安然無恙,窮人卻因此失去了住處。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反映的是階層問題,導演把貧富差距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我看到了比階層和貧窮更可怕的東西:短視、貪婪、自欺欺人、投機取巧、追求絕對的公平。

電影裡一家四口靠折披薩盒為生,然而就是這樣一份工作,他們都做不好,總是喜歡投機取巧,折了一半不折完,四分之一的披薩盒不合格,扣掉了一半的工資。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試想,抱著這樣的工作態度,能把什麼樣的工作做好?

通過朋友介紹窮人家的兒子基宇去給富人家的女兒當家教老師,姐姐基婷幫弟弟偽造了假學歷。

兒子讓姐姐偽造了假學歷之後,去富人家當家教老師,父親卻說,兒子,我以你為榮。

偽造假學歷不僅沒有得到父親的譴責,反而是父親的鼓勵。

01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短視


短視很可能會毀了你的一生,在《異類》這本書中,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講了一個自己母親和外婆的故事。

他的母親喬伊絲小時候生活在牙買加中部的一個小鎮上,在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她通過了考試,但沒有拿到獎學金。

喬伊絲家裡所有的積蓄拿出來也只夠她高中第一年的費用,喬伊絲的父親雖然飽讀詩書,很有修養,但在思考了一晚上之後,第二天只能對女兒說:“我們家裡已經沒錢了”,然後扭頭回到了他的書房。

但是喬伊絲的母親卻不顧困難,依然堅持送她上高中,之後要上大學的時候,她母親甚至走到鄰村,跟做生意的中國人借到了一筆錢,讓喬伊絲離開牙買加去往英國讀大學。

後來喬伊絲嫁給了一個英國數學家,之後移居加拿大,而他們的兒子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則在2005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也就是《異類》這本書的作者。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面對上不上學這件事,喬伊絲的母親站在了更高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很有遠見,找到了一個戰略性的人生方向,從而排除萬難,改變了喬伊絲的命運。

這部電影裡的父親和喬伊絲的父親一樣,很短視,做出的選擇也是狹隘的,兒子靠假學歷能矇混過關一輩子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隧道視野”,指的是,一個人如果身處隧道,能看到的就只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

《寄生蟲》這部電影裡生活在地下室的金家亦是如此,很短視,只考慮眼前的利益,及時享樂、貪圖一時的安逸,無法忍受延遲滿足帶來的回報。

失業在家的父親會開車,為什麼不去好好找個正經工作?

復讀四年的兒子熟悉應試考試的各種知識,遊手好閒的女兒有著超強的心理素質、智商和P圖能力,並在面試前看了一點藝術治療的知識,就能降服棘手的熊孩子。

倘若一家人依據自己的特長好好找份工作,也不至於落魄到這種地步。

02比貧窮和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貪婪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金家的兒子基宇進入社長家後並不甘心,讓姐姐也偽裝成美國留學生進入了社長家,擔任社長家兒子的美術老師。

接下來女兒基婷用自己的小心機栽贓了社長的司機,讓自己的父親取代了司機的位置。

最後三人齊心協力陷害了社長家的女管家,讓母親也進入了社長家。

作家斯蒂芬▪金說:“地獄從來不是立即讓你掉下去的,而是一點點吞噬你”。

窮人這一家就這樣被貪婪一點點吞噬著。

按理說他們到社長家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應該是賺到了一些錢,可以換個居住環境,然而他們什麼都沒有做,依然好吃懶做的住在那個潮溼的地下室裡。

貪婪,其實比貧窮更可怕。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股神巴菲特在演講中曾說過一個著名的故事。

他對著臺下的聽眾說:如果我有6個彈孔的左輪手槍,槍裡只有一顆子彈,讓你對著自己的腦袋開槍,給100萬美元,你幹不幹?

很多人搖頭說:我不幹。

巴菲特問:為什麼不幹?

有人答:就算沒有一百萬,我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為了一百萬,拿命去賭,一旦失敗,代價就過於慘重了。

但也有人說:我幹!因為我沒有錢,只要冒著六分之一的風險,我就可以賺到一大筆錢。

巴菲特知道,選擇乾的人都有一個共同原因——他們窮。他們只要冒著一定風險,就可能拿到100萬美元,改變他們的人生。

但是巴菲特說:就算我再窮,我也不會幹。因為一旦開槍,下次就收不住了。

就像金家人,在富人家嚐到了很多甜頭,便一家人都要進去。

這個世界上,誘惑很多。面對誘惑,賭一次、開一槍你也許未必會死,但是一味的貪婪,經常開,那就早晚會死。

貧窮不會立刻要人命,但是貪婪就可能會。

03比貧窮更可怕的是追求絕對的公平

階級的對立面是什麼,是公平。

然而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真正的公平。

比爾·蓋茨對青年人的10條忠告中的第一條就是: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適應它。

《寄生蟲》這部電影裡的窮人努力奮鬥一輩子都不可能都到達富人的起點。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人與人之間有能力的差異,有環境和背景差異,有機會不對等的差異。

即使同樣的努力、同樣的付出,所得到的結果也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不僅是人,動物也是如此,老鷹吃蛇,蛇吃老鼠,強者生存,優勝劣汰。

這部電影裡還有一個非常奇妙的隱喻“氣味”。

社長的兒子曾問過媽媽一句話:為什麼管家、司機、老師身上,都有同一種味道,這種味道無疑是指窮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味。

社長和妻子也討論過,這是什麼味道,好像是坐地鐵時聞過,意味著這種味道是底層的味道,窮的味道。

這也導致了為什麼最後基宇爸爸會把社長殺死,社長捂鼻子的那一幕徹底點燃了基宇爸爸心中的怒火。

從表面上看基宇一家似乎是比之前有錢了,進入上流社會了,但是細微之處仍然與上層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導演通過孩子的視角描述出來——“窮人的氣味”。

為什麼說《寄生蟲》這部電影,固化的不是貧窮和階層?

真正的公平不僅僅是物質的公平,真正的公平是消除了富人的優越感和窮人的自卑感的公平,讓所有人都感到舒適的公平。

然而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公平。

美國電影《綠皮書》,同樣反映了階層和種族歧視的問題,即使黑人學識再淵博、社會地位再高。也無法得到白人的認可。

即使黑人是在為白人服務,表演節目,也無法使用白人的化妝間,在白人的餐廳吃飯。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

一味地追求絕對的公平,只會讓我們的心理變得失衡,更加浮躁不安。

不如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變現狀。

現在這個時代,已經讓很多普通人脫穎而出,只要你好好努力,總會找到自己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階層固化和貧窮都不可怕,如果一味的貪婪,投機取巧,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作繭自縛。

最後與大家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命運給你一個較低的起點,是想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