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大家都很討厭這樣的人

往往卻有人成為了這樣的人


每個成年人回憶起自己的孩童時期,自己的學校生涯,都是美好的,都是充滿的希望,陽光的。可偏偏有一類人,讓原本安逸的,充滿美好,陽光的校園變得陰暗且沒有安全感。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學校可以說的上是學生的第二個家,甚至在上學的那十幾年中比在家呆的時間都長,如果每天都活在緊張,不安,提心吊膽的氣氛中,那該是怎樣的生活,對孩子以後的人生將是沒辦法消散的陰影。


學生時期是每個人一生中都不可或缺的階段,青春期,三觀的形成,心理素質的養成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等很多個重要的階段,都在這段時間不斷的“學習”著。


曾看到一文獻中寫道,12-18歲這個年齡段是校園暴力的高發階段,正是初中及高中的一段時期。這些孩子正處於自我認識的高漲階段,他們開始認為自己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容易從某一件事而對社會下結論,簡單來說就是三觀剛開始形成,有很強的可塑性。


去年十月末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中,施暴者大多有著不幸的家庭經歷,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言傳身教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在於同學相處的時候體現出來,電影中的施暴者魏萊在向主角求情的時候說,父親因為復讀這件事已經一年沒有和她說過話了,這就是父親對她的暴力對待,她又把這份暴力施加給了別的同學身上,之後警察去魏萊家的時候,魏萊媽媽對待警察的態度及說辭,更可以看出媽媽同樣也塑造了魏萊這種畸形的性格。校園暴力的源頭通常還是來源於家庭。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當然對於這種施暴者的放縱還有學校的老師及管理者,漫不經心的態度使受害者不敢再次尋求幫助,那種無力感想必只有受害者自己本身才能夠真切體會吧,還有學校本身的不作為,當做同學間的小打小鬧來處理,使施暴者更加變本加厲,更加嚴峻,不痛不癢的作風只會給施暴者火上澆油,毫無壓制作用,使校園暴力二次升級。


所以說校園暴力的預防不僅僅應該通過法律,更應該通過教育,對孩子的教育,對於家長的教育。家長的疏導對於施暴者對於受害者都是關鍵的存在。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在當下社會,校園裡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變成施暴者,即便這種現象還不能即刻阻絕,也請我們心理充滿陽光,積極美好的面對每一個人。


有時候孩子受到校園暴力也不願意和家長去說,不敢告訴家長,這個時候家長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非常重要了,對症下藥,積極的去和孩子溝通及引導。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那該如何知道孩子有沒有受到校園暴力呢:

1、觀察孩子身上是否有傷痕,如果有傷痕的話,那很有可能受到了校園暴力。例如有些孩子夏天還穿著長袖。家長就要特高警惕了。

2、上廁所的習慣改變了,如果說孩子非要等到回家上廁所,那可能在學校遭受到了校園暴力。

3、孩子突然不愛說話,不想上學。通常不愛說話、不想上學是心裡有某種壓力造成的,而這種壓力很可能是因為在學校受到排擠或是欺負導致的。

4、孩子的文具,書包等物品是否有丟失或者損壞。如果發現了孩子個人物品有丟失或損壞的情況,那麼一定要引起重視了,詢問一下孩子是什麼原因弄丟或弄壞了,這個時候語氣一定要溫和~

5、睡眠質量突然變差。如果孩子近期經常做噩夢、失眠,家長一定要注意,這是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一種表現。

6、自尊心受挫,經常非常沮喪。如果您的孩子一向積極樂觀,突然出現傷心、沮喪情緒時,應該是自尊心受挫了,很可能是在學校收到過言語方面的刺激。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也許有人不具備保護他人的能力,但是所有人都有保護他人的權利,您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的時候,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也請您能溫暖慷慨伸手,拉施暴者一把,讓他們不再把自身的痛苦“傳播”給別人,也請拉受害者一把,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依舊充滿溫暖。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究竟是誰

新浪微博@亞洲天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