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範文:城鄉建設是道雙選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朗朗上口的歌詞,道出了現代文明下,人們對於返璞歸真的生活嚮往。然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遠方的田野距離我們也漸行漸遠。我們彷彿在城鄉建設的這道選擇題中選擇了前者。但這樣的選擇顯然是短視而危險的,過快的城鎮化建設已經教給世人血淋淋的教訓。現代文明與自然文明應該是互補的,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在城市與鄉村間自然遊走。所以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是道雙選題。

鄉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母體,孕育現代文明。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也是一切高級文明產生的前提。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內斂自足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情趣。鄉村也如同母親一般,源源不斷的為城市供給“精神力量”。人在鄉村中能感受天地間的風、雨、陽光,進而重新審視自己,獲得新生。這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拋棄城市的浮華,投奔鄉村的懷抱,這樣的投奔,也催生了獨屬於鄉村的文化氛圍。西安陳忠實的《白鹿原》,紹興魯迅的《社戲》,高郵莫言的《紅高粱》,這些根植於鄉村文化的藝術作品雖創作地遠隔千里,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其迸發的的生命活力卻影響了中國文藝的走向,為物質生活下的我們提供無盡的精神與文化資源。

城市文明反哺鄉村文明,扶持自然文明生長。如果說鄉村文明為城市提供精神支撐,那麼城市文明為鄉村提供更多的是物質的供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名校講師通過互聯網走進了鄉村課堂,如“象牙山莊”般的投資模式在鄉村遍地開花。而這所有成績的背後,少不了城市這隻無形的手對鄉村的推動。來自城市的資源給農村搭建起了聯通世界的橋樑,技術與資金的扶持加速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樣的文明反哺,不僅給鄉村帶來的財富與文化進步,還為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埋下了種子。

城市與農村應該互補發展。很多人認為鄉村發展與城市發展是獨立的兩個部分,在部分管理者的意識裡,簡單的把鄉村拆除改造為城鎮就可以一勞永逸。殊不知這樣做,一方面,割裂城市與鄉村文明的聯繫,長此以往,鄉音難覓,鄉情難寄,鄉愁難依;另一方面,城市個性的逐步喪失,會使城鎮化建設走向趨同,進而喪失差異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要堅持兩條腿邁進:城市鄉村要做到統一協調,統籌兼顧,體現地方特色;發覺並保護鄉村資源,杜絕以犧牲綠色為代價的行徑;保證並豐富基層公共服務,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美麗村居建設。宜城則城,宜鄉則鄉,讓城市與農村共同美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和關鍵期,我們既要把目光聚焦於局部,又要著眼於全局,依託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等政策,為推動新時代城鎮化建設謀篇佈局。為了我們能找到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要時刻關注城鄉發展問題,為美麗中國畫卷增色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