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某某墓誌銘並序”,這個"並序"是不指在志和銘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無固定格式?

我給歷史話導圖


序是寫在"志"(系)和"銘"前面的文字。可有可無。如韓愈寫的"柳子厚墓誌銘",前面沒有序。一般"志"(系)記述死者的家世,"銘"是對死者的讚揚。有的墓誌(系)銘前面就有序。比如元稹寫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有面就有序。這是因為死者的某些事情必須加以說明,以讓世人知曉。對於杜甫來說,寫了那麼多那麼好的詩,競然不為世所知,必須將此情況說作個說明,並對杜詩作一個評價,以彰顯於世。這個序就是篇說明文,並無什麼固定格式。以"序曰"開頭就行了。





木山文


對墓誌銘並不是很熟悉,但是“並序”在古文古詩裡運用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舉些例子就很明朗了。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

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命曰《琵琶行》。

隨後才是正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所以所謂“並序”就是寫與詩文密切相關的人、事、物,它一般跟在題目之後或者在前言中出現。

如《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誌銘並序》:

婕妤姓上官,隴西上邽人也。……富貴勳庸之不絕。

這段就是上官氏墓誌銘的並序,就是先大概說明了墓主人是誰,哪裡人,家裡的情況等。下面銘文就是寫墓主人的生平事蹟,經歷,然後人們對其的悼念,讚揚等。

可以看出確實是“志”和“銘”前的序言,但是並沒有固定的格式。


宮商角徵羽哆瑞咪發嗦


並序,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並”就是“和”,某詩或某文,和序一起發出,題目就可以寫成《某詩並序》或《某文並序》。

並序又稱序,通常用來說明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寫作經過。也有他人代寫的,多用來介紹和評論本書內容。常見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譯者序三種。

作者序是由作者個人撰寫的序言,一般用以說明編寫該書的意圖,意義,主要內容,全書重點及特點,讀者對象,有關編寫過程及情況,編排及體例,適用範圍,對讀者閱讀的建議,再版書的修訂情況說明,介紹協助編寫的人員及致謝等。它的標題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較簡單的作者序有時也用“前言”。當另有非作者撰寫的序言時,為區別起見,,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譯書的原作者專為中譯本撰寫的序言,標題用“中譯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錄之前,如果其內容與正文直接連貫的,也可排在目錄之後。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請知名專家或組織編寫本書的單位所寫的序言,內容一般為推薦作品,對作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介紹作者或書中內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標題用“序”或“序言”,文後署撰寫人姓名。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錄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為叢書寫的序,也排在叢書序之前.。

譯者序一般著重說明翻譯意圖,有的也包括翻譯過程中的某些事務性說明,一般以“譯者序”為標題,內容比較簡單的也可以“譯者前言”或“譯者的話”為標題,一般排在目錄之前。

以上均來源於網上資料,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


阿閃啊


墓誌銘並序,就是刻在墓碑上的志和序。它有兩種情況,一是先略序再詳志,另一種是序、志合體,兩者融成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