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是何意?為什麼有人稱尚忠尚文尚質為一世三大統?

眾星a


“夏尚忠”的源由,傳說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深受百姓愛戴,推舉為舜的繼承人,封地在夏。禹繼位後,中原部落逐漸形成了以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年老後,根據部落首領會議的推舉,選伯譽作為繼承人,但他心願是讓自己的兒子啟繼續王位。禹刻意培養啟,啟在實踐中漸漸積累了聯盟事務豐富的管理經驗,人們也喜歡服從啟的領導,伯譽沒有機會表現。禹死後,大多數部落首領擁護啟為王,伯譽大怒,召集本部落人馬出兵伐啟。經過一場激烈大戰,伯譽大敗。之後,啟在鈞臺(今河南禹縣)舉行盛大宴會,頒佈條令,其中“忠”誠、忠義為夏推崇。從此“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以夏朝開始。

“商尚鬼”源由,在夏桀統治時期,黃河下游一個叫商的部落日漸強大。首領湯不滿夏桀荒淫殘暴,決定積蓄力量取而代之。一方面加緊訓練軍隊,一方面寵絡民心。有一次,湯看見有人用網捕抓鳥兒,他就流著淚對捕鳥人說“你不要趕盡殺絕,自由翱翔的鳥兒飛來飛去,只有那些不想活的鳥才自投落網。這也是有鬼神在操控”。其他部族聽說這件事後,都說湯仁慈。為了鞏固勢力,他讓親僚宣揚神鬼之論,其他部落紛紛歸順他。後來,湯聯合其他部落誓師伐夏,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周尚文”源由,相傳西伯侯姬昌被商紂王囚禁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北)時,演習八卦、推究天人之理,晚年開始東進,定都於豐邑(今西安西南),“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姬昌的兒子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推行“分封制

”,諸侯以君王身份,享有軍政大權,周王以下至士。周王還政給成王之後,致力於各種典章制度的制定,所制的“禮”,集中體現在“五經”之一的“周禮”中。西周以“文治”天下,勵精圖治,規範言行,教化百姓,穩定了社會局面,使百姓安居樂業。西周逐漸走向國富民強,繁榮昌盛的全盛時期。


用戶言午澤群


這句話的出處是太史公的《史記•高祖本紀》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夏朝

這段意思是,夏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民風淳樸,所謂忠就是誠信敦厚的意思,忠的弊端就是民眾粗野、缺乏禮節。所以商朝在教化上,推行的是敬,要求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的弊端是民眾迷信鬼神。所以周朝就推行問,即禮樂制度,但禮樂制度深化以後,又導致了形式的繁瑣,所以太史公說“救僿莫若以忠”,即拯救這種繁瑣應該用夏朝推行的“誠信敦厚”。夏商周三朝所崇尚的道週而復始是最合理的制度。

司馬遷

後人從這段話中總結出了“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意思就是夏朝崇尚誠信敦厚,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禮樂制度。所以司馬遷崇尚一世三大統,就是說的一個王朝推行忠、鬼、文這三統,是最合理的制度。


明之書苑


1、傳說與史詩

我們談起自己的歷史,總會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其實,啟(相傳禹之子)才算是第一個歷史人物,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位君王。

在啟之前,不論是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炎帝、蚩尤、共工、祝融、刑天、唐堯、虞舜、大禹都是傳說人物,很難說確有其人。

其實,神話傳說是人類史詩的前身,史詩是人類描述英雄業績的長篇敘事詩,是文字和書寫材料出現之前,人類口頭流傳的一種文體,是遠古人類精神的表達,十口為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古人,因為他們處在前邏輯思維的時代,傳說就是上古先民的歷史,是他們記錄和表達的方式,是他們時代的真實。

而且,越往前的歷史,可能會越“真實”,因為那時候,歷史還沒有受到太多政治的約束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拿編年史的眼光來看待傳說,也不能把傳說當成具體發生的歷史事件,而是把它們當做遠古人類思維的表達。

文化人類學的發展,給我們理解上古先民提供了很大幫助,人類文明越往前,就越是一元的,體現的是上古先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夏、商、周之比較

按照傳說,夏、商、週三代的祖先是在同一個時代,他們是同僚,都在舜的手下辦公,他們很有可能是舜的軍事民主制政府裡的長老議事會成員。

如果從時間上看(其實傳說不能以編年史的角度看),夏代十七君,經歷了十四世,商族從契到湯也是十四世。按理說,周人從棄到文王應該大於十四世,因為要加上商朝的時間,但是周人從棄到文王卻也是十四世。

我們只能說,夏商周的起源都很久遠。

夏處於中華民族從部落聯盟走向家天下的國家形態時,商和周是夏的方國,商滅夏後,周同時也是商的方國。

具體來說,夏人的祖先禹為司空,負責治水,周人的祖先棄為后稷,司稼穡,商人的祖先契為司徒,主教化。

所以我們在前文“中國的兩次大一統”說,商從東來滅夏,認同夏,周從西來滅商,也認同夏。其實夏和周很像,而都和商的區別很大,這可以從他們祖先的職業看出端倪。

具體說,禹和棄是實幹家,所以性格上刻苦、篤實、力行,而商人的祖先契是教育家,所以更有浪漫主義情懷,屬於文化優美耽於理想型。

所以後世學者說,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周人的文,其實就是夏人的忠,加上禮樂的文飾,但是商人卻更偏重於巫術性質的宗教玄想。

尚忠尚文尚質大為一世三大統,這也是難得的高度,也是歷代所期望的。











十四阿哥郎春濤


對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國家,由於制度大同小異,為了剝削老百姓,表示和原來朝代有區別,於是總是換湯不換藥,其實是迷糊老百姓而已,那些朝代的皇帝無論崇尚什麼,都是本質不變。

只有崇尚平等、民主、誠信、法制、自由,才是智者,但夏、商、周的皇帝做不到,因為他們假仁義,太虛偽。



楊哥之翩翩舞


再美的文字,都需要落實到人的身上,才有價值!

否則扯到九霄雲外去,也不值一文!

這裡的“夏、商、周”和“忠、鬼、文、質”:

都是象(《周易》講象;《金剛經》講相;“象和相,一也”);

都是況(《春秋》講況,“象、相、況,一也”);

都是活活潑潑的!

都是可大可小的!

但任何一個字不明白,就無法懂深義和精義!

忠:一顆心,一心一意,一心一得(表現在方方面面)

忠和患相對

患:兩顆心,三心二意,見異即遷,患得患失(表現在方方面面)

鬼和神相通!

《道德經》也好,《孫子兵法》也好,那個最高境界就是這兩個字!

文和質

就是《孫子兵法》裡的:虛和實

玩味幾遍《虛實》篇,就能夠觸摸點《孫子兵法》的皮毛!

另外,“三統”不“三統”,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會用其中的任何一個字,就能讓你受益一輩子!

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某掃地僧


這個問題,本人可試揣幾句:夏尚忠者。為夏朝以前均為部落時代,至夏則尊為朝,是為中國天下第一個興國之朝代。人類剛從遠古脫胎換骨,進入上古氏族部落,又剛剛從上古氏族部落形成了一統天下的政權制度,也就是形成了第一個初始文明集中政權統制的時代。其時,社會初興,人類剛剛脫離了原始愚昧,步入人分等級制的社會時期。有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有多勞多得和不勞不得者。有貴族和奴隸,有富貴和貧窮,有高貴和貧賤的人類不同的等級分劃現象出現了。但是,那時的人們,認識與思維尚呈初級階段,人們尚無貪念之思,人人心中只知有君,不知有己,君上若父。勢必全民皆無異心,都是盡心聽命於上者。無論朝庭與庶民等。只知效力於君上,聽命於蒼天,不敢有違,富貴貧賤均認為是上天的安排,都是命,所以天下無叛亂者,全為忠臣和良民,都是安分守己者。

商尚鬼,鬼者邪惡,奸詐,汙穢,妖怪也。到了殷商之時,人的大腦與思維已進化的相當成熟了。人類有了善惡之分,邪惡之辯。人間有了貪念和不知足。因此也就正式出現了利益爭奪之象。所以戰爭,搶奪,貪佔,奸詐,妖魔,鬼怪,邪惡等也就跟著出現了。天下上至朝臣,下至庶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邪惡之人和邪惡手段開始上演了。其中也就真正出現了歷史上的祭祀鬼神之說了。夏以前的祭祀是敬畏,崇尚和懷念及祈禱為目的的。而夏後的商周之時,權貴們,貴族及君上等皆是以拿祭祀鬼神作幌子來欺騙和愚弄平民百姓的。他們會認為一切都是定數,都是天命,都是鬼神的力量和操作。奸相弄鬼,奸臣禍國,奸人害民,邪惡興起,小人作崇,拿鬼神作假象來禍國殃民。而民間之愚昧,尚不分真假,看不透世道。即是君上也把鬼神看作是救命稻草。所以天下妖魔鬼怪,烏姻瘴氣,邪惡遍佈天下。人民有了離亂之心,階級開始分劃,爭權奪利者開始上演。這一切不就是邪惡之鬼神也!

周尚文。社會進入周朝,正式有了文字興起,文明與發展正式開始。國家有了制度,有了衡量,實行了以法治人,以禮束人,以樂悅人的三禮規矩。上制朝臣,下束黎民。人人遵守禮制國規,人人享受著禮樂帶來的安寧和喜悅。同時,國家與民間在歷史上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發展和學校,有了私塾和學堂的教育機構,有了先生和學子。此文化興盛之現象影響了整個周,春秋列國及秦漢的文化及文明發展。所以說文是從周開始的,而後世的儒也就是古周文化的代名詞了。


福自福地來wjf


簡而答之,夏朝崇尚忠義,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禮義。這些從書籍封神演義及三朝出土文物窺見一斑。闡述了天地、人和物質基礎三大統的關係。



國民雞湯


本人對古籍知之甚少,習慣於望文生義,每每被問及,是眾網友的錯愛。

我仍然以“望文生義”的猜測來回答這個問題。

“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大概意思是夏代古人崇尚忠義,商代古人崇尚鬼神,周代古人崇尚禮儀”的意思吧?但崇尚忠義不僅僅只是夏代人,其後的歷朝歷代都崇尚忠義的吧?商代如果不崇尚忠義,何以有殷紂王對周文王以不忠為由拘之羑里?當然“夏尚忠”可能是說“夏代沒有人不忠”,“忠”是民風固有如此。果真如是可能跟剛剛脫離蠻荒狀態的古人出於本能對權威的崇拜。但夏朝究竟是不是形成了統一的社會制度,尚在考古研究之中。或許“夏尚忠”的說法,是古人的一種設想和猜想,寄託古人的願望,以抵制說此話時代的不忠之舉。

“商尚鬼”好理解,商代對鬼神之精神崇拜行為開始盛行,這也可能是對夏代的“對部落首領崇拜而忠”的一種否定,畢竟,有些自然現象和災害,首領君王也無能為力,由此開始轉向鬼神在控制大自然的理念,祈求鬼神的施恩與保佑。因此不惜以犧牲人的活生生的生命,對鬼神進行祭祀。

“周尚文”,周代古人又進化了一步,文字也成熟完善起來,文字可以完整地記述歷史事件了。認識到崇拜鬼神無濟於事了,畢竟,對鬼神祭祀以活生生的人也不能如願以償。因此轉向對人治理的重視,以禮儀和制度來約束爭奪和戰爭。因此建立了繁縟的禮制,以禮制規定了君王的統治系統。

我猜想,大概如此吧。


淡淡一掬水


禮記·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史記·高祖本紀》: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白虎通德論·三教》:

王者設三教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王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制與夏同。三者如順連環,週而復始,窮則反本。

《漢書·董仲舒傳》:

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週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四書章句集註》:

馬氏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愚按: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謂:仁、義、禮、智、信。文質,謂: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三統,謂:夏正建寅為人統,商正建醜為地統,周正建子為天統。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


天下熱文


不敢說是作答,因為對這個問題心裡實在沒丁點底氣,這裡就說一下個人粗淺的理解吧:

這個說法在《禮記》、《史記》、《白虎通》、《四書集解》等等,都有過闡述。

′夏尚忠而失於野,救野宜補以敬;殷尚敬而失於鬼,救鬼宜補以文;周尚文而失於僿,救僿宜補以忠……三代週而復始可以一統。″

大意是說,夏朝時君王崇尚以誠信敦厚為政,但是容易使小人(普通百姓)流於粗野沒禮節,而宜於用″敬"去教化;到了商朝,因過於崇尚“敬”而容易失之於迷信,人民流於迷信則宜用禮樂文化去教化;再到了周朝,由於過於講求禮制,所以就不免太過於繁文縟節,陷於繁瑣的形式化,以致使人變得不誠懇起來,而不誠懇則又宜用夏朝的″忠厚"去補救……像夏商周三代這樣因循相襲,週而復始下去,則足可以統萬世而不衰了。

大概就這意思吧。還望厚學者不吝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