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關注

文|誠言呈語

大學時期,尤其是大一的時候,假期裡和高中同學吹噓自己的專業,是不少新生的常規操作。

作為一名化工類專業的學生,具有“先天優勢”。

在這個時候,我一般是這樣的:

濃硫酸又不是沒嘗過,味兒不咋地;

王水知道不?就是那個比濃硫酸濃硝酸腐蝕性都強的東西,骨頭都能化裡面,我們經常用;

什麼強腐蝕性的,有毒的,易燃的,易爆的,天天玩啊,沒事沒事不要緊;

我們玩的東西危害也不算大,那個硫化氫要是吸多了感覺頭暈站不穩,趕緊多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也能保住命;

在這個時候,你要不說點破壞力大的,別人不敢玩的,就基本失去了“談資”。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但是,自從我們一位復讀的死黨第二年進了醫科大學之後,“表演時間”就基本全是她自己的了。

沒錯,是“她”,一位女同學。

高中的時候還是一副小鳥依人嚶嚶嚶的樣子,上了一年大學回來之後,整個人跟看破了紅塵似的,感覺就沒什麼東西能嚇的到她。

有時候我膽小了都想讓她來保護我…

當然了,這也是練出來的。她們的日常,基本都是我們的夢魘。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比如我們最先會想到的解剖。

其實很多學校裡,教學“道具”並不是那麼充裕。

捨不得用,一直放著就經常發黴。以至於她們每天上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開箱子用甲醛把“道具”全身給擦洗一遍。

在習慣了之後,她們會爭先恐後地跑到箱子前,試圖搶到一個更美觀的局部“道具”。比如一隻漂亮的手臂,或者一個更好看的眼球…

只需要一年,在帶新入學的學弟學妹們參觀解剖教室,面對新生對於地板粘腳的問題時,她們就會淡淡說一句:“這是屍油”。

轉而帶著得意和鄙夷,輕掃一眼嘴巴還沒合上的新生。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然後是骨骼。

講真,我小時候挺怕骷髏的,不少人也對這玩意有種揮之不去的陰影。

但是學醫的女生,好像壓根就不知道怕。

學骨骼的時候,每個宿舍發兩箱,500一箱租的,就天天這麼著守著睡覺。

當我們對這些“學習用品”避之不及的時候,她們卻在研究每塊骨頭的構造。要找出來哪裡是內外踝,哪裡是大小轉子,要分得清頸胸腰椎…

有時候還把顱骨放在枕邊,晚上要是睡不著了再拿起來研究研究。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這些事吧,其實忍忍也還好,畢竟不是活物。但是別忘了,她們可是真的會實操的。

不知道一個醫科大學裡,一天要有多少隻倒黴的兔子和青蛙。

據說這些女生處理牛蛙的速度,比牛蛙店的廚子都快。

而剛解剖完兔子,就能急不可耐地跑到食堂吃爆炒兔丁,也算是她們的常規操作。

幸好這只是她們學醫的過程。只要我們不是學醫的,也別聽他們說這些事,天也就還是那麼藍,草也就還是那麼綠。

但是,如果你找了個學醫的女朋友呢?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前兩年網上流傳著一則新聞。

說是一位學醫的女生為了報復男友,捅了他20刀,而且刀刀避開要害,最後判了個輕傷…

當然了,這都是極端事例。

但是日常生活中,恐怕多少也會有點讓人犯怵。

據說有的女生有職業習慣,在廚房裡把玩的東西,居然是豬肝什麼的。

有時閒著無聊了,還能給你秀一把“刀工”。

如果你回到家看到案板上放著這樣的場景,而學醫的老婆臉色也不太好,那你會覺得她這是在跟你暗示些什麼?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找了個學醫的女朋友,那真的是你惹不起的存在。

有時候和我學醫的同學見面時,我總在想一個問題:她看我到底是一個完整的人,還是一塊一塊的…

學醫的“可怕”還不止於此,看看她們的學習教材。

別人開學領新書時,背個書包去就行了。而醫學生領書的時候,得用行李箱。

無論你學的是醫學類的哪個二級學科,最後畢業時,你的書摞起來應該都比你這個人要高得多。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書多也就罷了,可是每本書的內容也多。

比如,《生理學》122萬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125萬字,《外科學》227萬字,《內科學》248萬字…

而且基本沒有“劃重點”這一說,畢竟哪個病人也不可能說是按著重點來給你生個病的。

你要是非得讓老師給你劃重點的話,那基本就是這樣的。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所以,別的專業考試論周,而醫學生的考試論月。

最“可怕”的,是畢業後的醫學生。

之前,去醫院次數不多的人也許感觸不深。但是這次疫情,卻讓所有人看到了她們真正的“可怕”之處。

她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和男醫生一樣,可以將生死拋諸腦後,可以把疲憊忍受到極限。

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國外不可想象的壯舉。

學醫的女生有多“可怕”?看到她們的日常後,後背有點發涼


她們臉上的印痕,證明了她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抱著懸壺濟世的理想去學醫的。

讚美的話,已經聽到了太多,我似乎找不到更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

也許孫思邈在《大醫精誠》裡這段文字,正是我們一線抗疫工作者的真實寫照: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身惜命。

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如此,皆為蒼生大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