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這些年,我寫或者轉載關於楊振寧的文章比較多,先精選一部分,如下:

內容節選:

首先我們要清楚,向物理世界中這些最基本最基礎最“顯而易見”的東西開炮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極高的洞察力的,這種最底層的根基一旦被動搖了,物理學的世界接下來肯定就要地動山搖、天翻地覆。

內容節選:

對於一個舉世皆知的科學家,不關注他的科研成果,反而對其私生活指指點點,這種視角本身即是謬誤。

內容節選:

楊振寧:不應該立即建設大型對撞機。省下幾百億美元血汗錢足夠支撐五六千名中國學者在學術上衝擊世界一流學者。可以改變思路,尋找高能物理的新方法,多快好省、力爭上游。

內容節選:

夫妻倆還手拉手一起逛公園、一起騎雙人自行車、一起爬黃山。講真,現在很多男人三四十歲就腆著個肚子,呵欠連天,步履艱難,別說爬黃山呢,你讓他離開汽車走兩步,估計都困難!他們缺乏的不僅僅是體力,還有對生活的熱情。

內容節選:

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史研究者北野澤一認為,楊振寧成名之時,李政道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晚輩,為了對學弟兼晚輩多加提攜,楊振寧一直在主動吃虧,並沒有和李政道爭署名排序。

在他們合作的漫長的11年裡,無論是在獲獎前,還是獲獎後的歲月裡,楊振寧已經無數次主動把“好處”都讓給李政道,僅僅在這一天突然就“精明”起來了?這豈不是違背常理?而李政道之前說楊振寧在排名次序的事情上“如入迷津,表現得十分執著”,這完全是嚴重違背事實,純粹屬於捏造。

內容節選:

1971年在中美關係剛解凍不久,楊振寧就回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1977年,他在波士頓參與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發展。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1986年,楊振寧回國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一名為國家做了這麼多貢獻的老人,歸國就算單純為了養老,難道不行嗎?

內容節選:

中國曆來推崇岳飛、文天祥、鄧稼先這樣為國盡忠的“純色”功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也要能包容更多的選擇。更何況,相對於鄧稼先的回國奉獻,楊振寧的選擇應該理性看待,不是非黑即白的敵我矛盾。因為當時做出鄧稼先這樣選擇的,僅僅是極少數;而做出楊振寧這樣選擇,更不是一個人。

內容節選:

姚期智先生說:我於2004年辭去美國普林斯頓教職,迴歸祖國,在清華大學投入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劃時代壯舉。多年來,得以培養我們的青年才俊,促進高端科研的開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義的工作。此次感謝中科院特別立法,讓我由外籍院士轉為本國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我覺得萬分的欣慰與驕傲!

內容節選:

請試想,全球幾千萬華人絕大多數都沒有為中國做出一絲一毫的貢獻,與他們相比,為中國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楊振寧就不能被讚許嗎?

比不上聖人,就應該被踏上一腳嗎?衛青殺敵人數不如霍去病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嗎?

如果做出如此偉大事業的科學家尚且得不到國人的認可,還要被“討厭”,實際上是將幾千萬華人也包括十幾億國人一律做道德迫害,讓正在做貢獻和準備做貢獻的人,都感覺撲面而來的一股自私、冷漠、狹隘的寒流,更顯得一部分中國人思想格局之侷促,沒有大國風範

我們最恰當的態度是,對任何願意為中國發展添磚加瓦的朋友,都應該鼓勵、加油和讚美,而不是用所謂的“錦上添花無用論”澆滅海外華人報效祖國的熱忱。

在最恰當、比較恰當、不恰當之間,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出最利於中國國家利益,最彰顯大國風範、最體現人情味的最佳選擇呢?

內容節選:

崔琦得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獎的消息,雖然不出乎物理學界的意外,仍然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歡欣,我相信這是所有華裔人士的共同感受。

內容節選:

黃昆沒有把“萬人敵”等同於“天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黃昆認為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天才”,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才”,“沒有什麼遠大目標,只不過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做得還可以”。在黃昆心目中,莫特、玻恩這樣的大師都不是“天才”;在所接觸過的人中間,他認為真正屬於“天才”的,也只有楊振寧。在信中,他用莫特來激勵楊振寧去掉幻滅感,然而黃昆對楊振寧的期待似乎還要更多一些,不限於成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萬人敵”。

內容節選:

傳謠的人自有目的,信謠的人才最令人遺憾。

我認為,對於我們這種吃瓜群眾來說,謠言並不稀奇,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傳謠之人各有各的目的,總會層出不窮,而聽謠之人保證自己不信謠、不傳謠才最關鍵。

內容節選:

過去的13年,翁帆無疑是承受這個社會惡意最多的女人。即便是杭州縱火案中的保姆,都沒有她承受的惡意多。人們首先假定她嫁給楊振寧,必定會動機不純,然後再用一種審視的目光,在她身上尋找蛛絲馬跡。但是,在平常討論問題的時候,同樣的一群人,又會理直氣壯地反對“誅心”。即便是再糟糕的法官,至少也會在口頭上反對“有罪推定”。

內容節選:

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拉鉅額科研經費,私人推薦1200餘名年輕學者出國培訓。“無償協助建設實驗室幾十座”(葛墨林院士語),以清華名義發表SCI論文幾十篇,“將清華三個物理研究領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語)”,楊振寧還個人捐獻740萬美金以上給清華大學,用於引進人才。

楊振寧還邀請、安排林家翹、聶華桐、姚期智、張首晟等多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到中國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楊振寧還一手促成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創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的大項目在中國落戶。據李昕,楊振寧還與恢復高考有關,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內容節選: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優秀人才的成長需要廣闊的自由天地,讓他們通通窩到我的手下來,受著我的思想束縛,而且我還無法給他們提供一流的研究條件。怎麼能使他們成長為超過我的傑出學者呢?一旦祖國有條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他們隨時都會回來的。相反,如果他們回來而又無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來幹什麼呢?”

內容節選:

「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楊振寧教授

我想,翁帆會嫁給一心一意埋首工作的人,不會是網絡懶漢。

內容節選:

有人說,翁帆嫁給楊振寧是圖錢,但這很好笑也很荒誕。楊振寧是富翁嗎?當然不是!楊振寧先生曾經在美國有房產,不過早就變賣了,房產變賣之後的錢全部捐獻給了國家。當時中國的經濟很困難,楊振寧先生的捐款極大地改善了國內一些物理實驗室的教學設備。後來楊先生返回國內,清華大學一年給他的教授聘金約合13萬美金,這比美國科學院開給楊振寧先生的工資要低很多很多。然而即便是這些工資,楊先生也都將它全部捐贈了。

並且楊振寧在國內的學術講座和實驗室建設指導全部都是義務勞動,沒有向任何人索要報酬。 更重要的是,翁帆女士的家境很好,根本不缺錢。事實上翁帆父親是潮州中國旅行社的老總,家庭條件較好。比起什麼都捐掉了的楊振寧來說,翁帆孃家或許更殷實一些。

而翁帆作為女孩子,卻是一個學霸(廣外碩士、清華博士)。

在學霸的精神世界裡,只有高山仰止的終極學霸才值得自己仰慕。而楊振寧,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認識到相知,楊振寧的聰慧大腦、魅力人格以及如海洋一般深厚的學識逐漸征服了翁帆,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網上有一段話叫做,女人對男人的愛慕始終源自於崇拜。這一點,似乎是一種定律。

內容節選:

最近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讓我想起上個世紀楊振寧先生曾經懷著拳拳之心,為了提名合成牛胰島素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付出很多努力。

關於此事,在網上可以找到熊衛民的文章《解密人工合成胰島素:楊振寧三提申請諾貝爾獎》,鏈接:http://www.biosino.org/news-2005/200512/05124-629.html。複製附在後面。

內容節選:

楊振寧真正的資產,是他的一些手跡、收藏的書畫、與世界名人交往的紀念品等。但他喜歡捐出去,早些年捐了不少。1999年5月,楊振寧正式退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但是,楊振寧卻與香港中文大學因過去的往來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香港中文大學決定建立楊振寧學術資料館。楊老頭子心中一熱,就將自己的大量文章、信札、手稿及獎章慷慨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

「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楊振寧與周先生

內容節選:

楊振寧的二弟楊振平參加了1960、1962年在日內瓦與父母的團聚,他回憶說:“父親希望能爭取已經在物理學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國。大哥雖然非常願意替中國服務,可是覺得中國當時的情況不利於他的個人的學術進展。回去之後,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滯的現象。他才40歲,如果繼續在美國做研究,將來對中國的作用和增進中美科學界的關係恐怕會更有效果。父親對兒子的看法也覺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點矛盾。”(來源:黃慶橋《楊振寧回國記》)但到了“作者賀延光”的筆下,就完全變了個味,憑空捏造出斷絕關係的謠言。

內容節選: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說,“他說自己最後的事業就是發展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內容節選:

但是,在瞭解以上醜化抹黑楊教授的過程中,我也瞭解到楊教授雖然長期在美國,但其一股拳拳愛國之心從來沒有減少過。無論是其學術成就,還是人品道德,都是科學界高度認可的人物,網絡上的市井傳言並不靠譜。特別是對楊振寧晚年老夫少妻的諸多評價,對比鄧文迪來說,只能凸顯愛情力量的偉大,並不能構成對楊振寧先生作風的詆譭理由。

至於什麼人在詆譭抹黑楊振寧,愛國作家周先生做了揭露:無論如何,造謠詆譭楊振寧的聲浪,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悲哀。它和那些鋪天蓋地詆譭錢學森、鄧稼先、于敏以及他們的愛人和親屬們的謠言一樣,都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渣精心杜撰出來並經巧妙偽裝後,以“左”或“右”的方式刺激著國人的神經,然後達到讓好人蒙受苛責之目的,以此異化中國人的精神。

內容節選: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楊振寧與毛先生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自費8000美金髮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內容節選:

楊、姚二先生不是千里馬馬骨,憑他們的學術成就和學術地位,他們是真正的千里馬,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寶。對這樣的國寶,尊之、敬之我們還嫌慢待,居然還有人要雞蛋裡挑骨頭,對著楊先生指手畫腳,這實在是莫名其妙。

還有人造謠說楊振寧加入中國籍是為了避稅,要知道楊振寧可是在美國納稅之後才放棄美國籍的。而且他早在2015年就已經加入中國籍,如果不是媒體曝光,我們根本不知曉,說明楊振寧不可能是為了出名。

楊先生並不虧欠這個國家,相反的是,他還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這個國家做出過許多讓人欽佩的貢獻。

內容節選:

楊振寧創建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34年了,創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23年了,如果從1971年在中美兩國關係解凍前訪華,為兩國關係奔走算起,就是服務了中國49年了。

內容節選:

首先,我們先來看1995年 5 月,美國富蘭克林學會將上一年度的鮑爾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發給了楊振寧先生,獎額是 25 萬美元,是當時美國獎額最高的科學獎。

頒獎的正式文告指出,授獎給楊振寧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廣義的場論,這個理論綜合了有關自然界的物理規律,增進了我們對宇宙中基本力的理解。這個理論模型,毫無疑問,如果從對未來物理學影響的角度,它已經可以和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理論相較。

內容節選:

有人說,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可能對其他海外學者產生示範作用。其實,吸引海外人才的是平等、開放的學術環境,而不是看重學術頭銜、身份的環境。包括楊振寧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曾指出國內學術界的一大弊病:處於學術黃金期的學者,由於沒有頭銜,難以獲得學術資助;過了學術黃金期的學者,因為有學術頭銜,各種資源紛至沓來。

內容節選:

他又說:有她這個年輕的免費保姆,其心情甚佳,悠哉悠哉活到了近百歲。他活得自在,她卻備受煎熬。

我不得不敬佩翁帆,要說實話。楊振寧為什麼可以活到90多歲?據多次接觸過夫婦二人的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說,翁帆對楊振寧的起居生活照料的無微不至,楊振寧多次法高燒,生病住院,翁帆日夜守護。沒有翁帆,就沒有楊振寧先生的高壽。翁帆的憔悴,是因為貼心。

如果翁帆真的厭惡了楊振寧,不是應該她一個人去享受嗎,為什麼要如此的傾情付出?

內容節選:

又有些人喜歡把楊振寧和李政道相比,說李自從70年代末期就開始,在美國大量為中國培養研究人才,後來一直在為中國科學發展出謀劃策,做了很多事情;而楊先生只是到了80歲,才定居清華大學,住在一棟花園洋房裡面,給學生講講課而已,那簡直應該說是來享福和養老的。

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又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大家都瞭解,李政道先生曾經策劃和實施過中國青年學生海外留學計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楊振寧先生幾乎是與此同時,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籌措資金,策劃和資助了CEEC計劃(中國學者訪問項目),幫助大批中國高端學者到美國著名大學進行為時半年到一年的深造。

我曾看到一張表格,上面列明僅在1981年到1992年間,參與這項計劃到美國訪學的學者就達上百人。此後仍有學者在楊先生幫助下分批出國進修。這些學者原本就是科技精英,訪學歸來後,無一例外地成為了我國自然科學各領域研究的帶頭人,有多位當選兩院院士,其中就包括後來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的陳佳洱,擔任過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以及擔任過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谷超豪。(注: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現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陳省身院士多年後透露,楊振寧為了籌錢送中國學者出國培訓,曾發著高燒去紐約唐人街演講。)

同時,對於母校清華,楊先生更是傾力支持。1997年他擔任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為了落實他心目中的科研發展計劃,他從海外募集了1千多萬美元的資金,用以資助清華聘請多位海內外著名專家並蓋起專家樓公寓樓。更為難得的是,他定居清華和翁帆結婚以後,又將他們二人的存款捐贈給清華近200萬美元(注:陸續一共捐獻740萬美金以上)。這些都表明他貢獻給清華的,遠比他從清華得到的多。他和翁帆並沒用去追求豪華生活,更沒有拿200萬美元去購買豪宅,他們的家,裝修普通,陳設簡單,與一般平民無異。在這方面,我以為楊振寧先生和楊絳先生一樣,自己生活低調簡樸,卻對清華一往情深,慷慨奉獻(楊絳先生將她和錢鍾書著作的全部版稅捐給清華設立“好讀書獎學金”)。這正是他的精神境界之所在。

內容節選:

霍金之所以得不了諾貝爾獎,歸根結底還是對物理貢獻並不大。而楊振寧就完全不同,截止今日,楊振寧才是最偉大的活科學家,當今世界可以有100個霍金水平的物理學家,但是卻找不到幾個和楊振寧水平相當的大師。因為楊振寧太偉大了。楊振寧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得諾獎,然而他最厲害的理論是Yang-Mills場理論。這是基礎理論,和相對論是相當級別的。

楊振寧之所以知名度不如霍金,主要因為他的研究很專業,許多人都看不懂,所以也不受媒體歡迎。而媒體常常卻報道楊振寧的個人私生活以迎合大眾的低級趣味,這是對科學家極大的侮辱。

內容節選:

第三,即使是“錦上添花”難道就不可敬嗎?

請思考,楊振寧在20世紀50年代早就功成名就,注意了——他並沒有義務為中國錦上添花——他就是一輩子不回來,不為中國做任何貢獻(絕大多數華人科學家就是這樣的)——我們也無話可說。

選擇居住地是最基本的人權,選擇為哪個國家服務也是個人自由,我們根本沒有資格指責。楊振寧完全可以選擇退休,高薪養老他有資格,每天下下館子聽聽貝多芬,逛逛公園走親訪友,環遊世界會見名流,最不濟也可以在家躺著看看電視節目。

可是,楊振寧毅然放棄頤養天年,為中國發展不辭操勞的添磚加瓦,這是不是一種可貴的精神?

內容節選:

中國人自古就有“落葉歸根”的情懷,作為有聲望的科學家難道沒有年老回國的權利嗎?再者,鄧稼先與楊振寧是多年摯友,鄧稼先病重之時,楊振寧在美國積極為其尋醫求藥,這樣的友誼,竟被世人短短的言論抹黑。

內容節選:

楊振寧還十分關心中國的普通教育。《人民日報》記載,1995年,他受聘擔任中央電視大學“大學物理”課的主講。之所以這樣,他認為:“中國的貧困地方還很多,能夠用電視的方法,使得貧困地方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新的知識,我覺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996年1月,楊振寧被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首次授予國家級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該獎旨在獎勵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國際友人。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註冊登記。楊振寧談到,隨著國際間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學科互相影響日益劇增,國際科技交流越來越重要,希望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為中國與國際科技交流的一個平臺,促進科技交流傳播。

楊振寧還在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海南大學、東莞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學府個人捐資建立“楊振寧獎學金”,幫助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含研究生)完成學業。

內容節選:

李(政道)離開學院,回到了哥倫比亞,這對他們雙方都好。戴森給了我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們原諒你一次,但第二次不會。這讓我深感不安。後來我嘗試給狄拉克寫傳略,我有一天的採訪時間。我想奧本海默知道了這件事,他勸我不要去做。真可惜,我本來可以為狄拉克寫篇很好的傳略……

內容節選:

有一天,黃昆問楊振寧:“愛因斯坦最近又發表了一篇論文,你看了沒有?”楊振寧說看了,黃昆問如何,楊振寧把手一擺,很不屑地說:“毫無創意,是老糊塗了吧”。這是18歲楊振寧對愛因斯坦的學術成果的評價,不知道當前中國大學裡是否有這樣的學生敢如此霸氣?

內容節選:

楊振寧在中國卻被謾罵,不是他出了問題,要從中國找原因。

當今的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繁榮的背後卻有巨大的隱憂,這個第二大經濟體背後的科技支撐太薄弱。公民並不崇尚科學,偽科學、反科學成氣候,很多人將其畢生的積蓄投到了養生保健上。反科學、偽科學為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貢獻肯定不會少,這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打壓科學。在不尊重科學,流行偽科學、偽專家的國度裡,科學家就難以得到正確的評價。楊振寧這位搞基礎科學研究,不生產GDP,並且當了半個多世紀美國人的科學家自然不會得到重視。

內容節選:

許多人不過是立場先行,概念開路,憑印象、感覺與情緒來做判定,對他進行蠻不講理的道德審判。那也可以說,是十幾年來針對他的一場不負責任的汙名化運動,左右兩邊聯合夾擊,非要把他塑造成一個卑鄙、無恥之徒不可。這起到攪亂社會價值觀,攪亂社會視線的作用。

內容節選:

楊振寧1971年回國訪問,在飛機上進入中國國境時熱淚盈眶,在上海收到鄧稼先的信告知中國的原子彈研製沒有外國參與時淚下如雨,都是真情流露。他們感謝美國提供的科研與生活條件,願意為美國服務,但絕不會為美國損害中國的利益。楊振寧他們自覺地不涉足軍事方面的研究,就是這種考慮。

內容節選:

所謂楊振寧“不肯回國效力”的真相是什麼一回事情呢?當年負責爭取李政道、楊振寧回國的張文裕教授揭開了真相。

張文裕說,李、楊獲諾獎時還沒有加入美國國籍,他們對中國戀戀不忘。國內給他打電報,讓他去瑞典,一方面祝賀李、楊獲獎,同時爭取他們回國工作。在瑞典期間,張文裕向楊振寧和李政道轉達了中央的意思,希望他們能回到國內工作,他們聽了很感動,初步表達了回國意願。他們說,我們還年輕,爭取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到一定的時候再回去。

不久,反右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始,50多萬知識分子被XXXX,遭受了極大的XX,數百萬人受到XX連,這一XXXX在國際上造成惡劣影響。到了1958年又派張文裕去做工作。”這一次,在與二人交談的過程中,張教授感到1957年國內的“XXXX動”給李、楊帶來很大的思想震動,提及國內發生的情況“情緒很差,悶悶不樂”,當提到回國的事情時,他們明顯不像一年前那樣熱情了。

50年代的XXXXXX不能不讓人忌憚,這是他們沒有回國的重要原因。

儘管如此,張文裕說,李、楊二人的民族自尊心還是很強的。有一次,他們參加一個救濟第三世界國家、幫助發展核能和平利用問題的會議,聽著聽著,他們憤怒的半路退出了會場。因為會議報告把中國說得過於落後,李、楊聽了很生氣。

張文裕最後說,李政道、楊振寧雖然沒有立即回國工作,但多年來,他們時時都在關注著中國發生的一切,並盡力幫助中國培養科技人才,促進科學技術進步。

內容節選:

只要他心向祖國,沒有危害中國的利益,就應該認他是朋友,而不是和某某某比貢獻。如果比貢獻,楊振寧為中國理論物理領域培養了兩代人才,從時間的衡量上其貢獻不亞於兩彈一星,那些罵他的人自己又有什麼貢獻呢?他們對中國的貢獻有幾個超過楊振寧的呢?何況,即使沒有貢獻,就不應該尊重嗎?任何一個守法、納稅的公民都應該尊重,不管你是哪國人,哪個民族。

話說回來,就是一個人什麼貢獻不做,他沒有犯法,沒有侵犯他人,也不能詆譭其人格。何況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遠遠大於絕大多數中國人。如果人人可以肆無忌憚的詆譭他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內容節選:

2,臨了要回國

——楊振寧不是現在回國,而是1971年就已經回國。楊振寧並不是落魄了才想起老家的好來,說他為了養老才回國完全是無稽之談,等於擔心馬雲王健林退休了吃不上飯一樣可笑,楊振寧向清華大學捐獻740萬美金以上,他窮困到了需要回國養老?

依據資料,1971年的時候,中國的GDP比1955年還要少80多億美金,楊振寧一樣是“雪中送炭”。

從1971年開始,除了其中一年特殊(妻子生病),其他所有的年份,楊振寧每年至少回國1次,有時候3次,每次至少停留大陸1個月以上。80年代初期為了建設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在中國工作了整整一年。70年代末期,楊振寧還在蘭州大學長期任教過。90年代,楊振寧又到清華大學做全職教授,創建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目前,楊振寧的弟子之中已經出了好幾個中科院院士。楊振寧還推薦了1200多個年輕學者赴美深造一年,絕大多數都回到原單位。

內容節選:

晚年娶少妻這一點,是人家的私事,你可以眼紅,但沒道理指責。關於回國,那也是國內請他回來的。清華請他當教授,中科院接納他為院士。清華、中科院樂意,咱也沒什麼可非議的。關於前兩點,貌似事實就擺在那,其實細究起來,都不那麼準確,值得辨析一番。

「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盧昌海的評價

當時需要茅以升,是因為他是建築、橋樑領域的頂尖人才。在建國十週年左右,啟動了一批重點建設項目。茅以升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並主持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這些基礎建設項目是當時國內急需的,所以建築人才自然也是急需的。

而楊振寧是研究啥的呢?他是研究理論物理的,專長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咱們理解不了,但籠統地說,都是當時國內並不急需的,或者說,都不是那麼實用的。這就像一個還沒吃飽的人,是不會有閒心學習品酒的。

正因為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所以勒緊褲腰帶搞出原子彈,集中資源搞一些基礎建設項目,是必然的選擇。客觀講,當時國內的環境也的確無力為楊振寧的這些研究項目提供設備和資金。

內容節選:

據多家新聞報道,2019年8月9日,楊振寧攜妻子翁帆現身國家博物館出席南開大學百年校慶展活動,97歲高齡的老先生好似身體有些抱恙,全程戴著醫用口罩,但是看著精神狀態非常不錯,翁帆一路陪伴攙扶,更顯得夫妻恩愛。許是今日身體有些不適,翁帆顯得更加小心翼翼,一路伴隨著他猶如“貼身保鏢”。和以往的傳聞中一樣,只見夫妻兩人雙手緊握十指緊扣,畫面充滿著老夫老妻的恩愛感。

而且,讚譽楊振寧的貢獻也絲毫無損兩彈一星元勳的貢獻!偉大的XXX毛同志也有很多朋友,毛同志鬧革命犧牲了幾位親人,那些朋友沒有跟著他一起鬧革命,而是成為學術大師,“貢獻”比不上毛同志犧牲親人——我們讚譽學術大師莫非就“讓毛同志情何以堪”?

鄧稼先等少數科學家歸國的壯舉,非常值得欽佩,但沒有任何邏輯得出“必須學他們犧牲一切,否則就是敗類”的結論。

自由移民是文明社會的最基本概念,任何人都有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與人品有何關係?按照他們的奇葩言論,孔子不去為魯國服務,周遊列國,莫非也是“魯奸”?恰恰相反,縱觀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世界各地人民異地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歷史。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因為閉關自守而永遠強大的。

內容節選:

楊先生做人做事,總是客觀秉承著對與不對的原則,個人的利益從來沒有在他的思考範圍內,也從來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態度。我看到的楊先生不是很“精”,而是非常地“傻”。

楊振寧教授1971年就回國報效,2003年就已回北京永久定居,從七十年代開始,他為中美建交、中國的教育、科研甚至統一大業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除了那段隔了五十歲的婚姻,那些說“養老”、“圈錢”的人,有多少了解楊振寧教授對物理學的貢獻、對人類的貢獻、對中國的貢獻?

在如今各國的人才爭奪戰中,中國本來就處於弱勢地位。現在兩位世界級的學者放棄外國國籍加入中國,不管是為了葉落歸根也好,為了身後名聲也好,這都為國際頂尖人才加入中國開創了先例,正面典型一旦樹立,效仿者必定紛至沓來,這就是“風向標”的作用。

內容節選:

這讓我第一時間想到魯迅寫過的一篇文章《蒼蠅和戰士》。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內容節選:

據新華社報道,楊振寧說,我很欣慰,多年來,為了幫助建造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友誼橋樑曾做過一些努力。我曾經說:“沒有這座橋樑,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定”。

“我知道網上有些人對我有種種奇怪的非議,我想這裡面有很複雜的成分。我的態度是隻好不去管他啦!”楊振寧說。

內容節選:

問題在於,憑什麼他不能為米國做貢獻?

楊振寧為米國做的貢獻,並沒有損害到我們利益的一分一毫,反而我們可以不花一分錢就拿過來使用。

中國與米國的矛盾,在於政治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國軍政人員之間的衝突,而不是兩國普通老百姓之間有仇恨。楊振寧是基礎科研工作者,他的職業和身份與軍政人員無關,他的研究方向與國防安全無涉,他的所有論文都在全世界無償公開。對我們中國來說,不但不會對自身有任何威脅,而且中國可以從他的研究成果之中受益良多。

基礎科學家沒有國界,有國界的是政府軍工科學家。基礎科學沒有國界,有國界的是專利技術。即使在中米交惡的年代,中國人也可以直接把楊振寧的成果拿過來使用,不用花費自己一分錢。這是我們佔了大便宜!天大的便宜!

內容節選:

楊振寧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創始人,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創始人,全美華人協會會長,數十年來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包括院士、大學校長、終身教授在內的人才,他陸續推薦、邀請、安排聶華桐、林家翹、姚期智、張首晟等近四十位世界一流科學家到內地工作,其中有7人後來成為中科院外籍院士,並且直接倡議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創建和一手促成第四代光源大項目在中國落戶。他還在1980年創建CEEC獎金,從美國和香港建立三個基金會募集鉅額資金,專門支持中國科研人員到石溪培訓進修。

內容節選:

「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96歲的楊振寧在參觀三峽工程

作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創始人的楊振寧先生,他對推動中國的理論物理研究,有過哪些具體的作用呢?主要有下面五項。

第一個,介紹了世界上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到中國來。

1971年,楊振寧與鄧稼先見面。鄧稼先由於受到他的專業保密條例的限制,有很多話是不能說的。而楊振寧沒有這方面的限制。作為一位基礎理論科學家,楊振寧的研究成果,是面向全世界開放的,沒有任何保密的限制,所以楊振寧可以向鄧稼先暢所欲言。據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楊振寧每次和鄧稼先見面,都會向鄧稼先傳遞世界上最新的科學成果,每次都會滔滔不絕的說上幾個小時,每次一邊演說,一邊還在紙上演算給鄧稼先看。周培源院士曾經開玩笑說,這等於是美國人出錢,楊振寧出成果,然後提供給中國人無償使用。

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原所長張文裕講述,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到中國來,就和研究所的同志召開座談會,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量子場論介紹到中國來。楊振寧還在1970年代幾次訪問復旦大學,和谷超豪教授等十幾位學者開展了長達20多年的合作,為此成立了一個研究團隊。

內容節選:

一位耄耋之年的偉大科學家,本可在美國的養老院裡安享晚年,卻將自己最後幾乎所有可用的精力最徹底、最無私的奉獻給中國的科學事業。這樣的舉動無須謳歌,任何一位良知未泯的人都該為之肅然起敬。

可這些年來,無端的謾罵和諷刺一直伴隨著楊振寧這個偉大的名字。在一個缺乏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善舉會被猜疑、被諷刺,為了功名利祿連教授都會普遍自吹、普遍造假的世界裡,楊振寧就是一股清流。他太清澈了,清澈的不給他潑點汙水人們就會覺得他不正常。只有貼上“老不正經”、“回國來享受”等“合理解釋”的惡毒標籤後,他才能被這個愚昧、世俗、功利、狂妄的社會“看懂”,並且被放在娛樂板塊裡。

內容節選: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特殊情況。當時的情況是,中國為了避免“落後就要捱打”,必然要優先發展“火箭”“導彈”和“兩彈”,所以錢、鄧回國,是可以大顯身手的;但是對於楊振寧所主導的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國家在經濟落後、“一窮二白”的狀況下,既不具備也不可能提供相應的條件。所以基本上可以預見,如果楊先生當初回到中國,那麼且不要說什麼“規範場”,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學者也一定不是他和李政道。

可以舉一例子,1973年,楊振寧主動向中央提出,他作為諾貝爾獎的推薦人,準備提名推薦中國的“胰島素”參加評選1974年的諾貝爾生理化學獎。為此,他寫信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可惜被直接拒絕。當時的國家對人類科學的認知短視狹隘至此,是否適合楊振寧這樣的科學巨匠生存?

有人無知的說,楊振寧是回國養老的。楊振寧並不是落魄了才想起老家的好來,說他為了養老才回國完全是無稽之談,等於擔心馬雲退休吃不上飯一樣可笑。

內容節選:

十幾年前在北京某高校有一次活動,參與組織的北京林業大學科幻協會會長提議,可否請楊振寧先生參加,因為她一個關係很好的學兄正在跟楊先生讀研。大家都說當然好啦,但那樣的名人能請到嗎?那位會長通過學兄試著邀請,絕對想不到的是,楊先生很痛快地答應了!我們當時是一片歡呼,心中已經憧憬著一代宗師與百十個毛頭學生聚在一起吃飯的場景。

內容節選:

夏矮道:“楊振寧拋棄聖教,罪不可赦!”

我道:“此言差矣。自由定居與拋棄聖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拋棄聖教,那就是與原聖教毫無關係了,甚至可以與聖教為敵。而自由定居是換一個生活方式,這是現代文明武俠的主流,應該被尊重。比如李小龍”,我看了一眼旁邊聆聽的李小龍,“李小龍,陳嘉庚,他們就是天庭的人,不代表與人間毫無關係,而是心繫人間。你看,很多定居天庭的華人都是心繫人間的,雖然離開人間,卻經常下凡做好事情,扶老太太過馬路。楊振寧自由選擇居住地華山,無可指責,他也協助平一指培養了幾位神醫堂的醫師,對日月神教是有很大貢獻的。”

話未說完,季毒暴喝道:“住口!錦上添花豈能比得上雪中送炭?鄧一飛長老血戰五嶽十大高手,功勳蓋世,楊振寧原為鄧長老同門,就該戰死沙場,為聖教捐軀。此賊竟然不聽楊堂主安排,擅自放棄習武改為學醫,任敵派《華山醫學研究院》主任醫師,替五嶽劍派做貢獻,此等不忠不孝仁不義,天人公憤!”

我道:“絕非錦上添花,楊振寧回黑木崖救命無數,青龍堂堂主範遙,原本患有腦梗,楊振寧手到病除,範堂主還說,沒有楊振寧,就沒有我的今天。武林弟子有門派,但主任醫師無門派,他們做出的貢獻,全武林免費享受成果……”

內容節選:

詆譭楊振寧只是社會現象的一個小小縮影,說明我們的人文生態出了問題。闢謠的意義,不在於能否還原楊振寧的真相,即使不做任何闢謠,在太陽系也只是一個小事情,地球還在轉動,我們更注重的是透過個例給國民性把把脈,提倡更務實、更理性的科學人文精神。

內容節選:

有一天在我家,鄧稼先的夫人告訴我,“如果不是振寧,我們可能老死在酒泉了,因為振寧回來後,要見鄧稼先、周光召和于敏,周總理立刻將被囚禁的中國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全部接回北京。”周光召、于敏也同樣如此講。(那天周光召先生、于敏先生也來我家作客)楊振寧對故人的眷眷之愛是如此深厚而真誠。

楊振寧念茲在茲於祖國物理學的進步,他甚至在八十高齡,依然給清華大學的同學講課,解答研究生們的疑難問題。他為中國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作出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著名科學家葛墨林院士告訴我,物理學界公認從古典物理學到近代物理學,我們一致認為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是三座里程碑。晚年他把在清華的小別墅稱作“歸根居”,並請我題字刻在石頭上,他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可想而知。他對祖國的貢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量的,在他和姚期智到我家聊天時,姚先生講到回國的複雜過程和楊振寧的竭力鼓勵(注:姚期智院士是楊振寧從國外邀請到中國工作的7個外籍院士之一)。

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楊振寧從內心高興,他說:“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為莫言高興。”

內容節選:

謠言2:楊振寧問重病垂危的鄧稼先為10元錢搞科研值不值

真相:某些媒體曾有過這類報道,以重點突出鄧稼先的無私。而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回憶,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我就在旁邊,楊振寧只是詢問病情。”“1986年6月13日,楊振寧又來看望稼先。那個時候稼先開始大出血,醫生已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

鄧稼先要許鹿希代他送楊振寧下樓。楊振寧上車前,許鹿希告訴他說,稼先病情已非常危險,幾乎無治癒的希望了。得知消息後,楊振寧受到很大打擊,他為老朋友的病情焦慮不安。回到美國以後,他找到當時還沒有上市的治癌新藥,請韓敘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我沒有聽他問過稼先獎金的事情”。許鹿希對記者回憶說。

內容節選:

我找了原始視頻,從頭看到尾,一連看了幾遍,又和朋友一起看,卻沒有看見一絲一毫楊振寧諷刺莫言的地方。

楊振寧開頭大意是說,我和你走了不同的路,出生也不一樣,人生經歷不一樣,比如,你是農民的兒子,我是教授的兒子,然後,我去領諾貝爾獎是怎麼感覺,你領諾貝爾獎什麼感覺,我們感覺不一樣。

就是這麼簡單。自始至終,雙方都是侃侃而談,態度真誠,沒有任何人尷尬,就是一個朋友之間普通的聊天場景。看看視頻現場,臺上臺下談笑風生,氣氛其樂融融,沒有任何違和感。大家可以找視頻仔細看,任何有頭腦的人都不會相信楊振寧會故意看不起別人。

內容節選:

楊振寧喜歡與中學生談話。他的好友庫蘭特夫婦說,在他們認識的科學家中,楊振寧和費曼是僅有的兩個能與孩子平等交往、「有孩子般天真個性」的人。

楊振寧一生在象牙塔中,年少時在清華園如此,西南聯大時期,以及後來到美國的學術生涯依然如此,其中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17年更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這讓楊振寧一生保持著某種簡單與純真。葛墨林說:「在他的眼睛裡人的本性還是很善良。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呢,他老覺得他不好理解。我老是勸他,我說楊先生,社會很複雜,您要注意防範了。」美國自由開放的環境也幫助他保持了這一點。楊振漢說:「他沒有我們中國人在解放以後的社會,經過各種運動的這種(經歷),他不覺得這個社會有什麼壓力。」楊振寧自己也喜歡他身上的這一點:「我想我處人處事都比較簡單,不復雜,就是沒有很多心思,我喜歡這樣的人,所以我就儘量做這樣子的人。」

內容節選:

2,《李政道傳》第四章多處明示或暗示李政道是費米的博士生,而楊振寧不是。

楊振寧回應:我確實不是費米的博士研究生,但我是費米的得意學生

我確實不是費米的博士研究生,李是。可是我是費米的得意學生,而李不是。證明一:費米在芝加哥的九年教過不少學生,其中只有我和他聯名發表過理論物理文章。證明二:1948年春費米為了弄懂Schwinger對重整化的工作(這是當時最紅的研究領域),每星期兩、三個上午在他的辦公室中討論此工作。證明三:費米出差的時候,常請我代課,從沒有請李。證明四:費米於1954年11月28日因癌症逝世,享年53歲。他最後住醫院期間我專程自美國東岸飛往芝加哥去看他。李沒有去看他。證明五:費米逝世以後,Segre為編輯費米的全集邀我寫了一篇文章。沒有邀李。等等。

內容節選:

曾幾何時,網絡上廣泛流傳一篇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並且杜撰出楊振寧的言論:“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然而經過學者細緻調查,沒有在任何演講集和傳記裡面發現類似言論,最後發現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香港的一個佛教期刊上說的,屬於以訛傳訛。

內容節選:

在學生的眼中,這位國寶級的人物“沒什麼架子”,沒事的時候就在助理的攙扶下到辦公室看書,給學生答疑。82歲了,楊振寧還在給本科生教基礎物理,一次課都沒缺席過。學生期中考試,他親自監考。下雪天,碰到站崗的保安他會問好,到93歲時,有學生畢業,他還從二樓的辦公室裡走到樓外,和穿著學士服的學生合影。

內容節選:

這個諾貝爾獎使得全球華人為之振奮。1960年,楊振寧在巴西里約機場受到幾百名華人的熱烈歡迎。楊振寧意識到這個諾貝爾獎的榮譽超越了個人的意義。

楊振寧說過:

“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

這也使得楊振寧感到自己的責任。1971年,已成為美國公民的楊振寧敏感地注意到中美關係的緩和,抓住機會通知美國政府,他要回中國探親。7月15日,楊振寧從紐約飛巴黎。4天之後,飛往上海 。當年11月,《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雜誌報道了楊振寧的中國之行(2013年楊先生特地將這篇報道收入《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次年,楊振寧再度回中國探親。兩次探親後回到美國,楊振寧都作了一些感情豐富的演講。現在在楊先生辦公室牆上,掛著當年楊振寧所在的石溪大學的中國同學會的《石溪通訊》關於楊先生1971年9月演講的報道。

內容節選:

1992年,互聯網還沒有普及,查找一點信息非常困難,我並不是採訪科技口的記者,也不像現在的人都那麼關心楊李的關係,時間太久了,不記得楊振寧和李政道有什麼互動,但今天搜索互聯網,有他們兩人同時出現在老師身後的照片,好像記得那時我在場,可見兩人並不是像傳說的那樣見不得面。

有一點我印象很深,楊先生是一位極其謙和有教養的紳士,一望而知,就是一位傳統文化侵染的儒士。

內容節選:

楊振寧在六十歲出版的《論文選集與評註》中,曾經自述自己1964年申請入籍美國幾經掙扎的心路,他雖然沒有親口告訴父親,但是自揣曾經留學也出國訪問的父親,或許心底一角會怪罪他的“拋鄉棄國”。多年來他訪問中國各地,接觸甚深,特別體會中國底層社會的困境,也認為中國農民性格誠樸的可貴,他身在象牙之塔,卻從不覺得只有學術是“清高事業”,他回大陸後曾經認為大陸的大學教育,對中國的貢獻不比美國大學對美國的貢獻來得少,引起一些只嚮往美國模式,也據以批評中國體制學術人物的不滿,甚至說楊振寧是“歌功誦德”。

「必收藏」對楊振寧院士一些說明文章的合集

這棟陳賽蒙斯樓建成於2005年,是楊振寧親自遠赴海外為國內大學拉到的贊助

最近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也有究竟他動機的怪論,一些傳聞說他回國是為了享受部長級待遇,也有說他一年得了多少收入。其實如果要追究利益,楊振寧為北京清華大學設立的一個基金,已捐到一千兩百萬美元,其中包括楊振寧將美國房子賣掉捐出的一百二十萬美金,這都是有賬可查的。最近他放棄美國國籍之前,已經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等完善處理了放棄美國籍的相關事宜,在2015年正式放棄了美國籍。

內容節選:

所以,楊振寧不僅是科學家,還是一位很成功、很厲害的外交家。李政道與楊振寧比,則略顯低調,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書齋知識分子”。這主要是他們的性格不同所致。一個外向,一個內向,都沒有錯,只是楊振寧過的更加精彩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