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十一講

今天我們學習“謹而信

”這一部分的第一和第二兩節,“謹”的字面意思是指“謹言慎行”,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欲訥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說我們言語要慎重,而辦事必須敏捷。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言語遲鈍,其實是聖人在這裡教導我們,不要輕易出言,不搶先說話,不誇誇其談。因為隨口而出的誇誇其談,往往在行動上又做不到,就給人一種浮誇,不實在,言而不實的印象。久而久之,人們就不會再對你產生信任。正如孔子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信用,那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也就是說他將會一事無成。

那“謹而信”具體在生活當中我們該怎麼做呢?今天我們來學習: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弟子規》第十一講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早上要早早的起床,晚上呢要晚一點睡,人生很短暫,一下子就老了,我們要珍惜時間。

俗話說,一天之際在於晨,三個早上比得上一天的工。

早起非常重要,這個時候四周都非常的安靜,無人打擾,頭腦清醒,正是學習和工作的好時間。有志於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淵博的知識,在事業上取得過人的成功和輝煌,有志向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時間的。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勸學詩 》中寫道: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意思是說: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可是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我們不能輕易浪費每一寸光陰。

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還沒有醒來,臺階前的梧桐葉,卻已經枯黃,秋風一吹,飄然而落。

是啊, 時間流逝,就永遠不會再回頭了,短暫的時光一天一天地減少,學知識的青春年代過去了,就永遠也不會重頭來過。

清早的時間是多麼的珍貴,我們切不可以賴在床上,無所事事,胡思亂想,讓時間白白地流過。

《弟子規》第十一講

孔子曾經望著奔流不息的河水,感嘆地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啊,就像這浩浩蕩蕩的流水,一去不復返,永不停息。

《世說新語》裡記敘了一個感傷光陰故事:

東晉的恆溫,先前在琅琊作太守時,種下了一棵柳樹。後來恆溫帶兵北伐,經過金城的時候,看到原來自己種下的柳樹,現在都已經有十圍粗了,感慨地說:樹木尚且變化這麼大,人又怎麼能經得住歲月的流逝,而不衰老呢?恆溫說完這番話,久久地握住柳樹的枝條,感傷的流下淚來。

唐代的顏真卿有一首詩《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恨讀書遲

這首詩勸勉我們,青春時期正是發奮讀書的黃金時代,我們要珍惜光陰,不要等頭髮白了再來後悔。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宰予的,有一天,宰予在大白天睡覺,孔子就這件事,進行機會教育,教育宰予和其他學生,要珍惜一分一秒,抓緊時間修德學文。

孔子批評說,宰予啊,你就像一塊腐朽了的木頭,已經不能再雕琢了,就像一塊年久失修的牆壁,已經不能再粉刷整修了,我該怎樣責備你,你才能改正?開始,我對別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會有行動,通過今天宰予這件事,從此以後,我對別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要觀察他是怎麼做的。

孔子這次批評是非常嚴厲的,當然,後來宰予發奮努力,成了孔子學生當中最有出息的13賢之一。

當然,我們也不能望文生義,“夜眠遲”,不是叫我們三更半夜還不睡覺,要做到勤奮,但生活起居也要有規律和科學,太晚睡覺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這不是古人的意思。古人勸我們早起晚睡,是要我們珍惜時間,而不是熬時間傷身體。

《弟子規》第十一講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早上起床後,洗臉,刷牙,漱口,衣冠要穿整齊,上完洗手間之後要洗手。

這是勸勉我們從小養成衛生整潔的習慣。早上早早起床,洗漱乾淨,打掃好家裡衛生,周圍乾乾淨淨了,然後才能靜下心來學習。很難想像一個人早上起來,不搞好個人衛生,邋里邋遢,蓬頭垢面,家裡衛生亂糟糟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愉悅地學習。另外,講衛生,愛乾淨,還可以儘量保證我們的身體少生病,少感染病菌的侵襲。身體健康強壯,父母就少為我們操好多心。這也是體諒父母,孝順父母的行為。《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個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所以要特別地加以愛護,不能損壞傷殘,這是孝的開始,是基本的孝行。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做父母的,最擔心孩子身體的健康和平安。所以說我們講究個人衛生和周圍環境的衛生,減少自己生病的緣由,這也是孝的具體表現。


《弟子規》第十一講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這是講,我們的衣服和帽子一定要穿戴的整齊端正,紐扣和帶子一定要繫好。襪子要穿的服服帖帖,鞋子要穿的乾淨,鞋帶要繫好。

這句話是聖人勸勉我們要注意儀容。在生活中儀容乾淨整潔,這既是出外對別人的恭敬,又是一個人內心莊重的外在反映,也表現了一個人對衣服鞋襪這些生活物品的愛惜和敬重。

相反,如果我們衣服穿的歪歪扭扭,邋邋遢遢,帽子戴的歪歪斜斜,襯衣三四個釦子不扣,鞋子穿的拖拖拉拉。這樣的形象,肯定是不受人待見的,不受人歡迎的。現在流傳的一句很廣的話,說:“沒有人願意透過你邋遢的外表,還有興趣去看你是不是有一個高尚的靈魂。”因為大方得體,乾淨整齊的著裝,也是一個人內心涵養的表現。

現在很多女孩子的穿著,穿的很露,覺得這是性感,認為這是美,以為這是時髦的表現,其實從傳統的風水角度來說,這是不好的,是漏財的。

還有的人認為自己是要幹大事業的,不要拘泥於小節,儀表這些問題是不足掛齒的小事。很早的時候有一個電視連續劇,是講濟公和尚的。這些人就說:“你看,濟公和尚瘋瘋癲癲,衣服破破爛爛,身上髒兮兮的,連手上的扇子都是又髒又破,可是大家都很喜歡濟公和尚啊!”那就要看看我們有沒有濟公和尚的成就和修行了,濟公和尚可以把他吃下去的魚,然後從嘴裡吐出來,這個魚還可以在水裡游來游去,是活的。我們還是要遵守社會的禮儀,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著裝整齊端正,讓人一看,會對你產生尊敬之心。

春秋時期的晉靈公,荒淫無道,生活奢侈腐化。他手下有一個非常正直的大臣,叫趙盾。趙盾每次都勸諫晉靈公,晉靈公於是很討厭趙盾,就收買了一個大力士叫鉏麑的,去刺殺趙盾,鉏麑(chu ni)悄悄來到趙盾家,準備行刺的時候,趙盾寢室的門已經打開了,這時候時辰還很早,趙盾端坐在椅子上,正在閉目養神。只見趙盾的朝服穿得一絲不苟,端端正正的坐在椅子上,神態威儀莊重。鉏麑看到這番情景,就退了出來,嘆了一口氣,說:一個人在家裡,無人看見的時候,都不忘記恭敬莊嚴,這是人民的父母啊,殺了人民的父母,就是不忠;不順從君主的命令,這就是不信。像我這樣不忠不信的人,哪裡還配在世上做人呢?鉏麑於是就在槐樹上撞死了。

《弟子規》第十一講


鉏麑只是一個勇夫,受了國君的命令去刺殺趙盾,並沒有受到趙盾的恩惠。他是看到趙盾的威儀十分恭敬,不忍心殺害,又不想做不忠不義的人,所以在兩難中,選擇撞槐樹死去。趙盾因為自己時刻保持威儀端正,而免於一死。

這就是內心高尚的道德修養,在外在表現出令人敬仰的威儀!它能讓人心生敬佩,仰慕,並且願意學習的感召之心!

《弟子規》第十一講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服要放在適合的地方,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亂放,免得把衣服弄髒了,或者弄得皺皺巴巴。

穿了的衣服,要及時洗乾淨不要把衣服丟成一堆,穿髒了的衣服有汗,不及時洗,會發黴發臭。這樣就穿不了,又重新買新衣服,這樣不愛護衣物,浪費的行為,是不惜福的行為,也是在損壞自己的福報。衣食住行都是我們福報的享受,我們一定要惜福。

同時,我們要把洗好了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衣櫃裡,放在固定的地方,等有需要來穿的時候,一下子就找到了。如果亂扔亂放,等需要的時候,怎麼找也找不到,擔誤很多時間,讓人心情煩躁。

有的衣服洗了,容易皺,有空把衣服用熨斗機熨平。如果不熨平,皺巴巴就穿出去,別人心目中就會覺得你太隨便了,太懶散了。一個懶散隨便的人,上級敢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你去做嗎?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細節的問題,不引起重視。往往一個小細節,卻能引起一件事情成功的關鍵作用。

《論語》記載了一件事,記錄了孔子哪怕在病中也不忘“禮儀”。

有一次孔子生病了,君王知道後,就到孔子的住處探望孔子,孔子把頭朝東向西躺著,這是表示對君王的尊敬,因為西方是上位和尊位。雖然躺在床上,不能穿上朝服躺著,可是孔子仍然把上朝穿的朝服整齊地披在身上,還拖著一條朝服的大帶。孔子在生活中,哪怕是在病中,也不忘記禮儀,不會因為生病了,君王來探望,就不管不顧。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心中有“禮”,也是一種恭敬心的外在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