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遠方的客人喲,請下馬

歇一歇腳喲,解一解乏

草原上到處有好客的人家

草原上到處有滾燙的奶茶


這是一首至今仍傳唱在草原上的古歌謠。


蒙古族嗜茶,將茶視為“仙草靈丹”,在過去一塊磚茶可以用來換一頭羊或一頭牛。但蒙古草原並不產茶,直至宋朝都還沒有蒙古人喝茶的記載。那麼,奶茶是如何成為這個“無茶”民族的文化象徵的呢?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們@行星研究所


極目山川無盡頭,風煙不斷水長流。如何造物開天地,到此令人放馬牛。

——丘處機《濼驛路》


奔馳的駿馬、成群的白羊、悠揚的牧歌,它們是內蒙古大草原無限風光的縮影。


內蒙古深處內陸,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裹挾著水汽一路北上,到達這裡時已筋疲力盡。於是草原的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級遞減,哪怕最溼潤的地區,年降水量也只有400毫米左右,差不多是江浙滬包郵區的三分之一。


而正是因為氣候乾旱、土層變薄,不僅高大的喬木無法生存,在農業技術落後的過去,這裡的絕大多數區域都不宜耕種。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牧民和羊群@VCG


然而“險惡”的環境卻成了草本植物大顯身手的舞臺,它們鋪滿地表、連綿不絕。大量優質牧草遍佈內蒙古各地,於是養牛、牧馬、放羊成了草原人世世代代習以為常且賴以生存的生活技能和生產模式。


食肉飲酪,不事種植。肉類和奶製品給生活在草原的人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熱量,但農作物的緊缺讓傳統遊牧民族感受到了“靠天吃飯”的弊端——維生素的攝入成了一大難題。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草原的秋季@行星研究所


而茶葉的傳入,改善了草原遊牧民族的營養結構。


13世紀初蒙古崛起,直至70年代元滅宋完成統一,蒙古人才開始接觸到來自南方的茶葉。但當時的蒙古人對茶並不感冒,喝茶的只是少數派,更沒有將茶與奶結合起來做成奶茶,一旦迴歸草原,便將飲茶之事拋到了九霄雲外。


蒙古人開始喝奶茶,或許是明末清初的事了。自清初起,通過邊口互市、城鎮集市和旅蒙商人,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很容易就能得到中原地區生產的磚茶。用磚茶和奶熬製的奶茶,風味獨特,深受蒙古人的喜愛,很快就在草原上普及開來。


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著的《簷曝雜記》中記載:“尋常度日,但恃牛馬乳。每清晨,男、婦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滓,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蒙古族牧民煮奶茶@網絡


每天清晨,草原上的蒙古族婦女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熬茶。


她用錘子將厚實的茶磚砸碎,再用網兜把碎茶裝好,放入滾鍋裡熬煮。當鍋裡的湯水變成褐色時加入鮮奶,讓奶與茶在熱烈的翻滾中彼此融合,很快奶茶就煮好了,如絲綢般的質感,香而不膩的味道。


丈夫要趕著羊馬進草原,為了不讓他餓著,妻子會在奶茶裡放入奶皮子和牛肉乾,看著丈夫喝下大大的兩碗,她才放心。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套馬@網絡


套馬,是蒙古族牧民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之一。為了不讓馬群野化,牧民們需要不斷更換騎乘的馬匹,週期性地套馬馴服,而這正是彰顯蒙古族男人精湛技藝的時候。


套馬需要合作,有人驅趕馬群奔跑,有人手持套索在合適的方位等待時機。牧民眼疾手快,利索地將繩索套在馬喉嚨處,並在套準的一瞬間迅速勒緊。


這是一場身手和毅力的較量,牧民說人和馬總有一個要先認輸,沒有一個牧民會希望認輸的是自己。


待丈夫歸來,妻子已經又準備好了一鍋奶茶。這是她犒勞丈夫的方式,而或許連她自己都未曾意識到,她倆的感情早已像這碗香甜的奶茶一樣,同每天的騎馬放牧一起融入了彼此的血液裡。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伊犁河@行星研究所


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

——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新疆地域廣闊,綿延不斷的天山橫亙中央,將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分置南北。


在天山以北,來自大西洋的水汽在盛行西風帶的指引下穿過山間孔道,在伊犁河谷與天山北麓孕育出大片豐美的草地,形成了遊牧民族理想的牧場。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昭蘇縣馬場@行星研究所


牧民們家家帳篷中都掛著一把鋁製茶壺,壺底對準終日燃燒的煤爐,壺中是掰成小塊的茶磚、牛奶、水、鹽煮成的奶茶,和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一樣,“寧可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


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面積等於蘇、浙、皖三省總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佔據了大量土地,而盆地周邊則是為冰山流水所滋養的小塊綠洲,喀什、和田、庫車和焉耆是其中幾個主要的居民定居點。這裡的人們主要以農耕和漁獵為生,而相對便捷的交通條件促成了繁榮的農業文明與大型商業城鎮的出現。


南疆人喝香茶,和北疆奶茶類似,同樣用茶磚熬煮而成,但香茶加入的是胡椒、桂皮等香辛料碾成的細末,煮開後香氣四溢,故名香茶。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喝茶人@網絡


除了奶茶和香茶,新疆人還愛喝清茶、油茶、藥茶、花茶、果茶等。


清茶是用茶葉或花樹、果樹的葉子嫩芽泡製而成,茶的口味和顏色比較清淡。茶壺中放入茶葉,倒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急火再燒開後加滿開水便可。飲用時通常會加入冰糖、方塊糖或蜂蜜,既解渴解膩,又補氣提神。


藥茶的烹煮方式和清茶相同,但其茶料是按照維吾爾醫學制作的。以小豆蔻、沙棗、肉豆蔻、肉桂、丁香、孜然、胡椒、乾薑、草澄茄等天然植物按比例精製而成。據說不同配方的藥茶有助於治療不同的疾病,也有健脾胃、消食、驅風、散寒、通經等功效。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和田的葡萄@行星研究所


新疆人以精湛的園藝技術著稱,在農村,幾乎家家有簡易果園。除了吃新鮮水果外,人們還會把瓜果晾曬成乾果,或是製作成果醬。果茶就是用晾乾的水果泡製而成,常喝的有紅棗茶、葡萄乾茶、沙棗茶、杏幹茶、核桃茶、桃幹茶等。


在新疆,喝茶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喝茶和吃飯彼此相依,茶文化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不少場合,茶取代了酒的功能。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新疆的茶館@網絡


新疆人喜歡以茶待客,家庭聚餐聚會、過節拜年,乃至各種宗教活動中,請客人喝茶是並不可少的環節,配以饢、葡萄乾、巴旦木、水果和親手製作的小點心,顯得豐盛而莊重。在新疆,無論走親訪友、參加各種活動或是上門提親,茶料也都被當做禮物贈送。


可以說,飲茶早已融入新疆人的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走在喀什老城的街頭,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家茶館,裡面是熙熙攘攘、談笑風生的老喀什人。他們帶著自己買的饢,點一壺三塊錢的茶,一坐就是大半天。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冰封的青海湖@新華社


有人說青海是全中國最低調的省,甚至當被問及青海省會在哪兒時,總有一個模糊的名字在腦海裡打轉,可“西寧”兩個字怎麼也想不起來。


地處西北內陸的青海,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毗連,東南部與四川接壤,地貌複雜,兼具青藏高原、內陸乾旱盆地以及黃土高原。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祁連山@行星研究所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和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這個星球上地勢最高的文明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青海本身高寒缺氧,是一個不產茶的省份,然而穿境而過的茶馬古道卻讓飲茶之風在青海盛行千年而不衰,並在歷史的更迭中形成了邊區民族獨特的茶文化。


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熬製的茶品,深紅色,油脂狀,有鹹味。在青海有句順口溜“茶毛(沒),水一般,人毛(沒)錢,鬼一般”,沒錯,青海人喝茶是要放鹽的。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喝熬茶@網絡


磚茶加水煮開,再加入青鹽、花椒,講究的還要加上姜皮、荊芥。雖然加入了諸多茶料,不像一般的茶水那樣清澈,有一股油味,但熬茶卻可以解油解膩,促進消化。


在青海,熬茶就像空氣一樣珍貴且無處不在。只要走進一戶青海人家,不論相識或陌生,不論氈棚或土屋,總有一碗熬茶會遞到客人手裡。打打冷、暖暖手、解解渴,不論冬夏,終日如常。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312國道@行星研究所


312國道是一條從東南到西北“斜貫”中國的大動脈,連接著最東海之濱最繁華的城市和大西北最狂野的荒原。


從上海出發,向西北狂奔2000多公里,我們便來到了西北大樞紐——蘭州。


深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提起蘭州,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拉麵。說來也怪,從1915年回民馬保子煮的第一碗麵算起,蘭州牛肉拉麵也只是剛過百年,而甘肅卻在信息不匹配的眾生眼中被活生生掰成了一個偏遠荒涼的“拉麵省”。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馬保子拉麵場景重現@網絡


事實上,作為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交匯之地,蘭州乃至整個甘肅的文化底蘊絕非一碗拉麵所能承載的。而在那些沉澱千年的文化符號中,“茶”便是尤為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的蘭州、定西、慶陽等地溝壑縱橫、支離破碎,道路在山脊上蜿蜒,黃河從這裡穿過,黃土高坡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應該是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甘肅慶陽西峰@行星研究所


但在隴東、隴中地區,雖然地表是千溝萬壑,其頂部卻是或大或小的平地,再有平均厚達50-80米的易耕種黃土的加持,這裡早已是“黃壤千里,沃野彌望”的良田了。


夏天,隴山阻擋了從東面而來的水汽,使得這裡獲得了寶貴的降水,黃土高原沒了“黃土”,放眼望去竟是綠意盎然。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平涼市華亭縣山寨鄉@網絡


繼續南下的隴南山地更是別有洞天。這片包括了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覆蓋隴南市以及天水市、甘南市的部分區域,大山交匯、重巒疊嶂、山高谷深。


隴南山地屬北亞熱帶溼潤與暖溫帶溼潤過渡氣候區,溫度高、溼度大,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隴南綠茶因此孕育而生。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官鵝溝瀑布@行星研究所


隴南綠茶原料採用單芽或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外形多以扁形和捲曲形為主。扁形茶芽葉扁平,挺直光滑,呈翠綠色或黃綠色,泡出來的茶色綠亮,氣味清香,口感鮮爽濃醇;捲曲形茶外形緊結捲曲,色澤綠潤,湯色嫩綠明亮,香氣高長,滋味爽醇。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隴南綠茶@網絡


漆黑的鐵罐

在驢糞蛋燃燒的火焰中

被煙與氣包圍

茶香 糞臭

其間只有一層薄薄的鐵壁

兩個截然的世界

演繹一段和諧的生活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罐罐茶@網絡


在隴南,當地農家從古至今都延續著一種獨特的品茗風俗——罐罐茶。


顧名思義,罐罐茶就是用罐罐沏的茶。把盛了水的罐罐放在爐子上燒,同時在爐邊烤上棗,等水開之後,將茶葉和烤好的棗,以及破了殼的桂圓放入罐罐裡,待茶葉被煮開的水溢出幾次,棗、桂圓和茶葉的味道融入水裡,就可以把茶水倒入杯中,再給罐罐里加水,繼續燒,這樣邊喝邊燒,很是悠哉。


當然,如果爐邊烤上饃,邊喝邊吃,更是一種享受。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蘭州河口鎮@行星研究所


從質樸的隴南迴到蘭州,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僅嗜茶,從茶具、茶葉到配料也更為講究。有句玩笑話說“寧丟千軍萬馬,碗子不能不刮”,說的就是蘭州最有名的茶——三炮臺。


所謂“三炮臺”,就是由茶蓋、茶碗、茶托三部分組成的蓋碗茶,因形如炮臺而得名。


“三炮臺”歷史悠久,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就有記載,它起源於晉代,明清時期傳入西北,後與當地穆斯林飲茶習俗融合,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茶飲形式。而生活在蘭州的回民則自然而然地將“三炮臺”傳承了下來。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蘭州三炮臺@網絡


對於“蘭州三炮臺”而言,茶具只是陪襯,真正出彩的是內在的茶料。一碗上等的三炮臺,茶葉以春尖茶或雲南下關沱茶為最好,再配以桂圓、杏脯、葡萄乾、紅棗、枸杞、菊花(玫瑰)、冰糖等八種輔料,十分講究。而在寧夏等地盛行的八寶蓋碗茶,也屬其中一種。


中國人對茶是挑剔的,呷上一口“三炮臺”,任由茶的清、乾果的香和冰糖的甜滲入血液、撩動心絃,所謂“茶旗經雨展,石筍帶雲尖”,大抵如此吧。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秦嶺@行星研究所


高山,雲海,峽谷,古都,阡陌,兵馬俑,這就是陝西。


陝西的大巴山是茶葉生產之鄉,這裡竹木茂密,雲霧瀰漫,氣候溼潤,由於全年直射光線少,紫外線照射時間短,對茶葉的發育和芳香油素、單寧、維生素等含量的增長十分利好。


巴山地區早在漢朝時期就在我國的七大茶區之列。《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貢茶有“山南道,劍南道,淮南道”,其中的“山南道”所指的就是陝西的巴山地區,可見陝南茶葉作為宮廷飲料的歷史已然有些年頭了。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紫陽茶園@網絡


陝南茶統稱為“陝青”,其成品經過殺青、蘊華、顯美、焙香、精化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用火炒乾的叫“炒青”,用火烘乾的叫“烘青”。“陝青”的品種多樣,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寧強雀舌”、“紫陽毛尖”、“秦巴霧毫”以及“午子仙毫”等。


陸羽在《茶經》中記述了當時陝南巴山山區“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平利茶”,清代嘉慶興安知府葉世倬這樣稱讚曾做為貢品的紫陽茶。並在“七之事”中引《廣雅》道:“荊、巴山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末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復之,用蔥、姜、橘子冒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秦巴山區@網絡


陝西最不缺的就是文化,而茶又給陝西賦予了別樣的韻味。陝西人自古愛茶,陝西茶館的歷史亦是源遠流長,早在唐代的長安就有專賣茶水的茶肆。在唐代官員封演所著的《封氏見聞記》中寫道:京城長安“多開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時至今日,茶館已在整個陝西遍地開花,尤其是陝南地區,茶館已然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陝西茶館@網絡


無論縣城或是集鎮,一兩間瓦房、幾處簡陋的涼棚,便能容下幾十位茶客;條件好的便有茶廳或者茶樓,小圓桌和竹製靠椅是標配;茶具也是各盡其用,從普通的茶缸到高雅的蓋碗,總有一款順你心意的。


但凡小有規模的茶館總會備上好幾種茶葉,紅茶、綠茶、花茶、巖茶等等,一樣不能少。客人來了,茶倌定會第一時間迎上去,問清楚客人有幾位,要喝什麼茶。


在大茶館跑堂的茶倌不僅得手腳麻利,滿面春風,還得練就一手摻茶的技能。穿梭於人頭攢動的茶館內,一手提壺,另一手腕上擺放著數十個茶碗,全憑小指壓底,穩如泰山,來到桌前,只聽唰唰幾聲,就把茶碗穩當地擺在茶客面前,一眨眼的功夫,茶已沏好了。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陝西茶館@網絡


陝南茶館向來價格公道、服務熱情,只要中途不換茶葉就不用加錢,點一杯茶可以坐上一整天。需要舔茶水了,只要揭開茶蓋,茶倌便分分鐘上前摻水;夏天,茶客一進門坐下,茶館還會遞上毛巾給茶客擦汗。


茶館是個微型的社會,茶客有無拘無束地高談闊論的,有打牌下棋會好友的,有每天打卡聽評述曲藝的,有打探信息洽談生意的,還有“吃講茶”調理民事糾紛的……陝西的茶館真心是個看盡世態萬千的地方。


你若鮮衣怒馬,陪我奔西北喝茶

西安@行星研究所


如今,以古都西安為中心的陝西城垣依舊、食肆遍地,當廣博滄桑的古韻和酒吧、咖啡館相互碰撞,唯有茶和茶館宣告著這片土地必將鮮衣怒馬再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