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首次發現北宋“柿色彩”瓷器,幽處山中卻不與世隔絕

呂梁首次發現北宋“柿色彩”瓷器,幽處山中卻不與世隔絕

■該瓷窯址位於呂梁市興縣北部魏家灘鎮嵐漪河南岸南北向的“磁窯溝”山谷中。(山西青年報供圖)

吕梁首次发现北宋“柿色彩”瓷器,幽处山中却不与世隔绝

■黑釉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吕梁首次发现北宋“柿色彩”瓷器,幽处山中却不与世隔绝

■柿色彩盒(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吕梁首次发现北宋“柿色彩”瓷器,幽处山中却不与世隔绝

■柿色彩渣鬥(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吕梁首次发现北宋“柿色彩”瓷器,幽处山中却不与世隔绝

■柿色彩盆俯視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收藏週刊記者 潘瑋倩

山西呂梁地區首次發現北宋“柿色彩”瓷器,為何一度登上微博熱門排行榜?是她大氣與質樸共存的花色,還是她身為“呂梁首次”的神秘?這朵彷彿獨自在山中成長出來的奇葩,究竟又是誰播下的種子?她填補了怎樣的空白,連接了一條怎樣的脈絡?

1

深深的呂梁山中

首先來看新聞事實:3月11日,新華社消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公佈2019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其中在呂梁地區首次發現北宋“柿色彩”瓷器,填補了呂梁陶瓷考古的空白,為這類極具山西地方特色的瓷器產品證實了又一個產地。

(記住這個“又”字,我們下面要考。現在再回到呂梁:)

2019年,考古工作者根據線索,在呂梁市興縣北部魏家灘鎮西磁窯溝村北的山谷中發現了古瓷窯址,並於5月至10月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窯爐、作坊、灰坑、澄泥池等遺蹟,12月底前對出土的瓷片進行了初步拼對。

呂梁,位於山西省中部,曾經誕生了遠有武則天、郭子儀,近有賈樟柯等知名人物,但正式發現瓷器,還是頭一遭。

其實,近幾年來,民間一直在說,當地(興縣北部)有一種“燒製白釉褐彩”“白釉紅花器”,孟耀虎在2019年《文物天地》上曾著文《山西興縣磁窯溝北宋窯場與其燒造的瓷器》,說他們從2012年夏天就開始採集到“一類赭黃彩繪瓷器”,而且它們不是以往人們所認識的介休窯器物——介休窯,山西最出名的窯口,它的裝飾手法,也有“白釉褐花”。

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始了系統調查,5月-10月,最後在興縣魏家灘鎮西磁窯溝村北的一個山谷,發現了。據說那兒被破壞得厲害,挖路的、挖煤的,還有些民間自發去“尋秘寶”的,所以他們用了一個詞,“搶救性發掘”。

搶救出的瓷器,以日用粗白瓷為主,器形有碗、盆、盞、盤、罐、執壺、盒、蓋等,另外還有少量粗胎黑釉、褐釉產品。

最重要的特色是什麼呢?色彩和紋飾——

“素面居多,裝飾以釉下白釉褐彩、白釉赭彩為主,燒成後產品呈現鮮豔濃厚的“柿黃色”或“柿紅色”。裝飾手法以軟筆點頓、勾繪為主,筆法粗獷、線條流暢。題材上多為抽象線條花卉紋。

根據孟耀虎的描述,他此前在興縣所見,這種抽象花卉紋,是一種變異的草葉紋,組成上非常的活潑,而且“沒骨法所繪的花鳥紋飾,在北宋的介休窯和交城窯中也沒有看到過”。

也就是說,這一次發掘的瓷器,無論從色彩呈色還是裝飾題材,都明顯有別於其他省份生產的類似裝飾手法的產品,極具山西地方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博士徐弛向收藏週刊記者介紹,這是山西的一個特點,我們需要知道,這地方不僅煤多,而且山多,因此導致器物的地域性特別強,甚至包括民間信仰特色也是如此,往往“一個村一種神”,尤其處於中部的呂梁山區,就更加特色(淳樸)風格(封閉)了。

因此筆者認為,呂梁的“柿色彩”,很可能就是獨此一家。

山西的山中,幽處的呂梁,獨特的柿色彩。

2

瓷器中的宋遼西夏

那麼,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它仍然給到了一個新課題:雖然幽處山中,並不與世隔絕。

作為山西最早發現而且最著名的窯口介休窯、交城窯,也曾經出土過類似的柿色彩類器物(這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那個“又”字),而北方地區其他窯廠的白釉褐彩類產品,又和呂梁、乃至山西的有何異同?它們的技法傳播、風格互動又是怎樣的?

因為,似乎存在悖論的是,幽處山中的呂梁,也並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柿色彩,它必然有一條起源之路,儘管種類相對單一。呂梁柿色彩,究竟從何而來?

根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的相關資料,興縣西磁窯溝窯址產品的行銷範圍,應當是興縣及周邊的保德、河曲、岢嵐等縣區,再遠就去到陝西和內蒙古。

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盛樂古城周邊的遼墓中,就曾經出土了和西磁窯溝窯產品高度類似的柿色彩裝飾的盤口壺和執壺。“北宋時這裡屬河東西路岢嵐軍,為宋與遼國和西夏的邊境,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後,宋遼迎來近百年的和平時期,興縣產品也必然向遼地和西夏境內輸出,這三地都應該有相當數量的瓷器產品流佈。”

所以,西磁窯溝瓷窯址雖然生產規模較小,產品面貌較為單一,“但在陶瓷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傳播、生產經濟模式、山西制瓷傳統來源以及北宋與遼、西夏關係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學的資料和依據,在搭建山西古代陶瓷手工業框架、書寫山西及北方地區古代陶瓷發展史的漫漫征程中,向前邁出一小步”。

3

“又”見橘紅色

本次考古發現顯示,西磁窯溝瓷窯址時代在北宋至金代初期,呈現出一種小而全的小作坊式生產面貌。

山西地處河南、河北與陝西之間,盛產煤,瓷土資源豐富,自唐以來就有瓷器燒造,歷史上瓷窯眾多,是我國古代產瓷的重要地區。宋金時期是山西制瓷業的高峰期。

“山西自太宗滅北漢後屬北宋,雁北於五代時石敬塘割幽雲十六州給遼,一直是遼的軍事重鎮所在,澶淵之盟之後,局勢漸定,榷場貿易興盛。至遼興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建西京。宋遼為金所滅之後,山西全境全歸金朝統治,但是大同仍為西京,雁北以南也屬河東路,與前代政治上的差異並不大。這一歷史背景對山西陶瓷手工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白瓷是宋金時期的主要產品,包括刻劃花、剔花、白地黑花。此處的白地黑花,《中國陶瓷史》中曾提及介休窯和交城窯生產過這類瓷器,“絕大多數見於枕,也有碗、罐等器物。有的器物除釉下黑花外還有用褐色或橘紅色做裝飾”。

“又”見橘紅色,這裡的橘紅色,和呂梁的柿色彩,當屬在山西的“異域”,看似割裂卻又有聯繫而各自綻放的瓷之豔彩。

呂梁北宋“柿色彩”,它的故事才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