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車馬很慢,離別很苦,李白的這首名篇恰寫盡了此中之苦

暮靄黃昏,送君一別,一千多年前,李白送友遠行,留下一首生動清遠的送別詩,成一名篇。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寫下這首詩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沒有歷史記載,有說於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陽所寫,有說於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金陵所作。不過這是不要緊的,重要的是寥寥幾筆,人與人送離的複雜情感躍然而出,成送別絕響。

古時候車馬很慢,離別很苦,李白的這首名篇恰寫盡了此中之苦

青翠的山橫亙在城牆的北邊,清澈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首聯中詩人用簡練而又有寥遠之感的筆觸寫意了送別之城的外圍風貌,“青山”、“白水”、“北郭”、“東城”,顏色和方向的鮮明對比,真是見詩如見畫。

這樣的色澤和方位寫意,將城的寥遠和秀麗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李白送別友人到了城外,城的風貌是這樣迷人,同時那心底的哀愁已經飄溢而出了。友人不捨離去的悲憂,李白不捨好友的哀傷,盡在寫景的筆觸裡緩緩流露出來。

古時候車馬很慢,離別很苦,李白的這首名篇恰寫盡了此中之苦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在沉沉的離愁中,李白自然地道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自此一別,從此你就要如那孤蓬般開始萬里的征途了。“孤蓬”是一種植物,待乾枯後離根而去,隨風而飄。這兩句從詩情畫意中轉折出來,又很自然流暢地道出好友將要遠去萬里的實情,原來好友不是短時而歸,而是將遙去萬里之遠。

在古時車馬很慢,山水很遠的客觀條件下,這一遠去後,再見將是何時,一路是否順利,都變得那麼不可預期,生離的悲哀由此放大,直襲人心。以“孤蓬”作比,離人的無可奈何,不由自己掌控命運,淋漓地表達了出來。孤蓬隨風飛揚,屈從於自然和風的擺佈,如今,人亦如孤蓬,離愁的悲哀已然在不覺間擴展到了人生命運的悲哀。

古時候車馬很慢,離別很苦,李白的這首名篇恰寫盡了此中之苦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就如那遊子般漂浮無定,夕陽就如故人的情誼般不忍落山。想必李白送友的時間正是那黃昏的時候,二人依依惜別至城外,離愁縈繞心頭,直到夕陽欲晚。將“遊子”比作“浮雲”,是理性的比喻,浮雲無依,詩人心中摻雜著對友人漂泊之旅的淡憂,通過“浮雲”那不盡之意已經全盤而出了。落日總要消失在黑夜裡,就如你我的情誼一般,美好卻又難抵分離,終要看你遠去的背影,留我獨自佇立在這最後一抹餘暉中,悵然若失。

送別的結局自然是分離,那就在此別過罷。“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揮揮手在此分別,馬兒也鳴叫長嘶,它也是不捨這秀麗的城和我這個故友罷。在尾聯李白以分別的情景為詩作結,那作別的不忍畫面和揮手瞬間的決然,都讓有過離別之感的人讀來感同身受,所有的傷懷無奈都在揮手離去的瞬間達到了頂峰,秀麗的城郭,蒼涼的心情,孤獨遠去的背影,都彷彿會永遠定格,卻又即刻會一去不返。

古時候車馬很慢,離別很苦,李白的這首名篇恰寫盡了此中之苦

馬兒的蕭蕭嘶鳴,將寂靜傷感的畫面驀然添上了劇烈的動態感,這種動態是基於離愁感傷的表達基礎上,將悲哀昇華為了悲愴,同時這也是在分別真正到來之時,人的情感達到悲傷最高峰時的變化。馬兒尚會臨別不捨,況有深厚情誼的友人之間呢?在這裡,馬兒真正的心理活動不得而知,但離城門長鳴後絕塵而去的情景,讓人與人即將臨別時的哀感確達到了悲愴不盡的效果。

長亭十里,終須一別,在青山白水的秀麗城外,友人終是遠去了。此後高空長川,一草一塵,離人皆要踽踽獨行,此一別,似乎已散盡了過往和未來的所有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