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三季人”

2009年,臺灣大學己故教授曾仕強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系列節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在我不會了,我心裡這樣想,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

“三季人”,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進教育的長河,傾心思考一番!

淺說“三季人”

原文

子貢問時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注:這篇短文並非出自《論語》,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應為後人杜撰。

釋文

淺說“三季人”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您是孔子嗎?”

子貢答道:“有什麼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

“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與您所教有別啊,且一年的確有四季啊!

“這一年到底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

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淺說“三季人”

大家讀了這個故事就知道,在社會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類似“三季人”一樣不講理的人,與你胡攪蠻纏,他們不明事理,不辨是非。那麼當你碰到這樣的人的時候,你會採取什麼方式來對待他呢?有好的方法方式,請在評論方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