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兩百年前簡·奧斯汀筆下的故事,

依舊是我理想中愛情的樣子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成為簡·奧斯汀》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字“簡” 可以獲得高清雙語下載鏈接


最近流行經典翻拍,《小婦人》和《愛瑪》都被列入必看清單。在大熒幕上可以看到這兩部劇之前,我先重溫了《成為簡·奧斯汀》。這部電影用傳記方式描述了簡·奧斯汀短暫的一生,被選為英國女性“必看的十部影片”。


無疾而終的“少年之愛”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詹一美和安妮主演的《成為簡·奧斯汀》

1796年,20歲的簡·奧斯汀(安妮·海瑟薇飾)遇到聰明狡黠的愛爾蘭年輕律師湯姆·勒弗羅伊(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故事的開始像極了《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相遇,彼此傲嬌的行為下內心已漸漸互生情愫。偏偏現實中奧斯汀和勒弗羅伊的家境都不富裕。奧斯汀的牧師家庭希望未來的女婿擁有經濟實力,而相遇的時候勒弗羅伊是個窮小子。有6個孩子的勒弗羅伊家也執意讓他與富貴之家聯姻,因此要求勒弗羅伊返回愛爾蘭。這邊奧斯汀也被善解人意的上流社會貴族瓦斯萊先生求婚。但是她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認為女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養活自己,拒絕了這段或許能改變她一生軌跡的婚事(這段故事在電影中的演繹比較戲劇性,但現實世界中,奧斯汀僅僅擁有最短暫的訂婚身份,被求婚第二天便悔婚了,可以看出她實際上也在愛情和麵包中糾結了一下下)。瓦斯萊有個有錢的姑媽,有個大莊園要繼承,顯然選擇他,奧斯汀的一生會無憂無慮。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機會成本”。放在這裡就可以解釋為,簡選擇其他結婚對象的成本,等於她放棄瓦斯萊的價值。但所有這些外在因素加起來,都敵不過內心一個自問自答的聲音:

我愛他嘛?不。她愛勒弗羅伊,哪怕對方一無所有也願意嫁給他,因為只有兩情相悅的心,才與愛情等值。相比之下,豐厚的財產、華麗的莊園、高貴的頭銜,都不能與愛情的價值相提並論。


莎士比亞說:婚姻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更不是死硬的強迫,婚姻是兩顆願意傾吐衷曲之心的結合。

英國曆史上最重要兩位作家,有相同的婚姻觀。


奧斯汀和勒弗羅伊努力嘗試過在一起,也許對他們來說,即便沒有好的愛情結局,也不是一件憾事了。奧斯汀的一個追求者給勒弗羅伊的舅舅寫了一封信,直接導致勒弗羅伊家人反對他們的婚事,於是他們決定私奔。但是這樣一來,勒弗羅伊的經濟來源就會被切斷,即使他去工作,也養不起依靠他援助的整個家庭,而奧斯汀亦將面臨著世俗的壓力。他們沒有選擇的自由。他們的愛情悲劇讓人唏噓。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所以這部電影為什麼叫“成為”簡·奧斯汀呢?因為那些流芳百世的著作中,包含了多少作者自身的前塵往事。沒有那些經歷,成就不了後來聞名世界的女作家。


當年,奧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達了無奈傷心:“終於,這一天還是到來了,我將與湯姆·勒弗羅伊告別。而當你收到這封信時,一切都已結束。一想到這些,我不禁淚流。”

後來,勒弗羅伊如家人所願地娶了門當戶對的大家閨秀,還成為愛爾蘭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與一位作家有過一段“少年之愛”。


初戀以被迫分手告終,奧斯汀選擇終身不嫁,而將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學創作。從此,她把美好的愛情結局,都給了她筆下的主人公。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雖然當奧斯汀於1794年開始創作《初次印象(傲慢與偏見)》時,還不認識勒弗羅伊,但一些簡·奧斯汀的研究者們仍然認為他是書中男主人公達西先生的原型,主要是因為兩人在性格、成就上存在很多的相似點。(但有資料表明《傲慢與偏見》動筆於1796年)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導演朱裡安·傑拉德就將奧斯汀與勒弗羅伊作為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原型來講述。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湯姆·勒弗羅伊(Thomas Langlois Lefroy ,1776年1月8日-1869年5月3日)


湯姆·勒弗羅伊和妻子瑪麗·保羅於1799年3月16日在北威爾士結婚,生育8個孩子。一些學者認為其長女簡·勒弗羅伊名字中的“簡”源於湯姆的岳母簡·保羅(Lady Jane Paul ),也有學者認為是源於簡·奧斯汀,這一點在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被導演含蓄點出。

作為簡迷,我也願意相信是後者。


就讓我筆下的女主人公替我幸福吧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終年42歲),英國女小說家


據說她長得很討人喜歡:“她身材苗條、亭亭玉立,步履輕快而穩重,全身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她膚色屬淺黑型,她有著圓圓的豐滿的兩頰,勻稱的小嘴和鼻子,淡褐色明亮的眼睛,一頭天然的棕色捲髮。”


毛姆的“知人論世”:一個作家能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人們常說:當一個女孩的床頭擺上了簡·奧斯丁的小說,就說明她已經長大了。

因為奧斯丁的小說描繪了人類永恆的話題:愛情 VS 現實


在奧斯汀創作的那個時期,從經濟方面來說,大多數年輕女性仍然覺得嫁個有錢人是很重要的,她也經常談到追求愛情還是經濟利益,以及這兩種選擇之間的矛盾

。在《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精明的社會名流瑪利克勞佛總結道,“如果我能讓每個人都能妥當的結婚的話,我會很高興。我不喜歡讓人們把自己浪費掉。”這並不意外,這些主題也出現在了奧斯汀自己的人生中。


楊絳先生在點評《傲慢與偏見》時,曾經這樣形容當時英國女性的婚姻觀:


老姑娘自己沒有財產,就得寄人籬下;如果當女教師,就跌落到本階級的邊緣上或邊緣以外去了。一門好親事,不但解決個人的終身問題,還可以攜帶一家子沾光靠福。為了親事,家家都掙扎著向上攀附,惟恐下落,這是生存競爭的一個重要關頭。


可見,嫁個有錢人,不僅是家庭經濟需要,也是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


在奧斯汀的小說中能看到她所生活的社交圈。她的父母資助她的教育,給她寫作空間,讓她可以匿名出版她的作品。但是寫作在當時,算不上是會賺大錢的工作。在她的時代,女人參政是不文雅的—那是男人搞的事,女人甚至不讀報。在一個世紀之後,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柯特的《小婦人》中也有所體現,女主人公在最初發表自己的作品時選擇不署名,到電影最後,才有勇氣要求保留自己作品的版權。

簡·奧斯汀的很多角色身上都可以找到她真實生活情景中的掠影。通常她創作的主人公是睿智的女性,有著機智、務實的個性,以及充實的內在價值。她筆下任性的女主角很有娛樂性,可以撐起那混亂又浪漫的故事。就像《傲慢與偏見》中無理的伊麗莎白·班奈特,她太過投入到她姐妹們的愛情生活中,讓她看不到那位笨拙的追求者——達西先生。或是《勸導》中意志堅強的安妮·埃利奧特,在初戀對象消失後,她選擇不要結婚。還有非常保護家人的埃利諾·道施伍德,在《理性與情感》中付出的代價,是她自己的慾望。這些女性都像她一樣遇到了困難的選擇,關於愛情、孝道,以及經濟穩定的選擇,且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並沒有犧牲掉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自己的幽默感。


在“兩寸象牙”上“細細地描畫”


毛姆認為,“很難斷定她小說中哪一部最好,因為它們全都是上乘之作,而且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忠實的、甚至狂熱的讚賞者。”


簡·奧斯汀的六部完整作品《理智與情感》(1795年)、《傲慢與偏見》(1796年)、《諾桑覺寺》(1798年)、《曼斯菲爾德莊園》(1812年)、《愛瑪》(1814年)和《勸導》(1816年),大都是描寫她自己熟悉的鄉間所謂體面人家的生活與社交,看來平凡而瑣碎。這六部小說中,沒有拜倫式慷慨激昂的抒發,也極少見驚心動魄的現實主義描寫。那她作品的偉大之處體現在哪裡呢?

著名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說:“在所有偉大作家當中,簡·奧斯汀是最難在偉大的那一瞬間捉住的。”


簡·奧斯汀把自己的藝術作品比作在“兩寸象牙”上“細細地描畫”。她得心應手的是小題材。這也是她在藝術上自覺的選擇。當有人建議她在創作上改改路子的時候,她都婉言拒絕了:“不,我必須保持自己的風格,按照自己的方式寫下去。”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平淡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著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象牙”,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

——美國著名評論家和作家埃德蒙·威爾遜


她具有一種罕見的、辛辣的幽默感,她自己說,她的談話和她的書信如出一轍,而她的書信情趣橫溢、詼諧刻薄地妙語連珠,因此她的談吐無疑也是才華橫溢的。


簡·奧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的小世界。小天地可以反應大問題。正是這些英國鄉間人家的家務事,反映了英國社會的階級狀況和經濟關係。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戲劇性衝突。無論是在描述爭吵的家人,愛的沉默宣言,還是生動有趣的八卦,奧斯汀的作品通常都會讓你感覺到,這小說根本就是為你而寫的。她冷靜機智和大膽的玩笑,讓她的女主角很有特色,女主角的對談語調,似乎在用心有靈犀的方式來與讀者對話。甚至有人說,有些讀者覺得自己像是簡的女閨蜜,會和她們調皮的朋友交換信件。但是這種獨特的奧斯汀式招牌,也就是玩笑式的幽默,僅僅是她眾多機智諷刺的寫作技巧之一,她會諷刺社會、禮儀以及純粹的浪漫。


當然,這些角色遠不完美。她們通常都認為自己有所有問題的答案。奧斯汀會從她們的角度來展開故事線,這樣就能“欺騙”讀者,相信這些女主角是最懂的人,然後在釜底抽薪,拆了主角和讀者的臺。《愛瑪》中的愛瑪,覺得自己身邊都是無趣的鄰居,機智水平遠比不上她的朋友。當她的客人“閒扯半天又吐不出象牙時”,讀者就會開始認同,在這安靜的鄰里中,愛瑪是唯一能讓人眼前一亮的角色。但是儘管愛瑪自我膨脹的厲害,她可能沒有自己想想的那麼能掌控住局面,無論是在人生還是愛情上。奧斯汀採用一種很親密的視角,讓這些真相被揭露時的反轉更讓人吃驚,攻到愛瑪及讀者不備之處。但是這些瑕疵並沒有貶損她的女主角們,反而只是確認了“所有人類角色的不一致性”。

這些角色的複雜度,讓奧斯汀在舞臺上和銀幕上都很搶眼,讓她的作品與現代感情也很相符。


從客套中隱藏的怨恨,到掩飾吸引力的爭執,她的作品探討了情緒和禮節相牴觸時,那讓人困惑的衝突。但是,雖然在她作品中,浪漫的愛情是常見的故事線,奧斯汀完全不考慮採用當時很流行的多愁善感式寫作風格。


無論是人生的選擇,還是寫作風格的選擇,奧斯汀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勇敢的堅持自己的選擇。她說,“就讓其他文人墨客去描寫罪惡與不幸吧。”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人人都愛奧斯汀?


奧斯汀對自己的定位是:“我覺得,我可以坦誠地說……世界上敢於當女作家的人中間,我是最沒有學問、最無知識的一個。”


她到底算不算”女文豪“?是一直以來存有爭議的問題。在奧斯汀短暫的42歲人生中只創作了六本小說,但卻本本受歡迎,每個故事都被搬上銀幕熒屏。《傲慢與偏見》常年排在全球各大“最受喜愛”的榜單,中國有“紅學熱”,國外有“Janeites”、“Austenmania”,“簡迷”對偶像的崇拜可謂是有口皆碑。


但是,有粉就有黑。即使毛姆認為簡·奧斯汀是完美的,但也提到她的一生“簡單得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人人都愛奧斯汀”,可卻偏偏有人對她不屑一顧。


馬克·吐溫說:簡·奧斯汀太“無趣”,他廣為人知的名言是:“一家圖書館要是完全沒有簡·奧斯汀的書籍,就稱得上是一個好的圖書館。” 文人相輕,他不屑於簡·奧斯汀平淡筆調下“乾癟的笑話”。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說:簡·奧斯汀太“無情”。與簡·奧斯汀時代相近又同為英國女作家的夏洛蒂·勃朗特對奧斯汀厭惡的“恆心”是顯而易見的,她在三年裡和友人的通信中堅持“吐槽”奧斯汀,表示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簡·奧斯汀的小說會大受歡迎。“不用任何強烈的東西來騷擾她的讀者,不用任何深刻的東西來使他不寧”,認為她只浮於口舌之辯、滑稽戲似的表演卻怠於探索人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她全然不知激情為何物”。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19世紀著名英國作家、詩人。


被林肯稱為“美國的孔子”的愛默生在讀完《傲慢與偏見》和《勸導》後,評價奧斯汀筆下的人物只在乎金錢和婚姻。他同勃朗特一樣不解為什麼人們對奧斯汀的作品趨之若鶩,在他看來,這些作品用詞粗俗、藝術價值平庸,固守於英國扭曲且侷限的價值觀,完全談不上對世界真正富有洞見的認識。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相雖然談不上厭惡奧斯汀,但他同樣感慨於奧斯汀小說中人物的無憂無慮:“他們從不會擔心法國大革命,或者拿破崙帝國的倒臺;他們只在乎內心的情感,只想著理清自己些許煩惱的頭緒。” 而即便是單純寫婚姻,也有人生出了不同程度的嫌惡。1924年,一位英國作家喬治.辛普森認為奧斯汀從未長大,她的小說只不過是女性版本的“彼得.潘”。她寫的並不是婚姻,而只不過是兒童遊戲般的“過家家”。

並不是“人人都愛奧斯汀”,但他們為什麼不愛奧斯汀,有她自己的問題,可是從受到時代、地域、個人性格、個人愛好等種種因素影響的批評者身上,也能找到一些答案。這些人說的有沒有道理?她的作品到底有多少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簡·奧斯汀可以算作“女文豪”嗎?二百年的歷史檢驗可見一斑,而每個人,也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願你我都有“非愛情不嫁”的勇氣和堅持

“生命裡面,最大的快樂,沒有其他的,就是閱讀。” —— 簡·奧斯汀


“生命裡面,最大的快樂,沒有其他的,就是閱讀。”


這句話連同她的肖像一起也被印在了十英鎊的紙幣上面。


在這個灑滿陽光的日子,也把這句話送給你。


參考:毛姆《巨匠與傑作》,奧斯汀《簡·奧斯汀傳》

*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