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如何做到規模化?養雞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養殖必備

如何大規模養雞

為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和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多采用工廠規模化養雞,這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雞的正常生理、行為,干預雞個體生長繁殖規律,隨之出現了困擾養雞業的諸多問題:一是疾病問題,不論導致發病的直接原因如何,其根源與雞群健康狀況差有很大關係,並且與場區、舍內綜合環境質量下降密切相關;二是藥物殘留問題,由於規模養雞發病率高,養殖者被迫使用大量化學藥品進行疾病預防與控制,勢必造成肉蛋產品內藥物殘留;三是環境汙染嚴重問題,規模養殖產生的排洩物大量增加,按照傳統處理方法遠遠不能消化。因此,人們在加強對工廠化養雞管理的同時把目光瞄向了生態養雞。

生態養殖雞可以自由啄食和活動,加快了體內循環和消化,更加提高了免疫功能;養殖的雞質優無公害,風味獨特,經濟效益較高。生態養雞若與果樹生產結合還有以下幾方面優點:一是雞糞作為果樹的有機肥料,既解決了糞便汙染,又減少了化肥用量;二是雞糞中含有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物質,可作為林園中蚯蚓、昆蟲等動物的食物,而蚯蚓、昆蟲等動物又為雞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飼料;三是雞在林園中捕蟲食草,替代化學除草、除蟲,減少了農藥用量。總之,生態養雞更大程度上挖掘了立體種養生產潛能,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飼料資源和肥源,減少了汙染,實現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生態散養雞由於規模大,不同於傳統的小規模生態養雞,需注意以下問題:

養雞·如何做到規模化?養雞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養殖必備


一、場地選擇與佈局

1.場地選擇

散養區應選擇地勢高燥、平坦開闊、水質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無汙染的地方,要求3000米範圍內無化工廠,距交通主幹道1000米以上。

2.散養區植樹

生態養雞應首選具有樹林或果園的地方,使雞在炎熱季節有地方遮陰,還能更好地消納雞的排洩物;如果沒有樹木,應根據本地特點,栽植一些適應性強的樹木,最好栽植果樹,實現立體生態農業發展。

3.牧草種植

園區內應選種適宜雞食用的牧草品種,可選用紫花苜蓿等多年生根系發達的牧草。牧草既可淨化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作為雞的飼料。牧草一般選擇秋播,這樣不僅成活率高,而且果樹落葉後會增加光照,翌年氣溫升高後牧草會迅速生長。

4.圍欄的搭建

生態養雞管理至關重要,主要任務是防止雞外逃。園區內圍欄可用繩網或籬笆欄設置圍欄,高度一般在1.5~2米,要注意網孔的密度和籬笆欄的厚度,既要能防止雞逃跑,又要防止老鼠、黃鼠狼等野獸的侵襲;圍欄一般以3~5畝為一單元。

5.育雛舍與避雨棚設置

規模生態養雞數量較多,育雛舍必不可少。育雛舍應建在避風向陽、地域開闊、平坦乾燥、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林園的地方,面積根據飼養量來確定,一般以每平方米養30只雛雞計算。育雛舍的消毒和溫度、通風、溼度的控制與常規育雛舍方法相同,其供暖方式一般採用電地暖,既方便又準確。根據雞的數量、園林地形和麵積,在靠近園林的地方搭建避雨棚,不僅可以防止雞群被雨淋溼、烈日暴曬和意外驚嚇,而且有利於雞群防疫注射操作。

養雞·如何做到規模化?養雞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養殖必備


 二、養殖基本要求

1.雞群佈局

掌握雞的活動規律,科學多點佈局,這是生態養雞成功的關鍵之一。據長期實踐觀察,一般雞的活動範圍較小,多數雞活動範圍在50米之內,基本上不會超過100米,因此生態養雞應多點佈局,以間隔50~100米為宜;放養規模根據園地範圍和地形確定,一般每個點3~10畝,切不可規模過大,否則會造成其活動範圍內綠色飼料不能滿足其需求,而活動範圍之外綠色飼料又不能被採食,這樣勢必要人為添加飼料,使養殖成本增加。

2.養殖密度

生態養雞應掌握合適的放養密度,密度過小,雞群覓食範圍廣,易逃跑,難管理;密度過大,往往會造成青綠飼料不足,人工喂料增多,既增加養殖成本,又影響肉質風味。飼養密度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長情況而定,如果以採食飼草為主,基本不飼餵精飼料,每畝養雞50~75只,這樣基本可以實現畜草平衡;如果飼餵一半精飼料,採食一半飼草,每畝養雞100~150只;其他飼餵模式,以此類推。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儘量降低養殖密度,儘可能利用青綠飼草,減少精飼料添加,降低養殖成本。

3.雞品種選擇

烏骨雞、草雞、三皇雞、桃源雞、盧氏雞、綠殼蛋雞等都是發展散養雞的優良品種資源。這些品種的肉、蛋產品一直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走俏,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一般養殖戶應選擇適應性好、抗病力強、覓食能力強、耐粗飼、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口的地方良種雞或地方良種雞血統佔75%以上的雜交雞。

4.堅持全進全出制

生態養雞要堅持全進全出制,一批雞上市後,對放養地全面清理消毒,最好將放養地翻耕1次,這樣有利於防疫和肥土,對林果樹和下批雞養殖都有益。

養雞·如何做到規模化?養雞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養殖必備


三、管理要求

1.飼養管理

①雛雞飼餵。雛雞主要在育雛舍內飼養,入舍後先喂些溫開水或5%葡萄糖液,再餵給配合飼料。②青年雞飼餵。青年雞(41~120日齡)應公母分養,以便管理。小公雞的飼養要按雛雞料配方,略加調味劑供給全價飼料,任其採食;做到吃飽、吃好、少動、多睡,促進催肥長膘;對體型大而偏瘦的雞可添加油渣、菜油腳催膘。小母雞若作為商品雞出售,飼養方法同小公雞;若養成產蛋雞,則採用限制飼養,適當降低飼料能量含量,每天早上少喂或不喂,讓其在荒山林地多活動、多采食天然飼料,中午少喂,晚上入舍前餵飽。

③產蛋雞飼餵。產蛋雞(120日齡以上)飼養要提高飼料營養水平,當產蛋率在50%~60%時,每天每隻雞餵給全價飼料105~110克;產蛋率在80%以上時,不限量採食;每天早上少喂或不喂,把雞放在荒山林地自由採食,在蔭棚裡備足料和水,太陽下山後將雞收回雞舍餵飽。

2.使用必要的添加劑

一些養殖者認為,雞活動範圍大,飼料來源廣,營養夠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其實散養雞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非常容易缺乏某種營養物質,若不添加很容易造成營養缺乏症的發生。蛋雞在產蛋高峰容易發生鈣磷缺乏而導致產軟蛋等,冬季易發生維生素B缺乏症。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添加各種添加劑是非常必要的,一般需要添加的物質有四類:一是礦物質,主要包括鈣磷等,可添加石粉、骨粉、磷酸氫鈣等;二是微量元素類,主要包含銅、碘、鐵、錳、鋅、硒等微量元素,一般用市場銷售的成品即可;三是維生素類,主要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3、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B族維生素等,一般用市場銷售的成品即可;四是微生態添加劑,它能擴大有益微生物種類,提高畜禽胃腸道微生物發酵功能,改善消化道菌體平衡,提高動物體綜合抗病能力,還能減少隨糞便排出體外的致病菌和氨等有害氣體,目前常用的有枯草芽孢桿菌、乳酸桿菌和酵母菌等微生態製劑,能提高雞對飼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排洩物對環境的影響。

3.日常管理

生態養雞,由於雞的活動範圍廣,管理不太方便,因此,調教工作一定要做好。雛雞1~4周齡應在育雛舍飼養,5周齡後開始逐漸進入室外飼養。放養初期用敲料盆或吹哨等方法進行歸牧調教,使之形成條件反射。放養初期應特別注意氣溫的變化,室內外溫差太大時不宜放養。特別在春、秋季節,應待露水晾乾、太陽出來後,一般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放養,放養時間控制在2~4小時。如風較大,最好不放養或縮短放養時間,待雞逐漸長大後,逐步增加放養時間。

養雞·如何做到規模化?養雞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養殖必備


4.環境管理

散養雞雖然可以鬆散管理,但是一些必要的環境管理不能放鬆:一是光照管理,一定時數的光照是蛋雞產蛋的必要條件,對於產蛋雞每天要保持16小時光照,特別是在光照不足的季節更應重視人工補充光照,在雞舍內早晚保持一定的開燈時間;二是做好溫度管理。對於雛雞和青年雞一定要按照要求給予適當溫度,一般雛雞前三天溫度不低於32℃,4~7日齡溫度為30~31℃;2周齡溫度為29℃,3周齡溫度為26℃,4周齡溫度為22℃,5周齡溫度為20℃,6周齡溫度為18℃,7周齡以後溫度為15~20℃;三是做好產蛋管理,要設立產蛋箱,一般每4只產蛋雞設立1個產蛋箱,同時要及時撿拾雞在野外所產雞蛋,引導產蛋雞到產蛋箱產蛋;四是做好安全管理,加強值班,定期巡查,防止狐狸、野貓、黃鼠狼、松鼠、老鼠等野獸偷食雞隻或雞蛋,必要時可飼養數只鵝,以驅除黃鼠狼等野獸。

5.定期實行輪牧

實行輪牧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合理利用放養地的牧草,防治過度採食造成牧草嚴重退化,甚至造成再生障礙;二是控制雞病,散養雞長期在放牧地活動必然向放牧地排洩病原微生物,久而久之勢必造成疾病多發,而多數病原微生物(特別是病毒)只有在雞或其他動物體內才能大量生存與繁殖,離開了雞或其他動物就難以生存。對於發病率高、病原複雜的雞場最好將放牧地空置一段時間,這樣多數病原微生物會失去生存基礎而死亡。輪牧間隔時間根據牧草生長情況和疾病發病情況而定,一般越長越好,冬季時間可長一些,夏季時間短一些,一般不低於30天。輪牧方式有兩種:一是將放養地分為兩部分,雞先在一塊地放養,一段時間後再到另一塊地放養,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一群雞隻需一個雞棚,雞的應激反應小,但雞未離開原雞棚控制雞病不夠理想;二是設置若干個小型放牧場,每個放牧場都有雞棚,在一個放牧場放養一段時間,將雞全部趕到另外一個放牧場,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全場空置,徹底消除病原,但需要建造多個雞棚,輪牧時雞的應激反應相應大一些。

養雞·如何做到規模化?養雞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養殖必備


規模養雞的八個注意事項

1.禁與鴨、鵝混養。有的養殖戶為節省飼養場地,把雞、鴨、鵝關在一起混養,這是不科學的。一是混養易造成疫病的互相傳播。二是雞、鴨、鵝混養在一起,會使飼料利用率降低,因為它們對飼料的要求不一樣,如果同喂一種料,必然造成飼料利用率降低。三是鴨、鵝叫聲大,而雞喜歡安靜,如果混養在一起,雞受驚嚇而影響產蛋量。四是鴨、鵝為水禽,喜水,而雞喜乾燥,在飼養場地潮溼的情況下,雞易發病,所以,三者不宜混養。

2.雞舍忌用紅光燈。紅光燈會抑制雛雞和青年雞的生長,推遲其性成熟,導致開產晚;紅光燈還會使種公雞的性功能受抑,降低種蛋受精率。

3.飼養員忌頻繁換外衣。飼養員堅持穿某種顏色的衣服,會讓雞產生親切感。飼養員一進雞舍,即可引起雞精神振奮,食慾增強,採食量增加。如果飼養員的著衣顏色頻繁更換,雞群會表現驚恐、騷動不安、食慾下降、採食減少。此外,還應儘量不讓外人進入雞舍。

4.產蛋高峰忌打預防針。雞進入產蛋高峰期,若給雞注射疫苗或菌苗,會打亂雞的正常生理規律,減少產蛋。再者,雞會因受驚而患應激綜合症,導致食慾下降,產蛋減少。所以,給雞打防疫針最好是在開產前或停產後。

5.驅蟲禁用敵百蟲。敵百蟲為廣譜獸用驅蟲藥,對豬、牛、羊等大家畜均安全有效,而雞應禁用。原因是:敵百蟲屬於有機磷藥物,雞嗉囊內多為鹼性環境。敵百蟲在鹼性環境中,可生成敵敵畏,其毒力要比敵百蟲強10倍以上,極易導致中毒。

6.免疫期禁用消毒藥。有的養雞戶在免疫接種期間,用消毒藥當飲水、拌料,結果使免疫失敗。因此,要在雞免疫接種前後2天停用消毒藥。

7.圈舍禁墊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與雞糞混在一起容易起化學反應,生成氨氣,直接刺激雞的呼吸道,對雞的生長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