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森林:用“好玩”做環保公益

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

編者按/ 每天早晨,25歲的北京白領小宋都會在鬧鐘聲中打開手機支付寶APP,等著搶收自己和好友每天早上“成熟”的“綠色能量”。在最近的日常生活中,小宋已經習慣了騎共享單車上班、使用移動支付,並且在天貓商城購物時優選帶有“綠色包裹”標籤的商品。

小宋堅持低碳生活方式的動力來自千里之外的茫茫荒漠——在過去幾個月中,小宋通過個人碳減排行為在“螞蟻森林”平臺上“養成”了一棵虛擬樹。而作為“回報”,螞蟻金服及合作公益組織阿拉善SEE基金會將聯合當地政府和社區,在內蒙古阿拉善盟“螞蟻森林42號林”中以小宋的名義種下一棵真正的樹。

“螞蟻森林”項目推出至今只有4年多的時間,卻已經擁有超過5億的註冊用戶,這些“螞蟻森林”的粉絲們在日常生活中盡力踐行著低碳生活的理念。

“螞蟻森林”公益項目究竟有什麼秘訣,可以迅速擴張用戶規模、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數億人群的生活方式?在經歷了初期的成功後,“螞蟻森林”是怎樣繼續探索可持續公益發展模式的?作為螞蟻金服旗下的代表性公益項目,“螞蟻森林”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是什麼?

1設想

環保公益如何實現“互聯網+”?

傳統的環保公益面臨著許多問題與痛點。例如,公益活動影響力有限、經費籌措困難、社會監督渠道不暢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環保公益的發展與壯大。隨著互聯網向各個領域的快速擴張與滲透,如何利用互聯網手段解決環保公益存在的問題與痛點逐漸成為公益組織及互聯網企業關注的熱點。

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卻一直在摸索之中。基於自身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優勢,互聯網公司在初期的公益實踐中,往往傾向於利用自己的互聯網平臺作為公益活動的宣傳或是籌款渠道,這也是阿里巴巴最初的做法。

2010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成立國內互聯網企業首家環境保護基金“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並且從2010年起將集團年收入的0.3%撥作公益基金,主要用於環境保護。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於2011年通過國家民政部審核批准,馬雲成為該基金會第一號誌願者。這種做法利用了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優勢,擴大了公益行動的影響力並且緩解了公益項目的籌款難題。但在這種模式中,互聯網平臺僅僅是宣傳及籌款的通道和工具,並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實時、交互、參與的核心優勢。

針對這些缺陷與不足,阿里一直想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設計出一款真正的“互聯網+”環保公益產品,這就是螞蟻金服產品設計的出發點。

★產品思路

兩年之前,螞蟻金服副總裁蘇強在肯尼亞內羅畢出席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時,向來自全球的會員國代表們介紹了“螞蟻森林”以商業手法從事綠色公益項目的經驗:螞蟻金服的目標是立足自身的互聯網優勢,通過匹配綠色環保屬性來打造互聯網公益產品。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螞蟻金服使用了“碳賬戶”的概念。碳賬戶概念的出發點是量化終端用戶的低碳行為,從而引導用戶踐行環保公益行為。但具體的產品設計及運營該如何做最初卻十分模糊。

據螞蟻森林產品經理祖望回憶:“螞蟻金服最初的設想只是在支付寶用戶界面的‘餘額’旁邊加上一個‘碳賬戶’按鈕,30天內上線”。但在祖望看來,“這種設計確實可以衡量用戶的步行、無紙化等低碳行為,但‘碳賬戶’這一概念太抽象難懂、太不互聯網、太不‘性感’了”。換言之,單純增加一個“碳賬戶”按鈕,獲取、維持活躍用戶的難度會相當大,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也很有限。

“碳賬戶”的本質是將用戶的碳減排行為量化記錄,但這個公益理念需要進行深入的互聯網產品化。為了吸引用戶群的廣泛關注,必須進一步把抽象的“碳賬戶”概念具象化、產品化、價值化,降低“碳賬戶”的理解和教育成本,從而成為一款用戶易於理解、使用的互聯網產品。

螞蟻森林團隊最終決定將“碳賬戶”與“種樹”聯繫起來:首先,“綠色”和“減碳”往往讓人聯想起“樹木”這一形象。因此不妨將用戶建立“碳賬戶”、以日常低碳行為積累碳減排量的過程形象地展示為在手機界面“種下”並“養成”一棵虛擬樹。同時,祖望不希望這個“互聯網產品”止步於手機種樹這一純線上的虛擬概念,而是要做一個實際落地在線下種樹的綠色公益項目。用戶每在手機裡通過積累碳排放量“養成”一棵虛擬樹,螞蟻金服就幫助用戶在現實世界種下一棵真正的樹——這就是“螞蟻森林”的理念及項目名稱的由來。

★公益理念的互聯網產品化

2016年7月,“螞蟻森林”的產品設計基本成型。相比於單純依賴互聯網平臺籌款的傳統線上公益項目,“螞蟻森林”希望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商業化運作,降低用戶體驗綠色公益的門檻,從而在更深層次上鼓勵用戶堅持綠色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一方面,“螞蟻森林”希望通過產品設計降低用戶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從而將“在荒漠化地區種樹”變成一場人人都可以參與的“遊戲”;另一方面,“螞蟻森林”試圖提高用戶在綠色公益項目中的參與度,建立起終端用戶與公益項目之間的有效互動,在提升項目透明度的基礎上更好地擴大公益項目的影響力。

2 誕生

互聯網公益產品的誕生

公益的本質是喚醒善良,但如何更好地做公益卻有爭議。從政府的角度考慮,往往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為公平,而企業做公益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加有效。作為阿里旗下的公益項目,“螞蟻森林”項目的基本原則同樣是“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

★團隊組建:無心插柳的項目團隊

產品設計構想初步成型之後,項目團隊的組建就成為下一個要落實的重要問題。但當時的“螞蟻森林”還僅僅是產品經理大腦裡的一個構想,並沒有成熟的產品或實施方案,項目的績效評估及KPI考核都很難進行。因此,螞蟻金服對這個項目實行了特殊的組織管理模式,將“螞蟻森林”項目作為一個虛擬項目進行管理。初期並不進行KPI考核,但也不計入員工的績效。

因此,除了產品經理之外,“螞蟻森林”團隊早期的成員基本都是螞蟻金服內部的兼職人員。這些人員來自公益、設計、公關品牌、戰略等不同的部門,組成了一支代號“基20”的項目組,以示呼應杭州G20峰會的綠色金融主題。

★碳減排算法:如何計量公益情懷?

項目組成立之後,擺在“螞蟻森林”團隊面前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計量算法,將綠色減排行為量化成相應碳減排量。

當時發展較為成熟的是企業級的碳市場減排算法,在個人碳減排領域則只有部分學術研究可供參考,缺乏對個人碳減排量核算方法的基本共識和標準,更沒有能夠直接商業化應用的方案。

為此,負責戰略的莊礄找到北京市環境交易所(以下簡稱“環交所”)合作開發“螞蟻森林”個人碳減排算法。

成立於2008年的北交所是國內在碳減排核算領域有著較為豐富經驗的專業環境權益交易機構。2009年12月,北交所發佈了發展中國家第一個自願碳減排標準——“熊貓標準”。2010年1月,北交所又聯合興業銀行在北京推出國內第一張個人低碳信用卡,首次將C端的個人納入到碳減排量交易體系中。

雙方達成合作意向之後很快就投入到具體低碳行為的篩選及算法開發工作中。

綠色行為的選擇上,首先由螞蟻金服方面提出備選的綠色低碳行為,然後交由北交所團隊評估、認證,最終由雙方共同確定。基於螞蟻金服在個人用戶購物、出行、生活繳費等領域的大數據積累,項目團隊首批篩選出九大基於支付寶生態的綠色行為:步行、綠色辦公、線下支付、生活繳費、網購火車票、網絡購票、預約掛號、ETC繳費和電子發票。

碳減排計量算法的設計開發主要由北交所方面負責。北交所團隊首先採用問卷調研和文獻梳理相結合的方法整理了當時針對個人碳減排的研究成果。然後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最初的個人碳減排計量算法,並針對篩選出的上述九種綠色低碳行為逐個確定了相對應的碳減排量。

3升級

綠色行為拓展與算法升級

隨著產品影響及用戶規模的擴大,“螞蟻森林”進一步擴展了綠色低碳行為的種類及覆蓋範圍,先後新增上線了6種降低碳排放的綠色行為。其中,除了繼續增加與C端個人用戶緊密相關的減碳場景——“國際退稅”“公交車出行”“北京地區私家車輛停駛”之外,“螞蟻森林”又將綠色行為場景從C端向B端延伸,納入了“共享單車”“綠色包裹”“閒魚二手家電交易”等行為。這也成為“螞蟻森林”在低碳減排領域試圖通過個人消費偏好影響B端企業行為的開端。

★優化算法

隨著綠色行為場景的擴展,碳減排算法也必須進行相應的優化與升級。一方面,需要針對新增的綠色行為開發新的碳減排算法。另一方面,碳減排算法也必須向更加普適、公平的方向演進。

2017年6月8日,“螞蟻森林”邀請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北京理工大學低碳智慧研究院院長杜少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張昕等人成立了個人碳減排專家委員會,開始對原有算法進行升級,並推動全球首個大規模個人碳減排算法標準的制定。

除了計量算法本身的優化,改進後的算法也更加關注最終用戶的使用感受。北交所總裁助理王穎表示:“算法升級後的‘螞蟻森林’對用戶更加公平。一期算法根據行政區劃的不同將交通排放因子設定為三個檔次。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政區劃和地理邊界日漸弱化,基於大規模用戶調查問卷和文獻調研,二期算法確立了全國統一的交通排放因子。這使得全國不同地區的用戶在同一類低碳行為中可以獲得同等克數的綠色能量,從而提升了終端用戶的使用體驗。”(編者注:“螞蟻森林”將用戶申請種植每種樹所需的綠色能量值設定為該種樹一生中可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克數。)

4運營

意料之外的快速擴張

2016年8月27日,螞蟻金服面向旗下支付寶平臺的用戶正式上線了“螞蟻森林”。用戶在“螞蟻森林”頁面註冊開通賬戶後,其日常生活中的低碳減排行為將自動被測算為該用戶的個人碳減排量——在“螞蟻森林”頁面中則體現為相應克數的“綠色能量”,用於“澆灌”手機界面中的虛擬樹。而在虛擬樹“長成”之後,螞蟻金服再聯合公益組織以用戶的名義在現實世界種下一棵實體樹,或者維護相應面積的保護地。從而將用戶的低碳減排行動落地,並培養和激勵用戶的環保習慣。

項目啟動之初,螞蟻森林在支付寶APP裡的入口很深,而且處於弱運營狀態,並沒有什麼資源做產品宣傳和推廣。團隊最初的預期是能達到1000萬註冊用戶就很不錯了。但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在數以萬計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中,註冊用戶達到千萬以上的APP或公眾號其實寥寥無幾。

出乎項目組預料的是,上線僅兩三個月時間後,螞蟻森林的註冊用戶數就達到了六七千萬之多。這不僅是由於公益項目天然的親和力,也得益於一些社交互動和遊戲元素的加入。例如好友之間可以相互收取能量、澆水和施肥,在吸引新用戶加入的同時也增加的用戶黏性。

項目初期的成功也引起了公司內部的關注,併為“螞蟻森林”贏得了更多的資源投入。2017年春節的集五福活動成為“螞蟻森林”的爆發點。註冊用戶數量激增,短短几天時間內一舉突破2個億的規模。對比其他互聯網產品,即使是微信達到這一用戶規模也花費了約18個月的時間。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到2019年8月底為止螞蟻森林的用戶數已經突破5億,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

5迭代

運營策略的迭代改進

“好玩”的螞蟻森林迅速獲得了大量用戶的追捧與喜愛。但隨著社會影響的增大,螞蟻森林產品設計上的一些缺陷與不足也逐漸暴露。針對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螞蟻森林團隊在產品設計上進行了迭代改進。

★例如,社會上有人質疑“收取好友能量”功能是鼓勵“偷盜文化”,價值觀導向有問題。為此,螞蟻森林團隊調整了用戶能量值的保護力度。在最初的設計中,用戶80%的能量可被好友採集,現在則降低到了50%。同時,能量收集的時間從早上5點40推遲到了7點30左右。在收集好友的綠色能量時,每天每一個能量球只能收取一次,每次收集的數量由系統隨機決定。同時,若好友的能量球數值已低於初始數值 30%,則不可被他人收取,只能本人收取。連續30個自然日沒有訪問過螞蟻森林的賬戶,此賬戶的好友將無法看到這個賬戶當中的能量球(無法偷取能量,但是澆水留言等互動行為不影響);但本人進入賬戶後,能量還是可以正常收取。

又比如,考慮到用戶平均需要3個月才能種出一棵梭梭樹,而部分喬木類樹木所需能量值更高,用戶耐心、接受度有限。2017年9月5日,“螞蟻森林”又開發了明星合種功能,引導用戶對能量要求高的樹種進行合種。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螞蟻森林”產生了多重的的碳減排價值。以種下一棵梭梭樹的過程為例——首先,用戶個人在養成虛擬樹期間的綠色低碳行為將減少17.9千克的個人碳排放量;其次,螞蟻金服及合作公益組織以該用戶名義種下的一棵梭梭樹,一生內又將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17.9千克。此外,一棵梭梭樹可以固定約10平方米的沙漠,其根系可用於嫁接肉蓯蓉等珍貴中藥材,為阿拉善盟農牧民提供有效的抵禦荒漠化、維持生計的手段。

更有意義的是,用戶在“螞蟻森林”平臺種下一棵真正的樹平均需要堅持3個月的低碳減排行動。長時間減排行為的實踐有助於幫助用戶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習慣。

★真實的樹是怎樣種下的?

根據螞蟻金服公開的數據,截至2019年8月底螞蟻森林上線3年時,“螞蟻森林”平臺註冊用戶數已經超過5億,線下植樹的範圍也從內蒙古阿拉善盟逐漸擴展到鄂爾多斯、庫布齊、武威、通遼、蘭州等地。累計種植實體樹木1.22億棵,實現碳減排量792萬噸。

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在沙漠中植樹造林顯然並不是螞蟻金服的強項。那麼,螞蟻金服是怎樣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落地,在沙漠中種下一棵棵真實的樹的呢?和傳統的公益模式相比,螞蟻金服又進行了哪些發展和創新?

6痛點

傳統環保公益的運營痛點

為了解決公益項目最終的落地問題,螞蟻金服選擇了與專業機構及傳統公益組織合作的方式來實現項目的落地實施。

以影響最大的“一億棵梭梭”項目為例,螞蟻金服選擇和中國綠化基金會、阿拉善SEE基金會、內蒙古林業廳等專業組織及機構合作,從而最終實現線上項目的落地,將虛擬的樹苗變成了沙漠中真實的梭梭樹。

“一億棵梭梭”是為了改善阿拉善地區的生態環境而發起的一個公益項目。阿拉善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端,乾旱少雨,風大沙多。阿拉善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著周邊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地理範圍,涉及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8個省市自治區,這個地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

在與螞蟻金服合作之前,“一億棵梭梭”已經運營了幾年的時間。該項目計劃用10年的時間(2014~2023年)改善阿拉善地區的生態環境,並儘可能同時提升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一億棵梭梭”項目以往一直採用比較傳統的公益項目模式進行運營,項目本身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項目知名度較低、影響力較小

公益組織的天然屬性要求其所籌措的資金必須儘可能多的用於所資助的項目本身,能夠投入到項目宣傳推廣中的資金十分有限。這造成大部分公益項目的知名度較低、影響力很小,難以引起社會公眾持續廣泛的關注。阿拉善SEE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雖然已經是頭部的公益組織,但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少數的緊密參與者中,公益圈以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比較小。

★資金募集渠道不暢

“一億棵梭梭”的項目資金來源包括各公募基金會平臺,如騰訊公益、淘寶公益寶貝等,同時還有部分企業及個人的定向捐贈。由於需要資助的具體項目眾多,資金供給經常不足而且不夠穩定,無法充分支持環保公益項目的平穩推進。

對於其他影響力較小的公益組織來講,募集項目資金時遇到的困難則更多。由於資金募集的渠道有限,公益組織往往要為資金募集投入大量的時間與人力物力。這不但會影響公益項目的推進,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

★捐贈人參與度較低

在傳統的公益模式中,公益項目與捐贈人之間是簡單的贈予關係,捐贈人只是付出一定數量的金錢對公益項目進行資助。在捐贈行為完成之後,捐贈人與公益項目之間就不再產生直接聯繫。公益項目對捐贈人的日常行為不能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很難吸引捐贈人定期、持續的為公益項目出力。

★項目持續造血能力不足

到2016年底為止,阿拉善SEE與阿拉善林業部門一起在當地關鍵生態區域恢復了50.7萬畝以梭梭樹為主體的荒漠植被。阿拉善SEE一直試圖尋找一條既能實現荒漠化防治、生態恢復,又能為牧民增收、改善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但實際運行中,該項目對於造林區農牧民的幫助卻一直停留在資金資助層面。農牧民除了從公益組織獲得種樹的補助資金之外,難以獲得其他方面的幫助。後續的經濟作物種植及銷售、宣傳推廣等各個方面都只能依賴農牧民自己完成,很容易形成後勁不足的局面,項目的持續造血能力有限。

7創新

“螞蟻森林”的模式創新

從實際運行的效果來看,“螞蟻森林”的介入給“一億棵梭梭”項目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2016年8月項目啟動到2019年8月,“螞蟻森林”用戶數從0增加到5億。許多人正是通過“螞蟻森林”知道了梭梭樹及“一億棵梭梭”這個公益項目。

“螞蟻森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公益模式進行了改進與創新:

★在項目宣傳推廣方面,藉助支付寶自身的平臺優勢及互聯網營銷手段,迅速擴大了項目的受眾人群及社會影響力。螞蟻森林用戶規模從0增長到2億隻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對於以往任何一家公益組織來講,這都是無法想象的高速度,充分體現了互聯網傳播的爆發力。

★在募捐手段上,突破了傳統公益模式由捐贈人直接出資的模式。“螞蟻森林”模式鼓勵公眾以環保的形式參與環保公益,將各類參與者的低碳行為轉化為相應數量的碳排放量,並最終折算成相應數量的資金,用於支持公益項目。項目的最終出資方包括個人、相關企業、組織等,覆蓋範圍更廣。在提升公眾對公益項目參與程度的同時,將個人用戶、相關企業、公益組織、政府等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推進公益項目的進展。

★改變捐贈人的日常行為模式。“螞蟻森林”在荒漠中種下了大片的實體森林,但影響更大的是億萬用戶日常的環保行動。在“螞蟻森林”模式中,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日常碎片化的時間和行為參與環保,改善個人身邊的微環境,促進環保公益新生態的形成。

★在項目後期反饋與監督上,充分發揮互聯網企業的在線優勢,給參與者及時、多角度的反饋,方便用戶監督並進一步提升公益項目黏性。用戶可以在“螞蟻森林”的活動頁面看到自己種下的樹,隨時關注自己種下的小樹苗的成長,甚至可以透過衛星圖像查看當地環境的變化。公益活動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提高了公益項目的透明度,而且進一步推動了環境保護的社會化參與程度。

8 展望

“螞蟻金服”還能做些什麼?

基於“自下而上”的公益理念以及互聯網化的項目運作,“螞蟻森林”促進了環保公益模式的創新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隨著規模與影響力的逐步擴大,未來在環保公益方面螞蟻金服還能再做些什麼?

★更加開放的公益平臺

在傳統的公益模式中,公益項目涉及的主體主要包括捐贈人、公益組織、受助人,涵蓋的影響面較窄,各相關主體的參與度也不高。

在“螞蟻森林”模式中,參與公益項目的相關主體超出了傳統公益的捐贈人、公益組織、受助人三類群體,個人用戶、商家、環交所、贊助企業、政府機構都可以成為公益生態的組成部分,極大地提升了公益項目的覆蓋範圍及影響力。

但在實際運營中,到目前為止,“螞蟻森林”接入的環保公益行為及參與者都還侷限於阿里生態覆蓋的範圍,例如閒置用品回收只覆蓋了閒魚平臺上的二手物品。進一步提升公益平臺的開放程度,接入阿里生態以外的低碳行為是螞蟻金服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提升環保公益透明度

在所有的公益慈善項目中,透明度以及實施效果的可監測性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每個捐助者都希望捐款真正到達受助人或受助項目的手中,都想知道自己手裡的錢到底在何時捐給了誰、捐助效果如何。

基於互聯網的公益平臺在這個問題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對於螞蟻金服來講,如何藉助於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一步提升公益項目的透明度,做到及時、充分反饋,方便公益項目參與人隨時查看及監督善款流向,捐款時間和金額、善款撥付時間等信息,最終實現公益善款筆筆有著落、筆筆見效果是自己應盡的責任。

★完善規範項目流程

螞蟻金服的環保公益體系建立時間不長,在相關流程建設方面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以“螞蟻森林”為例,隨著項目的火爆,線上線下已經出現了許多代走路、代刷單的行為,這顯然違背了項目設計的初衷,影響了參與者對項目透明度及公平性的信心。未來如何通過改進算法、完善規則來規範這些行為,都是需要螞蟻金服考慮的問題。

★更好地保護公眾隱私

由於應用了大數據技術,螞蟻森林在採集碳排放信息時,同時會記錄參與者方方面面日常行為的信息,這些信息包含許多屬於公眾個人隱私的敏感數據。加強對相關數據的保護,不超範圍使用參與者的碳排放數據是對公眾隱私保護的基本要求。未來在推進其他公益項目時,螞蟻金服需要更加關注對公眾隱私的保護,解除捐助人對於個人信息洩露的後顧之憂。

觀察

探索“自下而上”的綠色金融發展之路

環保公益是一項具有強正外部性的經濟行為,整個社會都會獲取環境改善的收益。然而,作為環保公益行為最重要參與者的當地居民承擔了環保投入的成本,卻往往很難從環保公益行為中獲取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環保公益項目的投入嚴重依賴外界的投入與關注、缺乏長期持續發展的動力,經常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使環保公益保持可持續穩定發展,目前比較常見的做法包括套種經濟作物、政策補貼等。但這些做法有許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不是每個地區都適合套種經濟作物,且經濟作物的收入也並不與環保投入正相關。政策補貼的缺陷則更為明顯,補貼過程中的尋租、腐敗行為以及極高的管理成本經常使得補貼資金難以到達真正做出貢獻的人手中。

綠色金融概念的提出與發展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據2016年G20綠色金融研究組的研究結果,綠色金融可被定義為“能夠產生環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活動——這些環境效益包括減少空氣、水和土壤汙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協同效應”。在中國,2016年8月,央行聯合7部委發佈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9月,中國提交《巴黎氣候變化協議》批准文書,在中國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亦將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納入核心議題。

綠色金融落地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與運行。藉助碳交易市場,低排放的企業可以直接將自己節能減排的成果交易、變現,從而實現對環保行為的市場化激勵。

2017年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下簡稱《方案》)。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工作,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根據《方案》的安排,首先在京津滬渝粵鄂深七省市建立碳排放權試點市場,主要交易產品包括各省市碳排放權配額和經審定的項目減排量兩大類,以現貨交易為主。

從啟動試運行到現在,碳排放交易體系已經運行了一段時間。從市場運行的實際效果來看,雖然目前覆蓋的範圍及領域都很有限,但市場交易量及活躍程度仍然迅速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

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試點碳排放交易的七省市二級市場現貨累計成交量2.63 億噸,累計成交額近54 億元,市場交易規模逐步放大。其中,北京碳市場2018 年度碳配額成交894萬噸,成交金額3.38億元人民幣。與2017 年相比,碳配額成交量增長18.75%、成交額增長43.12%。

碳交易的價格波動比較大,不但各市場內部不同月份的波動較大,且不同市場之間的成交價格也相差甚大。但總體上呈現出震盪上升的態勢,2019年11月份的北京市場的碳交易價格已經接近80元/噸。預計未來碳市場更加成熟之後,市場交易的價格將會更加穩定。

螞蟻森林是環保公益項目的踐行者。截止到2019年8月底,螞蟻森林已經種下超過1.22億棵真樹,累計碳減排792萬噸。螞蟻森林上線三週年 5億用戶累計碳減排792萬噸。如果這些碳減排量能夠納入碳交易體系,按照交易所目前的市價,僅僅碳減排的價值就有數億元。不論是對於公益項目還是提升農牧民收入水平,這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助力。

除了為環保項目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綠色金融還可以對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的負面效應進行市場化定價,從而通過價格機制影響企業、組織和個人的決策,抑制汙染性投資。建立環保公益項目的“碳賬戶”,並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實現公益項目碳資產的買賣及投資。綠色金融的介入不僅能夠提升環保公益項目的經濟收益,而且能夠吸引對環保公益項目的商業投資,從而推動環保公益行為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早在2016年4月完成B輪融資時,螞蟻金服就曾經宣佈將“致力於積極搭建綠色金融體系,致力於進一步降低碳排放和提升對社會環境保護的引導,從而支持全社會的綠色轉型”。具體而言,螞蟻金服的綠色金融戰略包含兩個層次:其一,用綠色方式發展新金融,調動普通民眾參與低碳生活方式;其二,利用金融工具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例如,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向農村用戶提供節能型車輛購置融資、為菜鳥物流合作伙伴提供優惠信貸更換環保電動車等。

相對於當前主要面向大型企業和項目的綠色金融體系,螞蟻金服綠色金融的佈局更為貼近普通C端個人用戶和B端小微企業,在互聯網普惠金融方面更有經驗。藉助於互聯網平臺和科技的力量,螞蟻金服或許可以探索出一條“自下而上”的綠色金融發展路徑,在未來條件成熟的時候實現個人碳資產的買賣與投資。

本案例由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授權《中國經營報》發表。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撰稿人祝運海、梅新蕾在長江商學院黃春燕、宋忠智教授指導下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