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孩子在吃蘋果,不小心掉在地上。孩子撿起地上的蘋果,轉手遞給奶奶,又去拿了一塊兒新蘋果,動作一氣呵成。

我問他,“為什麼要把掉地上的蘋果給奶奶?”孩子說,“奶奶喜歡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以前餅乾掉地上奶奶也吃了。”

我給他講了一個“顏回偷食”的故事,這個故事取自《孔子家語》。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顏回正在煮飯,從鍋裡抓了一把米飯吃掉了,正好被孔子發現,孔子沒有當眾戳穿他。吃飯之前孔子說,他昨天晚上夢見父親了,想先用飯祭過父親再吃。顏回趕緊說,使不得呀,剛才煮飯有灰落在米飯上,我把髒的米飯吃掉了,這米飯就不能用來祭祀了。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顏回偷吃米飯是因為米飯髒了,奶奶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也是不想浪費,又不想讓孩子吃髒的。這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在《後真相時代》裡,美國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說,真相就像一個多面體,一個人即使說的都是真話,也可以對真相進行刻意的挑選、裁剪和操縱,製造出各種各樣的花招和陷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三種“真相”,看起來特別真,實際上卻會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我們要有能力識別這三種真相,並把這些關於“真相”的真相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具備一定的鑑別真假的能力,才不會一直“很傻很天真”的被“真相”矇蔽。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01 第一種“真相”: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我們獲得的信息雖然是真實的,卻沒有傳達出完整的意思,而是被選擇過的部分真相。

  • 片面真相的迷惑性

片面真相會迷惑我們,讓我們自以為看到了全部,其實只是坐井觀天。

片面真相會讓我們忽略事件的完整性。只看到一部分被選擇的真相,會讓我們很難看到全貌,遺漏其中的重要方面,看不到事件的完整性。

就好比顏回偷食的故事裡,如果只看到顏回偷吃,就會覺得他是一個不檢點的人。只有瞭解事情的全貌才會對顏回有客觀的認識。

不同的事物背景會影響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會取決於背景,而不是事物本身。比如,看到一隻流浪貓,我們會覺得這隻貓好可憐,如果是一隻在故宮裡流浪的貓,我們又會覺得它身上有某種神秘的氣息。

所以,在我們看不到事件全部,包括事情的整個前因後果和背景等等的時候,不要輕易下結論。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 關於片面真相,我們要告訴孩子的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只看到一點片段,都不要輕易下結論,要搞清楚前因後果後再做出自己的判斷。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多問幾個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就會水落石出。奶奶吃掉在地上的食物,不是因為她喜歡吃,是不想浪費;老師讓小朋友罰站,不是老師有多兇很,而是小朋友故意推倒了教室裡的玩具,讓別的小朋友沒辦法正常玩耍。

做出自己的判斷之前,要從多個渠道收集信息,就好像兩個小朋友打架不能只聽一面之詞,要結合兩個人的話甚至第三人的證詞才能作出綜合判斷。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02 第二種“真相”:主觀真相

主觀真相指的是會受到道德、吸引力、個人偏好等主觀因素影響的所謂“真相”。

  • 主觀真相的迷惑性

客觀真相很容易理解,就像三角形有三條邊,不管誰數都一樣。主觀真相就會受到個人傾向的影響,就像每年的流行趨勢,所謂的排行榜。你覺得某件事很好很有吸引力,表達的就是主觀真相。

說到主觀真相的迷惑性,就不得不提到鑽石。鑽石的價值起源於一句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從絕對價值上來講,鑽石並不是硬通貨,也沒有太多實際價值,更不是什麼愛情永恆的象徵。

但因為鑽石公司塑造的鑽石形象深入人心,所以鑽戒成了結婚必備,鑽戒的大小成了愛情的標誌,就像《色戒》裡梁朝偉用10克拉鑽石徹底俘獲了湯唯的心。

主觀真相是容易被操縱的。像廣告,就是想操控人們的主觀意識,讓人們認可他們塑造出來的主觀真相。提到女司機,人們會自然認為她們駕駛技術差;同樣的工作業績,人們會認為男人靠的是能力,女人靠的是男人。

這些所謂的大眾普遍認同的“真相”並沒有什麼嚴密的證據,全憑主觀想象,如果你相信了,就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困擾。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 關於主觀真相,我們要告訴孩子的

別人說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想想他為什麼這麼說,我們要想想,判斷他說的話對不對的標準是什麼?

很簡單的例子,去玩具店買玩具,當你問賣玩具的阿姨,這個玩具好玩嗎?她一定會說好玩兒,因為她想把玩具賣給你。

我們不能用售貨員阿姨說“好不好玩”來決定我們買不買這個玩具。我們要不要買,取決於你喜不喜歡它,它有幾種玩法,會不會超出預算等等,這些都取決於自己,而不是取別人給我們編織的的主觀真相。

只有自己心裡存在一杆秤,知道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才不會輕易被主觀真相迷惑。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03 第三種“真相”: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是人們給事物下定義和起名字,而這些定義和名字又會反過來對現實產生影響。

  • 人造真相的迷惑性

人們給事物下定義時,會根據自己的需要,甚至會迴避本來的真相。還有人會利用定義打擊對手,抹黑別人或煽動情緒。

在《後真相時代》裡,作者舉了“饑荒”這個詞的定義。聯合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文件裡定義,饑荒是最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一個地區的食品短缺達20%且沒有應對能力,急性營養不良率達30%,每萬人死亡率為每天2人,就是饑荒了。

這個定義初衷是好的,當有國家陷入饑荒時能迅速得到國際援助,但實際應用中卻導致很多陷入饑荒的國家達不到數據上的嚴格標準,延誤救助,導致更多無謂的傷亡。

還有一些人造真相通過誤導性的描述混淆視聽,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比如,懷孕後要補葉酸、補鈣、補DHA、補各種維生素,孩子出生後鈣鋅鎂鐵各種元素補起來,為啥要補呢?因為不知道從哪出現的專家說了,各種淘寶代購的文案說了,保健品的各種宣傳文案也說了。這就是用人為的方式製造出了“非補不可”的氛圍,錢就這樣進了商家的腰包。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 關於人造真相,我們要告訴孩子的

你看到的有事實,也有想象。你要學會區分“事實”和“想象”,能鑑別“誘導性”的語言,學會批判性思考。

孩子看到鮮橙多的廣告——多C多纖多漂亮,馬上就對著我喊,“媽媽,快去買鮮橙多,會變漂亮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這是廣告,廣告是為了讓我們買他們的東西,廣告裡的話不能全信,這就是人造出來的真相。要想變得漂亮,靠喝飲料是不可能的,飲料裡有很多糖,還會讓人發胖。

廣告裡說的是美好的願望,並不是事實,就好比你在家裡穿上齊天大聖的衣服,假裝自己是孫悟空,這也是你美好的願望,你不會成為孫悟空。所以那你不會筋斗雲,也不會飛,“孫悟空”是你自己製造的真相,但你並不是他。

孩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這3種“真相”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現在的信息渠道如此之多,多到我們連手機裡的消息都看不完,信息鋪天蓋地迎面而來。而信息的來源又良莠不齊,有專業媒體,也有胡說八道的人。

我們每天都被動接收到各種“真相”,這些“真相”魚龍混雜,真的假的虛的實的都有,每個人都要要具備分辨“真相”的能力。

遇到片面真相,我們要想辦法收集更多的信息,才能綜合全面的瞭解事件全貌;

看到主觀真相,我們要能鑑別發佈者的主觀意圖,用自己的標準去分析事件,才不會被各種新聞牽著鼻子走;

遇到人造真相,我們要能區分出哪些是人為製造,哪些是客觀事實,這樣才能從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有效信息。

關於這三種“真相”的真相,我們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逐漸培養孩子鑑別“真相”的意識,才能讓孩子不人云亦云,成為一個真正睿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