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老人出院後被外孫“拒收”,誰之過?

武漢老人出院後被外孫“拒收”,誰之過?


武漢老人出院後被外孫“拒收”,誰之過?

海運倉內參微信公號楊鑫宇2020-03-14 10:35瀏覽量11.8萬

3月12日,據澎湃新聞報道,不久之前,武漢市江岸區後湖街道一名年過八旬的老人,在從醫院出院之後,陷入了無人收留的窘境。原來,這名老人此前因為疑似感染新冠肺炎,被送入醫院隔離觀察,經診斷排除感染後,醫院決定讓她出院回家。按理說,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街道辦將老人送至親屬身邊的時候,竟然遭到了其親外孫和外孫媳婦的“拒收”。

入院之前,這名老人原本和自己的女兒、女婿生活在一起,但由於女兒、女婿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仍在隔離治療,街道工作人員能聯繫到的老人親屬,僅有其外孫、孫媳夫婦。然而,面對將老人送上門來的接到工作人員,這對夫婦卻以“沒有出院小結”“擔心不安全”等理由拒絕老人進門。儘管工作人員針對此事作出了詳盡說明,擔保老人已經沒有任何症狀,但這對夫婦依然不願意讓老人進門。最終,雙方發生了肢體衝突,其間有街道工作人員受傷。為此,一名現場工作人員直呼老人外孫是“白眼狼”。

自古以來,敬老孝親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為人子孫者而言,“白眼狼”這三個字,幾乎是最嚴厲的斥責。事後,面對記者採訪,當事的老人外孫表示:自己不是“白眼狼”,更不是不願讓老人進門,而是認為“自己掌握的情況和街道提供的情況不符”,懷疑老人可能患有新冠肺炎。然而,醫院的檢查結果顯示,老人連續三次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此,找出雙方認知差異的來源,公眾對這起事件才能更好地定性。


武漢老人出院後被外孫“拒收”,誰之過?

從媒體報道的細節上看,我們會發現,造成雙方認知差異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武漢各區對疑似患者的管理措施存在差異。當事老人在被認定為疑似患者後,便被送到了一家方艙醫院隔離,但在老人孫子的認知裡,方艙醫院是隻有確診患者才會去的地方。上門的街道工作人員在這一點上解釋得不清楚,加上該家族中已經有一人因新冠肺炎逝世,這才導致他對老人進門的強烈牴觸。為此,有關部門還應從此事中總結經驗教訓,提高一線工作人員對重要政策信息的掌握和溝通能力,避免類似的誤會再度發生。

不過,雖然這起事件中有“誤會”的成分,但老人的外孫與孫媳的做法,也並不合適——畢竟,老人此時除了他們以外,根本沒人可以依靠,而且也已經有了醫院發給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的孫子依然對老人百般推脫,這樣的行為,恐怕很難說充分履行了為人子孫者的義務。


武漢老人出院後被外孫“拒收”,誰之過?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中無私、利他的光芒,也照亮了人性中自私、利己的陰影。自私與利己,固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但是,如果人性中的這一面過度膨脹,對個人、家庭與社會而言,恐怕都是一件危險的事。 面對疫情,人們固然要優先保護好自己的健康與安全,但這並不是一個手腳健全的年輕人,僅僅因為根據不足的懷疑,就以如此激烈的態度把無助的長輩拒之門外的藉口。對於這樣的行為,社會輿論還應作出公正的評價,如此方能維護敬老孝親的社會道德。而且,在這起事件中,涉事的老人外孫打傷街道工作人員一事,也應依法得到公正的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