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雜評:八歲《歌手》不言老


綜藝雜評:八歲《歌手》不言老

音樂綜藝節目,越來越難做,這恐怕不只是業界的認識。像首季《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那樣萬人空巷的收視盛況,未來應該極難重現。

這並非悲觀,而實在是時勢所趨。

音樂傳播環境今非昔比,綜藝製作更加多元化,而觀眾的口味也愈發刁鑽,所有這一切,都限制了爆款節目的橫空出世。“黑馬”倒是有的,像去年的《樂隊的夏天》,但老牌綜藝的日子顯然不太好過。《歌手》《中國好聲音》都經歷了改名風波,收視率也呈一路走低之勢。

老牌綜藝們其實並不“老”,以《歌手》為例,今年只有八歲,剛剛經歷“七年之癢”。它之所以給人以老態的感覺,恕我直言,恐怕就是因為太看重敬老的傳統。

多年來,《歌手》的最大看點也無非就是老牌藝人翻紅,老歌新唱。每季歌手首發陣容的最大懸念,就是看洪濤導演邀請到了哪位歌壇大咖。而但凡這位最大的咖能應約而至,冠軍也多半不會旁落。比如2015年的韓紅,2016年的李玟,2017年的林憶蓮,2018年的Jessie J ,2019年的劉歡……

這自然中規中矩,某種程度上也保證了一定的收視率,但弊端也顯而易見:一是結果無懸念。既為競演,那麼,懸念就是最核心的要素,冠軍無懸念的競演終究是無趣的;二是老牌歌手的存在會限制年輕歌手的冒頭。而年輕人反過來,也要時時提醒自己表現出對前輩的敬意。這樣一來一往,節目的綜藝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或許有人會說,年輕人戰勝偶像或前輩的故事,不是一樣動人嗎?理論上的確如此,可惜,我們從未在《歌手》中,看到這樣動人而勵志的故事。我估計節目組也未必敢這麼幹。

不過,當時光進入到2020年,《歌手》終於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最大的改變是節目凸顯了“當打之年”的主題,七位首發歌手,年紀最小的是26歲的毛不易,最大的米希亞也不過出生於1978年,平均首發年齡只有33歲。如此年輕的陣容,讓我想起了一個曾經非常流行的書名,《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年輕的歌手們當然不會歌唱80年代,他們更應該感謝眼下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時代。

讓老牌歌手閃開,讓年輕人主宰舞臺,這或許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綜藝那麼多,老牌歌手也忙,何況他們還愛惜自己的羽毛,也未必是那麼好請的。與其如此,倒不如索性讓年輕人主打。老牌藝人翻紅、老歌新唱的畫面固然溫馨,但年輕歌手開疆拓土、展現時代新聲,又何嘗不動人,或許也更契合這個時代的特質。

這是《歌手》在新的困境下,做出的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回應。說是倒逼也好,求生也罷,反正他們那麼做了,而且目前看來效果不錯。

收視率當然是一方面,連續四周位居同時段節目收視冠軍,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節目中感受到了歌手們與音樂肆意“玩耍”、認真交流的態度,也看到了音樂人對於時代應有的擔當——節目第三期,米希亞和華晨宇不約而同地以歌曲向武漢疫情表達關切與愛意,這份真摯和誠意令人淚目,從中也不難看出歌手對音樂的敬畏,以及節目組對觀眾的尊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節目採取了從未有過的“雲錄製”方式,損失的是精美的舞臺效果、動人的儀式感,卻收穫了自然、真摯的現場感和代入感。沒有華麗的舞臺、龐大的樂隊,但觀眾卻感到更貼近,更貼心,得到了另一種不可多得的音樂美感和心靈衝擊。比如周深在臥室對著白牆演唱,一人兼任燈光、舞美、演唱和主持,像極了網絡上那些辛苦並幸福著的主播們。他們或許能在周深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並堅定自己的夢想和信念。這樣的節目效果,多麼自然,又多麼美好!

不一樣的“當打之年”,不得已而為之的“雲錄製”,卻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歌手》。這是天上掉下的餡餅?還是節目組的苦心孤詣?答案或許沒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走出七年之癢,《歌手》終於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衝擊和感動。

少年壯志不言愁,8歲《歌手》又豈能言老。希望這個特殊的春天,當打之年的歌手們邊走邊唱,唱出年輕人的朝氣和銳氣,也唱出中國原創音樂的希望和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