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南襄兩地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爭議,使得大批學者、老師、民間歷史愛好者參與到研究歷史的學習中,一個不為人們所注意的“事情”,揭示出東晉民史家、博學家、文學家習鑿齒老先生所平白蒙受的“歷史奇冤”,而被後人們誤讀、誤解、扭曲、質疑,招致糾紛、爭議或鞭撻。

是什麼緣故造就了這一兩千年的“歷史冤案”呢?下面我們從《漢晉春秋》的記載論述中分析。

習鑿齒先生(328年~413年)完成民史《漢晉春秋》手稿大致在公元394年,作為民史僅存於手稿,而不是像國史一般成存於冊,為史官史管收藏。

作為一個博學家、史學家、雜學家、文學家,習鑿齒老先生博覽群書、史著、詩詞文賦不可為不多,不可為不精,這些從他留寸於世的著作裡都能看出端倪,功底深厚,神思飛揚。但出現了什麼問題呢?就是出現下面的幾句話裡。

習鑿齒先生《漢晉春秋》曰“襄陽有孔明故宅”,“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因之”;“此號曰隆中”,“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前兩句話非常清晰,是“襄陽故宅”,秦置南郡與南陽郡的歷史邊界是“漢水為界”,南郡在漢水以南,南陽郡在漢水以北。而後兩句就成了時南陽郡鄧縣跨過漢水以南去轄治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一個叫“號曰隆中”的地方 ,否定了前面的兩句話論述。

為什麼會發生這一種情況呢?一人之口怎麼會出現同時認定“同一個號曰隆中被兩個郡共同轄治”奇怪論述?而這點基本常識發生在一個博學家、史學家習鑿齒先生身上,不可想象!

而由此為習老先生帶來的史評家“鞭撻”“批評”“汙名”,在歷史記載中屢見不鮮。想解密這個“歷史冤案”?我們是否要在時漢水兩岸的鄧縣、襄陽縣、中廬縣的歷史邊界記載上去尋找呢?如果“歷史邊界清楚”,這個疑案就能破解。

如下圖《襄陽縣誌》所記載:鄧縣縣境邊界在漢水以北、轄漢水以北地區。這些記載與公元208年東漢丞相曹操立襄陽前所有史著記載的“歷史邊界”相同。也證實後來《晉書》及習鑿齒先生“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因之”這一個論述的正確性。證明了“襄陽有孔明故宅”是在襄陽,而不是在所謂的南陽“鄧縣隆中”,且魏晉時鄧縣已歸屬襄陽郡。

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那麼,是不是還存在其他“邊界糾紛”問題呢?我們來了解時中廬縣、襄陽縣的縣置情況。

秦置古廬國地區置中廬縣,自傳統古老的“歷史邊界”漢水以南置南郡,漢水以北的鄧縣劃治給南陽郡。西漢初公元201年襄陽縣,從中廬縣以東析出襄陽縣,居中廬縣以東,邛縣以北,漢水以南。中廬縣居襄陽縣以西,漢水以南。從《襄陽縣誌》記載來看,這些記載論證了習鑿齒先生前面兩個論述是符合歷史記載,是正確的!如下圖:

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是不是還有其他不同的“記載”呢?我們看看《襄陽府志》記載,如下圖:府志記載鄧縣縣境地理座標:萬山以西,漢水以北。萬山以西,漢水以南依然是中廬縣縣境邊界 ,沒有記載“變更”的論述。

襄陽立郡後跨過漢水轄治北岸,轄治南陽郡鄧縣南部及南陽山都縣地區,南陽之新野縣劃治給義陽郡,鄧縣北部及南陽武當、筑陽縣於晉初劃治給南鄉郡。

從上面歷史記載來看,鄧縣南部已不屬於南陽郡,歸屬襄陽郡。襄陽郡漢水北岸地區於晉初置鄧城縣。襄陽立郡20年後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奏章體現,諸葛亮本人知道古老的“歷史邊界”:“荊州北拒漢沔”,即襄陽北界漢水。劉備、諸葛亮軍事集團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也是確認襄陽於東漢末年立郡 ,並計劃爭奪襄陽郡郡境。

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所解密的“千古懸疑之冤”

從上面歷史記載分析,歷史邊界證據鏈條清楚,環環緊扣,歷史證據確鑿。“此號曰隆中”或“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自古以來就不是時南陽郡鄧縣所轄治,所謂的“鄧縣隆中”是一個偽命題地理座標;因為“此號曰隆中”,從來不屬於鄧縣。

那麼“此號曰隆中”“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與習鑿齒老先生“襄陽有孔明故宅”“……自漢以北為南陽郡……”的論條對立矛盾是怎麼產生的呢?只能有一種推理結果,就是襄陽後人在整理習老先生的“漢晉春秋”手稿時,有添加、杜撰、造作之嫌疑。由此而衍生的眾多歷史錄存或眾說紛紜,製造了對於習鑿齒老先生的歷史著述的千古懸疑之冤。而“襄陽說”的一些學者們、老師們及襄陽一些後人還樂此不疲地論證虛無縹緲的所謂“鄧縣隆中”,這不是在侮辱先人們的智商?是不是在侮辱習鑿齒老先生的品格和智慧呢?

為《襄陽府志》、《襄陽縣誌》所撰書的襄陽前人,傳承下來的這些歷史記載,何其不易!有必要曲解前人的誠實、理智、做人品德嗎?歷史著述對於智者是知識與反思,後人們做到了嗎?

寫這一篇文章,我要為習鑿齒老先生平息這個千古歷史“冤屈”,提供給有智慧的“襄陽說”後人們反思~關於“躬耕地”爭議的論述論證中,“襄陽說”一些後人已經制造了歷史著述中千年歷史冷笑話。

還原歷史真相,誠實、誠信教育後代子孫,而出於至誠,僅供智者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