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一位女士帶著兒子找心理醫生諮詢,說她兒子膽子太小,總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也從不主動結交新的朋友,更不用說參加幼兒園裡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賽了。她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將來會適應不了社會。

心理醫生認真地為孩子做了心理測查後,發現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害怕困難,害怕失敗,整個測試過程中都缺乏主動性,也沒有一般兒童的好奇心。同時醫生還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況,原來他們兩口子都是知識分子,從小就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兩歲多時,他們就開始教他識字算數,但孩子的腦袋不“開竅”,為此捱了不少的罵和打,慢慢地,就變得問他什麼都不肯開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什麼事都興致勃勃的。

綜合測驗時的表現、測驗結果及家庭教育情況,這個男孩患的是一種叫“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

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只要各位家長留心觀察,這種膽小的兒童並不少見。心理學研究表明,“膽小”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膽小”的背後實際上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無助行為”。

這樣的孩子會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咎於自己“笨”,這對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一大打擊,因而這種兒童,往往表現為迴避挑戰。碰到障礙、失敗時,孩子會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低能力,產生負面的自我認知和不良情緒,形成一種“無助”的反應模式,並用這種“無助行為”來保護自己。

因此對於孩子的膽小,家長有著很大的責任。

家長朋友們,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是否有過以下一些行為?

1. 你有在向孩子傳遞恐懼信息嗎?

向孩子傳遞恐懼信息,是很多家長不自覺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出現稍微危險一點的行為,家長就大呼小叫,表現得十分惶恐,那麼孩子透過家長的言語、眼神與動作,看到的便滿是恐懼,他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相反,如果家長看到孩子有危險行為,或者暗中保護他,或者正面引導他採取更為安全的方式,這種恐慌心理自然就不會產生了。

2.你在變相地暗示孩子膽小嗎?

孩子在某個階段出現害怕陌生環境,恐懼與陌生人交往,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但是,很多家長年到孩子這樣就會變得十分焦慮。於是,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下面的情景:

媽媽帶著“膽小”的孩子外出,見到熟悉的鄰居,立刻鼓勵孩子叫“阿姨”。但是,小傢伙一點都不配合,不僅不打招呼,反而將小臉埋在媽媽懷裡,或躲到媽媽背後,一副膽怯的模樣。

在鼓勵孩子打招呼不成的情況下,媽媽尷尬地來上一句:“我們家孩子現在越來越膽小了,真拿他沒辦法。”於是,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認可了家長貼的標籤,真的變得越來越膽小了。而家長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給孩子的評價十分貼切,變得更焦慮了。於是,一個惡性循環形成了。

假定換一種方式來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如家長說:“哦,你想把臉藏在媽媽懷裡跟阿姨打招呼嗎?那好吧,我們就這樣問阿姨好吧!阿姨好!”或許過不了多久,他的膽小就消除了。

孩子實在不肯面對,那就退而求其次,至少給他一些積極的暗示,也比給他貼負面的標籤要好多了。

當然,多帶他外出,多接觸一些人,慢慢地,他就會意識到,這些人實際上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他自然也就能夠接受他們,並且變得大膽起來了。

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3.你在強化孩子的恐懼心理嗎?

孩子一膽小,家長便焦慮。家長一焦慮就會持續給孩子施壓,比如非要拉著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斷地給他講道理,甚至恐嚇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

這種處理問題的模式反而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啊哈,只要我堅持不叫人,爸爸媽媽就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我。或者孩子會覺得:啊,我本來就怕!結果爸爸媽媽還這樣逼我,乾脆以後不要出門了吧!於是,這種持續施壓的方式反而成了強化孩子膽小的催化劑,帶來的是南轅北轍的結果。

研究表明,兒童對於失敗的認知,與其智力並無關係,卻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及失敗後的評價有關。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一方面,孩子由於經常失敗使家長由期望變失望,從而招致家長更多的批評、抱怨和貶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喪,並嚴重損害個人的自尊與自信。

為維護自尊,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逃避困難;另一方面,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被貶低,勢必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確立,產生“我確實不行”的自我認同。

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因此,想要孩子擺脫膽小的問題,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完成自我成長,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發展得更好。

家長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改變:

1、要改變過於挑剔孩子短處的做法。要去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使他們重新體驗成功的樂趣,建立自信。

2、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實際生活中,父母和老師很可能曾在不經意間對孩子說過類似“這麼簡單都不會,你真笨!”的話語,在無意間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於是,為了保護自尊,他們學會了沉默:他不說,你就不知道他會不會,就不會說他笨了。

3、要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確認識。在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動不動就責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發現他們是屬於不夠努力或是學習方法不對,這才是家長的任務。家長還可以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利用各種實例,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標誌,失敗只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夠,只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4、要加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爸媽們可以與孩子共同體驗失敗,如與孩子真切地談談過去的失敗經歷與體會,或與他一起參加角逐活動,共享成功與失敗。同時可以訓練孩子“負重”,讓孩子承擔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與讚揚;不努力就會失敗,就會受到批評和責罰。

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