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多一点理性选择,少一点盲目崇拜,才能生活得更健康。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这些年,食品江湖兴起了一股新风潮。

无论是红糖、巧克力,还是吐司、面条,我们常吃的食物,有不少都加上了“手工制作”的标签。

仿佛只要远离了食品添加剂和工业加工,就能在品质和逼格上更胜一筹。

连最具烟火气的食用油,也出现了一批带手工气质,看似清新脱俗的明星产品——“土榨花生油”。

街头巷尾的炒货店和短视频平台里,这些土榨花生油存在感一点都不低;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某地使用“土法”,正在街边现榨10元1斤的花生油

逢年过节回家,体贴的父母也会在孩子返程的背包里装上这些“香扑鼻土榨油。无添加,不掺假,是土法压榨花生油的金招牌。但这些“三无产品”,潜藏着众多你想不到的风险。1你和癌症最近的距离可能就是这瓶土榨油今年6月,一对做土榨油生意的夫妇在佛山市顺德区落网。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简陋的作坊、安全存疑的土榨花生油制作现场 / 《广州日报》

和大多数街边作坊一样,他们出售的土榨油从未经过安全检测。这些油有多少安全隐患,制作者可能也没搞明白;但对迷信“土法”的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却难以估量。土榨花生油含有的游离脂肪酸、色素及其他挥发性成分,虽然能让油呈现独特风味,同时也会使油在温度较低时就产生油烟。所产生的苯并芘、丁二烯等都已被证实为致突变物和致癌物,有招致肺癌的风险。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长期暴露在高油烟环境中,宛如吸毒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黄曲霉严重超标跟“致癌”二字的密切关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每千克不超过20微克(20μg/kg)。而在落网夫妇所销售的土榨油中,黄曲霉素B1含量为160μg/kg,是标准的8倍之多。黄曲霉毒素,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Ⅰ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有20多种衍生物,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等等。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黄曲霉菌高清照 / 纪录片《奇异的腐烂科学》

在土榨花生油中检测超标的黄曲霉毒素B1,属于比“剧毒”还猛的“特剧毒”,致癌性也最强。它的毒性主要作用于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脏,一旦中毒,轻者发烧、呕吐,重者肝功能衰竭,或肝癌致死。从上世纪60年代,引爆英国伦敦的“火鸡X病”,到2004年,因霉玉米导致肯尼亚1000多人中毒,125人死亡,罪魁祸首都是黄曲霉素。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Turkey “X” disease

人们直接吃花生时,遇到坏的,即使不知道那股怪味来自黄曲霉,也明白它们不能入腹的道理;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霉变的花生不要吃 / 深圳卫视《正午三十分》

把霉变的花生榨成油,炒成菜,浓郁的油香往往会把最危险的隐患遮盖起来。甚至还让土榨花生油堂而皇之地被包装成“养生产品”,走进寻常百姓的餐桌。目前,市场上的制油方法主要有2种:浸提法和压榨法。在商家的宣传里,土榨油的制作方式为“慢火炒、再小榨”。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炒制→压榨→过滤,土榨油就算制作完成了,很多街边作坊连过滤这道工序都省了

从原理上说,它和压榨法更接近。事实上,却和现代油脂工业所指向的压榨法差得远了。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花生油正规制作流程

真正符合安全生产规范的压榨工艺,从原料开始,就进入状态了。按标准验收、用合适的条件储存自不必说,去除杂质、分级拣选,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榨油之前,得先碎成小块,轧成薄片,蒸炒成熟;榨油之后,还得再经过一系列的精炼工序,把颜色不符合标准、味道和有害成分去掉才能保证食用油的健康安全。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小作坊,关键步骤基本都省略了 / 广东卫视《生活大数据》少了哪一步,都可能让黄曲霉死里逃生,钻进你的餐桌。食品安全无小事,迷信土法,受害的只会是自己。2食用油的那些误区你真的误不起多少消费者,躲得过地沟油,却算不过商家的小九九。同样的油,商家为了把高价合理化,费心创造了不少新名词:“鲜榨”、“古法”……不仅土榨花生油是重灾区,其他品类的食用油中也常有捏造概念炒作的情况。以橄榄油为例,国际橄榄油协会对橄榄油的基本分类是“初榨”和“精炼”两大类,一些厂商却打着“鲜榨”的招牌吸引消费者眼球,或者用“橄榄调和油”的字眼,降低产品中橄榄油的比例。因为根本没有相关的概念和标准,也就很难界定产品的真实品质。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含量1%也敢叫橄榄油?/ 第一时间

食用油到底应该怎么选?首先,无论什么品种、品牌,一定要从合法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用油。小作坊古法出品的“三无产品”就别买了。假冒大品牌的山寨货也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包装上印有“QS”标志的。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018年10月1日及以后生产的食品,一律不得继续使用原包装和标签以及“QS”标志,新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其次,还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戒掉重油重盐、无辣不欢的肥宅爱好。在苍蝇馆子吃盘炒菜,不少人还要倒碗清水涮一涮;当作健康食品买回家的“好油”,就马上放松警惕,认为可以大胆用,放心吃了:沙拉,油拌的——没事,助消化;炒菜,重油重盐——没关系,香;水煮鱼,做成油煮鱼——又不是天天吃……在吃油这件事上,离健康养生越来越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g或30g,摄入过量,不仅会让你长胖,还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酸超标,增加罹患“三高”和心脏病、脑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在土榨花生油爱好者们看来,最“上头”的就是其“浓香”;但新鲜的食材,清淡的烹饪,才是更朴实的养生法则。否则,再靠谱的油,也不能给你一个好身体。

3过分迷恋“纯天然”是对食品科学的嘲弄这款酸奶有增稠剂,放下;那瓶饮料太多色素,不喝;这包豆干有防腐剂,不安全;那个薯片含甜味剂,不健康……在许多消费者看来,看得见的“土法”,远比看不见的食品添加剂更安全。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对他们来来说,工厂流水线产出的食品为了保证保质期较长,一定会加入食品添加剂,而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看到“手工食品”,才会有安全感。实际上,在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下,多数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剂量,其实是无害于人体健康的;自制、手工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从土榨花生油,到古法熬制的红糖,再到各种“无添加”、“原产地”的农副产品,难说为产品本身下的功夫会比人设和故事更多。今年10月,海南省保亭市某景区超市因市民举报,所售大米、手工红糖、破壁灵芝孢子粉等多款“三无”商品被下架。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手工食品,标签都手写了 / 《南国都市报》近年来,许多景点、体验馆乃至书店,都喜欢“跨界”农副产品。其中许多自制食品,包装上除了一个巨大的Logo一无所有,宣传单上也只有“品牌故事”,没有生产厂家的任何信息。《食品安全法》第67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注明生产日期、成分或配料表、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没有这些,即使包装再精致,故事再感人,也难有安全保障。去年夏天,齐齐哈尔市一位林姓网友购买了风靡朋友圈的一款手工水果茶。接到快递后,却发现水果片已经发霉变质。

你妈迷恋的土榨花生油,谋财又害命!


手工制品,未必安全

向商家咨询,得到的解释却是“纯天然就这样”。正规厂家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且在食品包装上详细标注,并没有那么多食品安全风险;打着“无添加”旗号的黑心商家,才是消费者生命健康的真正威胁。无论是主打“土”的土榨花生油,还是开起来更时尚、高级的手工网红美食,令消费者动心的,还有情怀因素。长辈们童年的乡村图景,年轻人向往的诗意田园,好像繁忙生活里没有时间慢下来钻研的,有人替我们钻研了。为“手工食品”买单,就是致敬那些“用心生活”的勇士。有情怀没有错,但因为情怀,对“手工自制”无条件信任,对现代食品工业全盘否定,就掉进了商家编造的圈套了。冰冷的机器自动化作业,没有情怀;每一道工序按部就班,没有故事;每一个工种辛勤工作,没有成为网红……这些平凡的努力,都是为了每一口送进口中的食物是安全的、有保障的。

多一点理性选择,少一点盲目崇拜,才能生活得更健康。

[1]假期带桶土榨花生油回来?小心“养生”不成反致癌![N].新京报.2019.10.7

[2]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普遍超标,专家呼吁改变消费观念[N]南方日报2015.2.4

[3]这种油常吃极易致癌!夫妇售卖被判刑!快看看你家有没有?[N]广州日报2019.6.23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苯甲酸甲酯:GB 28352-2012[S].2012.

[5]杨铭铎, 曲敏. 传统食品及工业化的涵义与意义[J]. 食品科学, 2002, 23(2):145-1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