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黃茶是中國六大茶類的一種,屬於輕微發酵茶,製作工藝類似綠茶,但又不同於綠茶的完全不發酵,在其乾燥過程的前或後,增加了一道“悶黃”的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分氧化,呈現出典型的“黃湯黃葉”的特徵。黃茶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的四川蒙頂黃芽和安徽壽州黃茶。而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霍山黃芽,其前身就是壽州黃茶。

今天,予言茶事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霍山黃芽的世界,看看這款自唐朝就負有盛名的黃茶,如何在紛繁複雜的歷史長河中一路前行,成為當今黃茶代表作之一的。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一、霍山黃芽的優越種植環境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這是明代著名茶學家許次紓在其茶學專著《茶疏》開篇中的敘述,足以表明在古代霍山就是著名的茶葉種植生產區域。

通過查看地形和天氣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霍山縣屬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366毫米。境內多山地丘陵,海拔大多在500-800米,山體破碎,坡度較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尤其是在金雞山、金竹坪、烏米尖一帶,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出產黃芽茶品質突出,口感絕佳,再加上金家灣地區,構成了現在“三金一烏"著名的霍山黃芽核心產地。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二、霍山地區茶樹種植歷史悠久

根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縣誌》記載,霍山地區茶樹種植起源於西漢時期(霍山黃芽之名,已肇於西漢)。據《史記》記載:“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這裡的壽春,指的就是現在的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唐朝時期,霍山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茶葉產區。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中,將全國十幾個產茶省劃分成八大茶區,其中淮南道的舒州和壽州,就是其中重要的產區。對於霍山茶葉,《茶經》更有專門記載“盛唐生霍山者”。

唐朝散茶不興,主要是以蒸青團茶為主。因此,霍山茶葉多以團茶的形態出現。根據唐代楊華《膳夫經手錄》記載:“壽州霍山小團,其絕好者,上於漢美,所闕者,馨花穎脫。”另外,在唐末毛文錫的《茶譜》中,同樣也有壽州霍山黃芽的記載。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唐憲宗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

這說明霍山茶,在當時就十分出名,否則官方也不會派3000兵馬守護。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宋朝確立榷茶制度,設立的六榷貨務十三山場,而六安佔據13山場中的5個,其中霍山茶場產量最大。根據《夢溪筆談》記載,當時六安5個山場共產茶114萬斤,而獨霍山一地就產茶53萬斤。兩宋時期,霍山茶運銷蘇州、揚州、山東、河南等地,甚至邊疆地區也有流通。

到了明清時期,霍山黃芽的名氣再次提升,成為皇家貢茶。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在《六安州志》中,同樣有關於霍山黃芽進貢的記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一百七十五袋”。到了清朝時期,霍山茶每年進貢數額增加到400袋。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縣誌》卷之三《貢賦志》雲:“貢茶霍邑貢茶,民貢也……貢額: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子重一斤十二兩,明制也。至康熙二十年,奉部文增辦一百袋。康熙五十九年奉部文,添辦芽茶一百袋,州辦十二袋,縣辦八十八袋,共四百袋”。光緒三十一年《霍山縣誌.賦役志》雲:“定額歲貢茶三百六十封……又代辦六安貢額四十封,由州官給銀髮價,合縣額共四百封。”這只是官方的數據,但實際數量要遠遠多於官方數據。根據歷史記載,公元1515年,也就是明朝正德十年,六安當地上貢茶葉就有“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

”。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因為霍山茶品質突出,特點鮮明,因此廣受皇家和愛茶人的讚譽。明代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就明確表示,霍山之黃芽為昔日之佳品。嘉慶九年《六安州志》雲:“天下產茶縣數十,惟六安茶為宮廷常進之品。”清光緒三十一年《霍山縣誌》雲:“茶為第一,茶山環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霧,所產必佳。”《兩山墨談》也記載:“六安茶為天下第一……頭芽一斤賣至白金一兩”

。這說明,當時霍山黃芽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名茶,真正的“貴如金”。

但是,到了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民不聊生,霍山黃芽幾近絕跡,再也不復往日榮光。不得不說,這是近現代歷史上,霍山黃芽遭遇的最大危機。在1949年以前,霍山茶葉生產幾近凋零,商業貿易萎縮,只有少許民間製茶自用。當時,典型的一旗一槍的霍山黃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米茶、毛尖、瓜片、蘭花、大茶等組合的系列產品。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三、建國後霍山黃芽發展歷程

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霍山黃芽基本消失。因為建國後百業待興,急需打破國際壟斷,出口創匯。在沒有重工業、輕工業也沒恢復的情況下,曾經為中國國際貿易做出巨大貢獻的茶葉就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物資,尤其是紅茶。所以,國家採取了紅茶出口統購統銷政策,全力發展紅茶生產,全國大部分茶區的其他茶類生產活動都受到了影響。霍山黃芽也不例外,六安地區基本停止了米茶、毛尖、蘭花等綠茶的生產,霍山黃大茶也因為“黃茶改紅茶”而逐漸減少。

從建國開始一直到70年代初,霍山茶葉基本以生產工夫紅茶為主,被稱為“霍紅”,主要出口國外。另外,還有少量黃大茶存在,銷路也是以邊銷茶為主。典型的霍山黃芽,在這個時期是基本不存在的。根據國家需要和市場變化,在1971年前後,霍山又開始從紅茶生產中脫離出來,改制炒青綠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霍山茶葉種植規模得到恢復,茶葉產量不斷增加,知名度也不斷提升。在這時,不少專業人士開始呼籲恢復傳統霍山黃芽的加工生產,希望歷史名茶重放異彩。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1972年4月底,霍山縣組織茶葉技術人員和當地製茶老師傅在烏米尖附近試製霍山黃芽14斤,並將其中的6斤上報國家相關部門審核。後來經過商業部專家評審,確定將霍山黃芽列為名茶。聽聞這個消息,極大的鼓舞了霍山當地的茶葉技術人員和茶農種植戶。第2年,他們就開始在霍山大化坪鎮的金雞山和太陽鄉的金竹坪以及舞旗河鄉的烏米尖組織生產霍山黃芽。

當年一共生產了178公斤投向市場。進入到80年代後,全國各地都在紛紛恢復名茶的生產活動,而霍山黃芽也從一開始的100多公斤迅速的增加到1985年的3700公斤。

霍山黃芽起源於何時?為何上世紀70年代前幾乎消失?看完你就懂了


至此以後,霍山黃芽正式恢復大規模的生產。2006年12月霍山黃芽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2019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正式授予霍山縣“中國黃茶之鄉”榮譽稱號

。目前,霍山黃芽常年產量1000餘噸,產品主要銷往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及本省合肥、淮南等地,近年還出口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成為真正的中國歷史名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