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於輸入性病例的原因,國人的神經還要繼續繃緊一段時間,很多人還要蟄伏一段時間。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個人都是戰士,區別僅僅在於前線和後方而已。


在剛剛過去的三八節,受疫情影響,很多人都沒有去上街買買買。或者上街逛吃逛吃,一個個都選擇宅家裡,秀自己的廚藝,達到虐狗的目的。一場戰疫,讓無數原本就不咋碰廚具的國人的廚藝,一下子有了質的飛躍。都說時勢造英雄,我覺得時勢也造廚子。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確實,這段漫長的(不能去外面吃飯,點外賣怕不安全)宅家日子,為了“活命”,國人紛紛創造出一道道“革命料理”,可以說創意無限,屢試屢敗,屢敗屢試……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其實,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在不同時期的歷史長河中,總是會有各種飲食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各種“料理”層出不窮。

鑽木取火,人類體會到了燒烤帶來的味覺變革;春秋戰國,孔老夫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盛世唐朝,國都長安滿街飄香的胡麻餅,成為那時候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金黃色的符號,唐人吃的魚膾被日本人學走,造就瞭如今享譽世界的生魚片,刺身;自打宋代的炒鍋的發明,人們開始享受到爆炒帶來的味覺盛宴;一代文豪蘇東坡,成功地讓低賤如土的豬肉,生蠔,羊脊骨成為了人們吃得樂此不疲的東坡肉,烤生蠔還有羊蠍子;明朝之後辣椒的傳入,讓湖南,四川,江西及西南地區的人們相見恨晚,成就了川菜,湘菜。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味覺,民以食為天,食不厭精。所以造就了我們豐富的餐桌菜品。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口腹之慾自古以來,都是我們躲不開的話題,哪怕是在國家面臨危情,挑戰的時刻,我們也會留下一些帶有時代印記的味道。

井岡山根據地上紅旗,就是那些吃著“紅米飯,南瓜湯,野菜充飢一日糧”的肩膀扛起;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水煮野菜,皮鞋皮帶皮槍套;敵後抗日武裝吃小米,就鹹菜與日軍周旋;解放戰場上,解放區老百姓支援的大批物資讓解放軍士兵能夠在被白雪覆蓋的戰壕中,也能夠吃上豬肉粉條和大餡包子;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一把炒麵一把雪,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英勇搏鬥;兩山輪戰時期,堆滿整個貓耳洞的鐵皮裝的壓縮餅乾和鐵皮罐頭。這些革命料理往往幫助國人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話說,在我們建國以來,面對的所有的挑戰中,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回,就是我們的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是中國進入20世紀,除了抗戰中滇西緬北戰役之外,第二次出國作戰。而對手則是自建國以來,除了獨立戰爭之外,其他的戰爭均在國外作戰的美國軍隊。擁有者豐富的海外遠洋作戰。

對此強敵,在事前的志願軍後勤部是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的,於是,當數十萬戰士一出國門,就遇到吃飯的問題。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當時,我軍隨身攜帶的口糧主要是土豆、玉米、大米等,很多時候戰士不是處於斷糧狀態就是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無法煮熟,又或者凍壞,熟土豆凍得像石頭一樣。

在1950年11月底,17天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因為後勤原因,因病餓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遠遠超過戰鬥傷亡。這也是為何當時志願軍為何能夠對美軍精銳之師陸戰一師形成合圍之勢,但是卻不能將其全殲的原因。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長津湖戰役,給了美軍陸戰一師極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在後來的戰爭中一直不能當做主力來使用


而美軍的陸戰一師,曾經在太平洋橫掃日軍的精銳之師,在狼狽不堪地擺脫追擊,登上救命的軍艦後。對此戰則除了鬆了一口氣之後,更多的是心有餘悸。連指揮官都認為:如果中國軍隊的補給水平只要達到美軍的一半,他們這個師將一個人也跑不掉。

但是問題出就出在當時朝鮮已經滿目瘡痍,普通朝鮮人民連自己都吃不飽,作為客場的我國戰士更不會有機會接收到當地群眾增援的糧食,不會出現像當年在解放戰場上,老百姓踴躍支援前線場景。

此外,美軍完全佔據了朝鮮的天空,敵機瘋狂轟炸,晝夜不停的封鎖破壞我國戰士的後方供應線,試圖在空中對我軍實行絞殺戰。公路、鐵路、橋樑等交通設施和樞紐遭到極大地破壞,存在極大的運輸缺口,即使工兵飛速搶修,但是運輸大宗的日常食品仍然跟不上前線幾十萬大軍的消耗。


更慘的是我軍白天和黑夜還不能生火做飯,因為當裊裊炊煙升起,沒多久就會引來敵機轟炸。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在如此惡劣的戰役中,國人當時是如何解決難題的呢?

在關鍵時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就想到了自己曾經吃過的一種食用方便,易於攜帶,保存期長,不易變質,且不用煮食的糧食,那就是炒麵。


其實炒麵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傳統食品,因地域的不同,原料有些區別。比如山西地區,以為黃米、芸豆、玉米為主,東北地區以小麥、大豆、高粱米為主。


雖然原料不同,但是製作工藝大同小異,都是講原料炒熟後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磨製成粉,即可隨時食用。當時的紅軍,敵後抗日武裝都曾經食用過。此炒麵非現代人印象中的炒麵條,而是下圖的這樣。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革命料理選定了,總得要有人來製作才行,於是志願軍後勤部就發動東北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勞動群眾分散炒制的。由於需求量非常大,開始時,是按照志願軍每月定量的三分之一供應,就需要近1500萬斤。東北人民簡直是拼了命才完成每月一千萬斤的炒麵。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後來發現單憑一個省份的力量是不足以支撐前線的需求,於是整個全國北部地區都逐漸動員起來,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齊上陣炒麵。也許現在問問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可能會有很深的印象。反正我問過我今年已經88歲的老爺,他曾經就是當年的炒麵製作大軍中的一員,當時就用工兵鍬,攪著一大鍋摻著白糖食鹽的粗製麵粉。他也說他天天看著那些白糖,饞的要命,因為那個年代,能吃上一頓糖,地位直接相當於吃了一頓滿漢全席。


不要小看這道革命料理,在關鍵時刻,卻勝過美軍的午餐肉,可樂,啤酒和感恩節的火雞肉。


話說,當時美軍由於遠離本土作戰,陸軍軍需部給MCS(Market Center Sysetem,軍需部下轄的一個名為“市場中心繫統”的口糧綜合管理機構)下達了硬性指標:必須保證每名士兵,就算是在一線戰壕中,每天都可以吃上肉,補充各種維生素,野戰口糧裡有糖塊,有咖啡粉或者可可粉。除了配套的野戰口糧之外。必要時,可以提供可口可樂和各種酒水,飲料,冰激凌。

所以,美軍成套的野戰口糧成為除了美軍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之外,當時每一個志願軍士兵最想得到的戰利品。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可即便其強大的後勤能力,擁有奢侈的軍糧,但並沒有使美國取得戰爭的勝利,結果是和我軍打成平手。我們的戰略目標完全實現。

現在回想起這段革命料理史,再對比如今的非常時期,是不是有點異工同曲之妙?請細品!


無論是當年的“一口炒麵一口雪”,還是近期模仿率極高的“地獄電飯煲蛋糕”,面對逆境,國人表現出來都是一份韌性。


不是人人都能在前線出一份力,但人人都可以成為支援前線,間接為國家作貢獻的後勤。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仍需堅持。


待疫情過去,讓奮戰在前線的戰士們能早點回家,畢竟革命料理再深刻都不及一頓溫暖的家常便飯。


除了電飯鍋蛋糕,我們曾經還有過哪些非常時期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