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選:士志於道

《論語》精選:士志於道

【原文】

子曰:“士志(1)於道,而恥惡衣惡食(2)者,未足與議(3)也。” (《論語·里仁第四》)

【註釋】

(1)士志:士是讀書人。志是心有所專。

(2)恥惡衣惡食:恥是羞恥,難為情。惡衣惡食是泛稱生活極清苦,穿破衣,吃粗茶淡飯。

(3)未足與議:不必跟他談。

【語譯】

孔子說:“有志之士,既然存心在道,就不應該貪求享受,如果還以粗糙的衣服和簡陋的飲食為恥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談論了。”

【研析】

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是道的問題。由此可知古人是能安貧樂道的。文章也告訴我們,應本著樂道固窮的精神進德修業。

【延伸思考】

1、同學之間互相比較穿著名牌時,你會動心嗎?你自己如何看待此事?

2、對於吃,你會執著一定要吃什麼嗎?你如何放棄不好的心態?

3、西諺“吾愛真理”、東方“求道”均說出了人類之嚮往,你如何獲得真理呢?

【說故事時間】

君子固窮

《論語》中記載:孔子與弟子們在陳國某地斷絕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滿臉惱怒去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固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能安守節操。不過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原憲居住在魯國時生活貧窮,房屋簡陋、門窗不全,遇雨漏水,他卻端坐在裡面彈琴。接待子貢時,他頭戴破帽,腳穿破鞋,拄著木杖倚在門邊。子貢問:“先生生病了嗎?”原憲答道:“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去實踐者才稱病。我現在是貧,不是病。”

南宋的劉少伯,小時候很貧窮。後來擔任武陵太守,卻更加貧窮。有一次,他在家中盤算著錢財問題的時候,突然看見旁邊有一個鬼在拍掌大笑。劉少伯嘆道:“貧窮本來就是命定的,我卻不懂,現在被鬼恥笑了。”於是不再盤算,仍然守窮。

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說:“貧賤不能使他改變志向,這才叫大丈夫。”面對貧窮時,能做到像孔子的弟子顏淵那樣簞食瓢飲仍能安貧樂道的,才是真正的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