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何成了疫情“震中”?

歐洲為何成了疫情“震中”?

“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

歐洲為何成了疫情“震中”?

歐洲為何成了疫情“震中”?

3月11日拍攝的德國國會大廈,其著名的玻璃穹頂已於一天前停止向遊客開放。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全球疫情形勢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


世衛組織(WHO)當地時間13日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3日10時,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51767例,歐洲已成疫情“震中”。按WHO的說法,

現在歐洲每天的新增病例,比中國疫情最高峰時還要多得多


另據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統計,截至13日,歐洲累計確診病例已達28297例,共有1191人死亡。


不少國家病例都以驚人的速度躥升。


據最新數據,意大利一天之內就新增了2547個確診病例,新增死亡病例250例;


西班牙確診病例已突破4000,死亡人數上升至120人;


法國新增病例達785例,累計達3661例;


德國確診病例已達3353例,從破千到突破3000只用了不到一週;


就連總人口只有800多萬人的瑞士,也有1000多人被感染……


歐洲,正面臨多年來少有的嚴峻考驗。


堵,還是疏?


歐洲疫情之所以亮起紅燈,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輕敵”。


網上有一句話,挺形象: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


疫情“埋伏”期間,意大利伊夫雷亞一年一度的“橘子大戰”依舊照常舉行,約15000人參加了狂歡,當然是不戴口罩的;


法國不少大型活動還在按計劃舉行,包括2020年法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法國國民議會(議會下院)會議活動、全法大規模抗議遊行等,大多數參與者不戴口罩。雖然政府已呼籲民眾儘量避免握手,部分地區也對貼面禮提出警告,但調查顯示大部分法國民眾還是該握手握手,該貼面貼面……


歐洲為何成了疫情“震中”?

圖為3月3日巴黎的抗議遊行活動現場,人群密集,幾乎無人採取防護措施。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WHO總幹事譚德塞之前就說過一番痛心疾首的話:“我們為它(病毒)令人震驚的傳播速度和嚴重性,以及各國令人震驚的不作為深感擔憂。”


歐洲國家自己也承認這一點。歐盟成員國國家元首前幾天專門開了一個視頻會議,對應對疫情的不力現狀進行了反思。距離歐洲首例確診病例出現已經過去40多天了,但區域內各成員國連對防護物資庫存、需求與生產能力進行評估這個最基本的事情都沒做完。


不過隨著疫情形勢越發嚴峻,歐洲終於開始嚴陣以待。目前看來,其應對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核心是“堵”,以意大利、西班牙為代表。


意大利已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封城”,並關閉了除食品店和藥店以外的所有店鋪,這是二戰以來,意大利第一次動用這麼強硬的手段限制民眾自由活動。此外,意大利還在幾天時間裡搭建了近300個醫療帳篷,供患者進入醫院前先進行初步檢查,避免疑似患者與普通患者和醫護人員產生交叉感染。


西班牙也行動起來。首相桑切斯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後,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已於13日零點開始封鎖巴塞羅那省疫情暴發的4個市鎮。這是西班牙行政機構首次做出地區性封鎖的決定。


今後,封城可能會在更大範圍內實施。馬德里自治區主席Isabel Díaz Ayuso透露,為遏制疫情傳播,西班牙中央政府正考慮對馬德里實施“封城”的可能性。瓦倫西亞自治區副主席也已向中央政府申請停運馬德里和瓦倫西亞之間的AVE高鐵列車,以避免病毒傳播。


另一種重點在“疏”,以德國為代表。


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由於當前既無疫苗、亦無特效藥,假如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下去,根據此前的大傳染病暴發的經驗,專家估計德國最高可能達到60%-70%的人口被感染。現在的重點是要爭取時間,讓德國醫療體系不至於超負荷而崩潰。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番話透露了德國面對新冠病毒的態度:不絕對撲殺、也不完全放任,先將“大流行不可阻擋”作為前提,再考慮如何延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給衛生部門和醫療機構爭取時間。


用德國“鍾南山”的話說,就是要嘗試通過“有針對性的、在我們的社會中可實施和可承受、經濟上也可行的措施”進行控制,以便在成本效益比較合適的情況下進行干預,來嘗試延遲病毒的大面積傳播發生,“即使僅延遲幾周也是非常好的”。


這兩種做法哪個更好?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哪種做法,都要適合各自的政治體制、社會習慣和國情,都要和疫情形勢相稱。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分,還是合?


根據不同國情各自“配方抓藥”無可厚非,但是,這客觀上給歐洲團結合作應對疫情加大了難度。


比如,在邊界管控、區域隔離等問題上,歐洲國家的態度就存在明顯差異。


部分國家主張”嚴防死守“,如與意大利接壤的奧地利已宣佈管控來自意大利的旅客進入其國土,斯洛文尼亞也決定關閉意大利的邊界,西班牙暫時切斷與意大利的交通聯繫……但也有國家比較“佛系”,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認為這類做法是“不適當的決定”,並表示不會關閉法意邊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表示,歐洲近年來經濟本來就比較疲軟,因此不少歐洲國家“現在還是想給經濟留一個‘出口’”,希望能在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之間找到平衡點,不願意在行政層面大幅升級管控措施。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對國是直通車稱,與其他地區相比,歐洲疫情防控一個明顯不利因素就在於人員流動非常便利。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各國不能協同一致,防疫效果或將大打折扣。


針對國內會導致人員大規模聚集的活動,各國做法也不一致。法國禁止百人以上集會,但還要堅持舉行市政選舉;意大利、奧地利、捷克、丹麥、愛爾蘭和挪威等國都已宣佈學校全面停課,但德國只有個別幾個州計劃暫時關閉幼兒園及中小學。


此外,在如何對沖疫情給經濟造成的影響上,各國也有分歧。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之前表示,將“動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工具”確保歐洲經濟平安度過疫情風暴”,並承諾將在宏觀經濟層面採取行動,部署行業援助計劃,提前規避疫情可能造成的經濟混亂局面。


但在怎麼援助這個問題上,成員國又各有各的算盤。法國希望採取統一協調的財政刺激措施,給企業更大支持;德國則對加大公共支出等刺激措施表現出一貫的謹慎態度。


歐洲國家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各有各的理、各幹各的事”一直是歐洲推動重大議題時躲不開的攔路虎。疫情之下,這個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被進一步放大了。


接下來的幾周,歐盟面臨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做好現有病例的診斷救治,更重要的是高效動員、配置人力物力資源,團結一致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這是塊很難啃,但必須啃的“硬骨頭”。畢竟,團結就是力量。


畢竟,“震中”不盡快穩定下來,這場全球性的“巨震”就很難平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