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下週一


等待下週一


週日基本上是在辦公室渡過的。看微信群裡的消息,一個交易員今天吃了雙倍快樂的玉子漢堡,另一個在擼鐵。幹交易員這個行當得有點兒愛好,特別是體育愛好。倒不是為了什麼培養意志,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是得適應高強度長時間折磨細胞。沒個好身體想拼交易和投行,不太容易。精力跟不上,大腦容易當機。我聽說和見識過的不少這行當裡的人物,都頗拼命,早上5點起床跑個10公里或是遊個2000米再去上班的主兒不是一兩個。上次臺灣的一個首席在研討會上很正經地講,大陸的基金公司活兒太輕鬆了。他在臺灣從來都是早七晚八的節奏,從沒想到八點半才上班,況且大陸的假日還經常調整,一年裡與國際上重疊的交易日又少了好多。這個倒是事實。我認識的那些有些聲名的交易員分析師,無一不是人後受罪辛苦得來。


已經好久沒看過如當下1年期Libor這樣的曲線了,好像是誰人走路時背的米袋子破了小洞,小黃米星星點點地隨風落在地上。先是1周掉了34bps,接著一週又掉了53bps,你讓我們這些買浮息債的情何以堪。詭異的是流動性並沒因危機而枯竭,各個期限的資金居然仍有源源不斷的供應。是出資方在賭一個更不好的未來麼?週五時債券交易員說今天的馬屁沒拍好,原想讚揚一下同業的dealer如何敬業的,結果發現一手也沒成交。這個行當裡從來都是憑業績說話,沒單子沒量沒回報,一天工作24小時也要屏氣吞聲。美資的投行文化和個人英雄主義是有共同點的,所以中資機構規則中交易收益與獎金脫鉤也自有緣由。美劇億萬裡合規官所掌管的事,絕非中資銀行和基金公司裡合規官的角色。瞭解這種文化差異帶來對職業安排的不同,很有助於我們和老外解釋為什麼中資企業全盤照抄美式管理鐵定的水土不服。


08年時很多中資銀行主管去彼岸學習先進經營,聽大佬講一行人西裝筆挺地前去拜會,發現對方穿著圓領衫。好在這種尷尬持續不太久,沒等寫報告的把其歸結為投行以人為本的先進文化,月曆牌就進入了9字頭。前些年聽人講,李開復的正裝與便裝的區別在於一條領帶。平安銀行的兩位天價外援,似也是極正統的三件套隨身。我到現在還沒搞清楚,為什麼Suits裡哈維會一眼瞧出羅斯的西服少了件馬夾。


習慣性地看了交易和投資的臺賬,數看得多了,會比較容易在腦子裡做勾連。電子化到了現在這地步,還是沒離開手工。下週會不會平穩一點,不知道有多少人3月18充滿期待。降息是好事麼?吃藥是不是好事情?至於負利率的擴散,更像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藥的解決辦法。美其名曰,大包圍治療。去年11月周小川先生說,我們要儘量避免快速進入到負利率。這就叫目光長遠,先見之明。難怪人家羽毛球打得好。


所以擼鐵還是有用的,把自己的身體搞好了,抗得住熱風冷風。當然,大口吃東西也不錯,任你各種消息滿地飛,我自一身肥肉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