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提起福建省,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廈門的美景,泉州的底蘊,莆田的鞋服,而作為省會的福州,往往被忽略。其實福州歷史悠久,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福州,正如她的名字,是一個有福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沒有廈門的高房價,沒有泉州的GDP,卻過得更具幸福感一些。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那麼,提到福州,三坊七巷是最不能錯過的。自晉、唐形成起,這裡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如今最熱鬧的中軸線南后街上不僅保留了傳統古香古色的建築風格,也引入新的商業契機,大牌餐飲紛紛入駐,卻又跟原本的歷史風韻融為一體。漫步在街上還能看到一些手工藝人的傳承,比如捏麵人等手藝也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如果要說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那麼上下杭就是福州商業發展的縮影。這裡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的,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以商業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漫步在上下杭,大量的商行、商會舊址;古橋、古井隨處可見,宗祠、廟宇古風依舊。當然,現在的上下杭,經過修葺,以一種另外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明清兩朝及至解放前夕,在這裡經商的福州及各地商賈,抱著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張真居主殿便位於下杭路兩座古橋星安橋與三通橋之間。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如今的上下杭,名氣雖不如三坊七巷,但卻另有一番靜謐美好,你可以隨便尋家咖啡廳坐下,感受百年福州的變遷。如巴曉光《別處遠方》詩中所說“這上下杭繁盛過,落魄過,上百年來,早已淡然,就像那從塵埃裡開出的花,即便寂寞,但它心裡知道,那些美麗,曾經來過。”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伴隨福州城發展的,還有這座不得不提的古寺——西禪寺。相傳南北朝時煉丹士王霸居此“煉丹成藥,點石為丹”。每逢飢歲,便靠賣藥賣金換米救濟窮苦百姓。後來王霸“服藥仙蛻”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寺。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它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已經有千年歷史。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來“怡山啖荔”的風俗一直流傳。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每年盛夏,便是荔枝結果之時。蔡襄曾經這樣稱讚西禪寺的荔枝:“荔樹風光佔全夏,荷花顏色未留香。”可見其盛景。如今的西禪寺也是對遊客開放,寺內風光優美,古樹參天,頗為清幽。

“沒有存在感”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卻被稱福地

雖然福州屢屢被稱為國內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城市,名氣不如廈門經濟不如泉州,但卻擁有2000年的底蘊和文化,並被文人墨客稱之為“福地”,還是值得一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