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溝通心理學》疫情期間父母‘成長’指南

今年伊始,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訪,全國上下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時至今日,情況已經被逐步控制,但是大家仍然不能隨意掉以輕心。部分企業還沒有復工,而學校也都沒有復課。很多家長都在這個疫情期間,高密度的和孩子進行了溝通以及學習上的指導。

有歡喜也有憂鬱,從二月份開始,停課不停學就像是一座大山開始壓的家長們喘不過氣來。本就心情焦慮,現在更要重新步入‘學生’階段,自己要學,還要督促孩子學。用身心俱疲來形容都不為過,久而久之,發脾氣、吵架更是常有的事。

家長們不要著急,這是個契機

很多家長漸漸感受到,與孩子的溝通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簡單。不要著急,這是您與孩子‘成長’的機會。


《兒童溝通心理學》疫情期間父母‘成長’指南

《兒童溝通心理學》

《兒童溝通心理學》作者是李群峰,一位在培養和教育兒童領域深耕多年的國學講師。這本書用一句話總結:孩子的行為是木,心理為林,而溝通為森。父母會覺得孩子不‘優秀’、不懂事,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本書共十萬餘字,共分十一章內容。首先從孩子的心理類型與外在行為的聯繫,幫助家長看透本質,從孩子外在的行為了解其真實的想法。逐步展示了溝通的方式、如何表達愛意及平等的溝通等內容,協助家長改變過去的溝通方式,真正的與孩子‘敞開心扉’。最後用一些實際案例建議家長,如何預防孩子成長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如逆反心理等。除此之外,甚至一些特殊問題也有所涉及。

我把我讀第一章的進行分享,藉以拋磚引玉,同時也是對這本書的推薦。

男孩與女孩的差異,不只是性別。

作者提到,男孩和女孩的區別,同時存在於生理和心理上。因我在澳洲求學時選修過心理學,對這件事會有更完善的理解,但是大部分家長我相信也許只能理解到字面意思。讓我去解釋它,我最先想到的就是sex和gender的含義。

《兒童溝通心理學》疫情期間父母‘成長’指南

sex&gender

Sex定義的是一個人的生理差異,這是我們最常理解的性別。Gender描述的是一個人的社會屬性,或者說是一個人的內在‘性別’,雖然在現代兩個詞常會混用或被認為是同一個意義,但實際上在社會學和心理學中,Gender的釋義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書中表述:“男孩和女孩,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事情,比如放學時來接他(她)的人變成了姑姑,女孩也許會想:怎麼是姑姑來接我了?爸爸媽媽是不是出什麼事情了呀?他們為什麼沒有提前告訴我呢?難道他們不愛我了嗎......而男孩也許只會想:哦?今天姑姑來接我了!看,這就是男孩與女孩思維方式的差異。針對男孩與女孩心思的差異,父母要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如果您讀這段話時腦中仍然只有對sex定義的理解,那您獲取的信息真可謂是買櫝還珠了。這段話雖然將男孩和女孩區分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不去區分生理上的性別也可以理解。

某件異常的事情發生了,M(masculine;陽性)會覺得它發生了,也許因此而興奮,也許因此而失落。

某件異常的事情發生了,F(feminine;陰性)會認為是否有什麼原因影響了這件事情的發展,這個原因又與誰相關聯,而這個人又需不需要我的關心等。

我們可以理解到,更陽性的思維者的感受也更加直觀。而教陰性的思維者會思考更多細節或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多愁善感。如果我們有這個程度的理解,當您面對孩子,就不會簡單的認為,我們家是個男孩,他肯定不會對某件事情想太多這樣的想法,而是更關注您孩子的心理屬性。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害羞,認為說我們家明明是個男子漢,怎麼性格像個女孩呢?您大可以放心下來。首先,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是複雜的,可能偏向於M也可能偏向於F,這也許與過去的傳統思想有所差異,但是仔細想象,過去的很多人也正是因為這些枷鎖,無法將自己真實的性格表現出來。其實說到底,也不過是形容詞上的區別罷了,男生是更剛強還是更溫柔,女生是有些柔弱還是更加倔強。

瞭解孩子的內心是重要的,也是收穫無窮的,最直觀的,您也許能更靠近孩子的真實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