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無線裝書,不叫讀書人”這個說法對嗎?

閱讀階級


不完整這要看在什麼時期,比方說我是在童年的時候就聽父親講三國演義的故事的,他今年七十多歲了,在過去上的是私塾有點文化底蘊,他有一本老三國演義是線裝本的,這麼多年了他已經爛熟於心啦,我雖然今天是個農民,但是我是從小聽他講三國長大的,也就是說從小得到了薰陶,所以我對事物的理解有很多是與眾不同的,以後大家若喜歡我我會分享很多好的東西的大家拭目以待吧!

那麼現在的人接觸的是新的知識,他們的思維是很超前的,今天是互聯網時代,他們可以在網上或者是遊戲裡獲得靈感,創造出了新的東西包括各個領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思想,這些人將是未來引領新文化改革的仁人智者。

最後還是用普通農民的大俗話作為結尾吧!上那山砍那柴,過那河拖那鞋,嚐到了大米白麵誰還想吃窩頭啊?謝謝








九轉木子


這個說法不對。

這個說法為什麼不對:是因為現在可讀書的種類太多,紙質書、竹簡書、電子書、音頻書、視頻書……,都是讀書人可讀的,認真讀書的人,不管讀那個類別的書,都稱為讀書人!

我認為改個題目就好了:身為藏書人,家無線裝書,不叫藏書人!

我是個藏書愛好者,大約藏書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我讀小學一年級時,我的同桌四平同學送一本歷史課本,大約是他父親五十年代讀小學的歷史課本,第一面是詩人屈原的彩色畫象,這一幅畫至今在我腦海裡不可磨滅,他把這本書送給我,我十分珍惜。從那時起方圓十里範圍內的書,我都喜歡借來讀!能夠收藏的,就讓別送給我!

我讀的第一本線裝書是我遠房的昌齊叔子給我的,那時我讀小學四年級,昌齊叔每年正月要到我家來玩,總是與我交換書看,他拿給我一套稱為洋版的《三國演義》線裝書,這部書按子、醜、寅、卯……十二時裝訂十二本,每頁上面有一幅圖案,下面的文字很小,特別是註釋小到只比針尖大一點,我不知道這部書是怎麼印刷的。我現在也不知道,我猜想稱為洋版,是不是運用洋人的某些攝影、縮小技術……。我讀完了,第二年正月,昌齊叔叔就把這部書拿回家了。我現在後悔未能收藏到這部書。

收藏線裝書的高峰,是我讀初一時候的事情,那是一九七三年,我們的學校要從秀峰橋牽到八角廟公社,公社要牽到秀峰橋,聽說是要為合作醫療發源地修建接待外賓的大型街區,當時合作醫療的發源地在小樂園公社,地盤太小。學生搬遷到八角廟,學生的寢室被安排到公社房子的二樓,我們到二樓打掃清潔,二樓原來是公社打擊牛鬼蛇神的貯存室,裝滿大量沒收來的各類書籍和其它物品。我愛書,就在裡面挑選了一套三十多本的秦氏家譜、畫鬼符的線裝書。不過這些書,我當時不感興趣。後來,村民們在我家紛紛拿走了。

我收藏線裝書的第二個高峰是一九九九年,我們鎮上來了一個收文物的湖南人,他下鄉收很多文物,也收了許多線裝書,但他對線裝書不感興趣,是低價收的,幾次到我家,要拿線裝書同我換古玩。我老婆捨不得古玩,我就掏錢買了幾本線裝書。

後來,我到鄉下收線裝書,走到藏書的人家,老鄉有書不賣我。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對我說:現在古書值錢,廣西電視臺按古書的長陽南曲,拍攝一部南曲片,賣了五千萬!

古代的線裝書難收啊!

中國古代文明的長篇書卷,值得我們收藏,更值得我們研讀!


傳記人劉幫


讀書不是讓人讀成故步自封、孤芳自賞的書呆子。偏偏有許多這樣的書呆子只認自己是讀書人。

我也曾花大價錢買過自己仰慕的古籍的線裝版,但買來之後,從來捨不得拿出來翻讀。日常看的,還是幾十元的平裝本。自己感悟,如此買書,不如不買。

作為一個讀書人,不在於架上有多少書,更不在於這些書是線裝精裝還是平裝簡裝,甚或是免費下載的電子書。而是在於你讀的書是否是真正有價值的書,是否你所讀的書對你造成了影響和改變。如果線裝書代表讀書人,那收藏些竹簡龜甲,是不是就算博學鴻儒了?

線裝書不過是個情懷,和是不是讀書人有什麼關係。而往往以此來宣示的人,大都不是讀書人,頂多是個書呆子。



霜華滿袖1


這句話我也先換個說法放在這——“家有線裝書,能裝讀書人”。

讀書人不一定非得沒什麼線裝書去讀,線裝也好,現代式樣的裝訂也罷,只是一個書的樣式,有書不讀,有宋善本也不是讀書人。是不是讀書人,和讀什麼樣式的書沒有關係,只和讀不讀,讀什麼,讀多少有關係。

反而是有些附庸風雅的人,喜歡別人把自己當做文化人,家裡也置大書房,也有大書桌,書桌上也有筆墨紙硯,可惜了這些東西卻從沒有用武之地。有時也購置些線裝書,可有什麼用呢。他們不過就是“家有線裝書,裝裝讀書人”罷了。

有些讀書人喜歡線裝書,這是正常的,家裡有線裝書也是正常的,不過讀書人不讀書人就倒是真的是和有沒有線裝書關係不大了啊。


無心隨墨


這個說法不全面吧。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很多書都變成了電子書,變成了有聲書。讀書這東西是啥時候說啥話。

就我自己而言別說沒讀過線裝書就是見我都沒見過,但是這可能是和我讀書少有關係。

其實讀書讀的是書中的內容,而並不是說你讀的什麼樣式的書。我每天用聽書軟件聽聽美文聽聽歷史這不也有所收穫嗎。



難道讀書人都應該捧著一本線裝書在那挑燈夜讀?沒讀過線裝書就代表不是讀書人,沒讀過線裝書就代表沒文化?這明顯是胡說八道。

書山有路勤為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不能流於形式。自己感覺有用就讀唄何必在乎他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讀的呢?

讀書讀的是知識。不管是啥樣的書只要你能有所收穫就沒白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的目的在於學習和成長。讀書在於感知世界萬物,對於讀書人來說聽書和讀線裝書都是一樣的。



線裝書只能一個時期的產物。就像我們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聽書,看電子書是一樣的。由於每個時期的技術、環境的不同書本的形式也產生了不同的形態。

從石壁畫字到竹簡,到帛書,再到紙書。從線裝書到現代的聽書電子書。這只是時代發展的變遷。




我們其實更要看重的是書中的內容。不管是什麼樣的載體,內容都有好有壞線裝書也有烏七八糟的東西。

假設我們只用線裝書來判定是不是讀書人的話是不對的。假設一個人讀了一輩子線裝書結果讀成了大壞蛋,那還不如不讀書。讀書對他來說那就是刺骨鋼刀穿腸毒藥。所以不管什麼書,讀了有收穫,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給你以幫助,在人生中給你以啟迪,你愛咋讀就咋讀吧。


一點大視界


很多問題不是用對錯來衡量的,也沒有那麼絕對的事情,就像現在我們讀書的工具越來越多,作為藏書紙質書可能會好一點,但是出門在外可能帶很多書不是太方便,我們現在科技發展,有許多讀書的東西,比如手機,亦或是電紙書。而就像是濟公那樣,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能說家無線裝書,不叫讀書人。


斜槓青年愛讀書


人不能固執不通。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其內容,在於擁有的人讀過,在於書中義理讀者思考過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書的裝幀形式有什麼關係呢?藏書甚富都是線裝書但主人一本也沒有好好讀過,只是拿出來炫耀,這些對於主人又有什麼用處呢?腹有詩書氣自華,家中有沒有線裝書又有什麼關係呢?


邁克爾趙趕驢


線裝書啊,多數是拿來裝逼的。是為了顯示自己讀的古經典比較多,不過讀古經典的方向是對的,即使為了裝逼讀一讀,翻一翻也是很好的。

其實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從古到今,很多成功人士最後總結成功的經驗,往往就是誰的一句話或者書裡的某一句話,使他茅塞頓開,開竅了,他就按著這一句話,一條道跑到黑,就這樣照著做,最後也就成功了。

讀得多反而容易變成書呆子。

因為老子說,多則惑少則得。

能夠把一句話理解透徹運用到生活中,工作中都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讀了幾百本書,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讀得多,觀點多,就不知道該相信誰,就不知道該選哪一個方向走。就惑了,惑就是不確定的意思。

讀書不要讀別人認為該讀的,你只讀你能夠讀得懂的,感興趣的。最好是讀古經典,不要讀現代人的書,能夠讀懂一本道德經,能夠讀懂其中的一句話,或許就足夠受用終生了。


道家古醫李香愚


那麼,我問你,有人說沒吃過蝙蝠老鼠果子狸就不是美食家,你認為對嗎?

線裝書只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方式,和讀書無關。難道現在印刷的論語就不是論語了?難道線裝書周易是周易,現代印刷的周易就是容易了?

不為外在形式所拘,讀書只為知其深意。


江湖人稱龍老大


有這個觀點,說明這個人是很講究的人,也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很在乎別人的想法。線裝書價格一般很貴,很多愛書人是買不起的,大多數的愛書人,會選擇普通書籍。能學到知識,不用非要追求線裝書,高大上的線裝書,肯定有檔次,用來顯擺,還是很有市場的,真正會讀書的人,並非要去偏面追求線裝書,勤奮務實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