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勾沉之德州南關基督教堂鐘樓十字架油漆紀實


古城德州,北拱京畿,南接藩省,東連齊魯,西通漕運,據史載“凡東南漕慄,商賈復旅,以及外夷朝貢,送皆由此。顧祖禹在(讀史方與紀要)中有“州控三齊之肩背、為河朔之咽喉”的贊句,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因此被歷代稱謂魯西北重鎮。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歷史悠久。古代德州人世代“讀孔孟之書,達周公文禮”遵循儒家之思想學說,為作人之準則,繼承華夏先哲教誨“忠孝仁愛”之高尚道德文明。

到了近代,西方列強、各國傳教士,無不覬覦德州,企圖插足州城建立教堂,進行文化侵略的傳教活動。由於邑人不畏強權,愛我華夏,士農工商各界致反對和抵制,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洋人之野心始終沒能得逞。如後來美國基督教會在德州所辦的“博文中學”管理校務的美國人,艾麗斯.裡德( AlicecReed)回國後,晚年撰寫回憶文章《山東德州基督教工作的開端與發展紀實》一文中,不得不承認“不屈不撓反抗外國的德州”(德州文史>第六輯》)。清光緒初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就不得不在遠離德州四十多里之外,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的恩縣龐莊(今屬武城縣)開辦教堂、醫院和學校(公理會教派系傳教,辦醫院和學校三位一體的組織)。

腐朽透頂的滿清 王朝末年,其封建統治已處在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中,外國傳教士乘機紛紛擠身德州,建立教堂。如:德國傳教士在城內大西門裡大街(今建設街)建立天主教堂。瑞典傳教士在呂家街北首建立基督教堂(叫神會派系)。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思縣龐莊已經等待觀望了三十年之久,認為時機成熟,便急不可耐地於光緒三十年(1904)來德州南關大街中段路東購置了一塊地皮,宜統二年(1910)建成 一座方形小教堂(可容納400人禮拜),教堂南側是拱形青磚門樓,拱門兩旁上方用青磚雕刻“基督聖教”四字。門樓南側是座50公尺高的青磚鐘樓,樓身為方形,內有盤旋祭道而上,鐘樓頂蓋釆用中國傳統八角亭式青瓦頂,頂端中心立一木十字架。教堂北側是一所青磚青瓦的平房院落。主持這所教堂工程設計的是美籍猶太人,傳教士兼醫生,名叫德富蘭(FyhheisF,Tucker)。監督施工該工程的是一華人教徒名叫王元福(山東平原縣看水莊人)。教堂設計建築形式採取東西方相結合的藝術造型,磚瓦(青色)木、白灰、水泥、混合結構。工程質量要求極嚴,由於中國工匠聰明智慧,技術高超,落成後德富蘭非常滿意。

民國二年(1913)春季的一天,德富蘭孤寂的站在教堂二樓大玻璃窗前望著窗外的陽光,天空飄浮著幾朵棉花似的白雲,高聳的鐘樓,挺拔秀麗,他臉上蕩起得意的微笑.....一會兒,視線又移到鐘樓頂上那十字架,忽然好象勾起了他什麼心事,“三年了,已經三年了,風吹雨打,十字架該刷油漆了。”德富蘭慢步下了二樓,把王元富叫來,告訴他“你找名油漆工匠來,把鐘樓頂 上十字架刷刷油漆,只要刷好,工錢可以多給點。”王元福應諾而去,很長時間也沒找到能刷鐘樓頂上十字架的工匠。王只好躲躲閃閃,迴避著德富蘭。這裡須要交待一下,不是王元福沒盡心去打聽,去尋找油漆工匠,而是到處碰壁。德州能工巧匠很多,一聽說給洋人教堂鐘樓十字架刷油,便嗤之以鼻,嚴詞拒絕。王元福找不到匠人,又怕德富蘭斥責,只好消極捱日子。

一天,德富蘭又想起了十 字架刷油之事,問話王元福,王只是吱吱唔唔,敷行唐塞。德富蘭非常生氣“這點區區小事,難道德州城就找不出一個匠人來?辦事不力。”王答應抓緊辦理,之後,王元福與所有教徒傳出找人抽漆十字架的消息。這天,果然有個年輕小夥子挺身面出,找到王元福,說明他能幹此活,但須親自與德高蘭面談,王應允帶他去見德富蘭。

德富蘭以輕視的目光上下打量了年輕小子:你能給我鐘樓頂上十字架刷好油漆嗎?”

“可以”年輕小子回答。:

“哪裡人?尊姓大名?”德富蘭傲慢的又問道。

與幹活無關有這個必要嗎?"年輕人不慌不忙反問道。

很好,那就講講條件吧,一時間要快,只須一至兩天。二、人身安全及用具教堂概不負責。三、工錢嘛一大洋五元。 怎麼樣?"德富蘭慢條斯理的說出他的條件。

“時間只需半天,安全用具我自負、工錢嘛一少 點。”年輕匠人輕鬆的答道。

“很好很好:特別是一二條,我非常滿意,第三條我給十元,怎麼樣?”

那年輕小子不語,只是面露不屑的譏笑,德富蘭覺得有點不可忍受,又提高嗓門說:“怎麼,嫌少!——十 五元,可以了吧”。那年輕小子仍然沉默不語,德富蘭最後出到大洋二十元。那年輕匠人心想條件已經到了火候,洋人不會再加碼,答道:“那好,一言為定,就依你二十元,雙方可要遵守協議喲”。

一 場鬥智鬥勇的對話結束了, 消息傳遍德城。那年輕匠人刷十字架這天,天公作美,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教堂前大街上,聚集起前來觀看的人們,男女老幼,填街塞巷,黑鴉鴉的一片,人群中,有的為匠人安全捏著把汗,好心的祝福著“老天爺喲,你要保佑好人,讓他順利完工,安全回家。”

有的為匠人擔心“鐘樓太高,時間又緊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辦喲!”

有的罵起洋人“洋鬼子心太狠,太毒,用他手裡的臭錢,買中國人的命取樂。

有的為匠人叫好“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勇敢最能吃苦耐勞的人。”

..."說計麼的都有,議論紛紛。

有一個眼快的人,指手劃腳嚷道,“你們看,他來了,來了!”出中那年輕小子肩上扛一根細長的杉杆,手提一個小油桶,腰中吊著時大抱細擰麻繩子,不慌不忙來到鐘樓下,解開那兩把麻繩,根拴的杉杆的一端,將杆子直立在鐘樓的壁根。另一根繩拴住小油桶,然後把兩根繩子另一端,挽成疙瘩,揚臂一甩,嗖一那繩疙瘩 飛入二樓高的鐘樓小窗口內,他進入鐘樓,到小窗口拿起繩疙瘩探出身子又是揚臂一甩,繩疙瘩又飛人高層小窗口內,就這樣步步為營,把繩疙瘩投到了鐘樓頂端的窗口。他把杉杆和小油桶,提上鐘樓,然後將杆子下端插入窗內、用麻繩捆牢,杉杆上端緊貼鐘樓頂簷、斜插上去。小油桶放在窗臺上,拴油桶繩子紮在腰裡,只見那年輕小子狸貓一般,矯健地攀住杉杆,輕捷的身子一縱一縱,輕而易舉地登上了鐘樓頂蓋。他穩住腳,舒了口氣,用紮在腰中的繩子,一把把將小油桶提了上來...工作完畢,他坐在鐘樓頂上,掏出菸捲,悠然自得的吸了起來,自言自語的說:“下去時,玩個小玩藝,讓洋人見識見識,素有抵禦外夷侵擾光榮傳統的德州人,不是好欺侮的。”

他吸足了煙.將身子慢慢移到樓頂簷,先用雙腳勾住杉杆,然後雙手攀住杆子突然來了個“鶴子翻身”將身子翻到鐘樓簷下,接著又來了個雙手大撒把,只見雙腳勾住杉杆,頭部衝下全身倒掛,欲墜而止,彷彿粘在杆子上,穩絲不動。這一招,名叫“金猴撈月”,鐘樓下大街上看熱圍的人群,不約而同的倒吸了口涼氣。一會兒,那年輕小子,雙臂張開,將身子緩級向下滑動,在空中星"十字造型”。這第二招,名叫“大鵬展翅”頃刻之後勾住杉杆的雙腳,開始鬆動、雙臂收起向後抿,嗖——一溜黑影,鑽人鐘樓窗口內。這第三招、名叫“飛燕歸巢”。年輕小子在高空的表演,可謂功夫驚險絕妙、乾淨利落。

大街上圍觀的人群,先是人人屏住呼吸,雅雀無聲,一張張仰望的臉,一雙雙目不轉睛的眸子、無數視線的焦點,都集中在高空杆子上那奇男兒。接著是爆發出雷鳴般的熱烈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

此時此刻,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德富蘭,在二樓玻璃窗內,拿著望遠鏡的手,慢慢從臉上落下來,他看了下手錶,油漆十字架全過程,僅用了兩個小時。此情此景,他想的很多。這年輕匠 人超人的空中表演,究竟意味著什麼?示能、譏諷、嘲笑、戲弄、猥褻、羞辱、奚落種種含意都有,德富蘭怎麼也理解不了...中國人——不可思議,德富蘭搖了搖頭,聳聳肩膀,尷尬的回到他的房間。

王元福雙手託著白花花的二十塊銀元,送到那年輕小子面前。匠人將銀元塞進衣袋說:“王先生再見”大大方方出了教堂。連個姓名也沒留下。諸君看完這篇史料,問日:那隱姓埋名,長國人志氣,滅洋人威風的奇男兒,何其人也?他就是德州朝陽門外,馬神廟街(今光明街)人氏,油漆工匠,林貴祥。

附註:①德富蘭(FyheisF.Tucker)美籍猶太人,傳教士兼醫生,1904年來德之前,在恩縣龐莊教會醫院工作。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德州建立教堂,德富蘭遷來德州。1916年該教會在德州城東南購地建“博濟醫院”和“博文中字”德富蘭又在該院任院長,1931年無故槍殺中國工人王國慶,遭到德州學生和各界人士強烈抗議,在中國鬼混了三十多年,臭名昭著的德富蘭,雙手沾著中國人鮮血的所謂傳士、醫生,悄悄逃離德州,滾回了美國。諸參閱《德州文史>第六輯(雲崑山與山成玉錢莊》史料。

②德州美國公理會基督教堂教徒活動:每星期三祈禱,星期日做禮拜,星期五是基督教的忌諱日,傳統耶酥基督是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的,因此基督教堂一週內除去三、五、日活動和忌諱外,間隔清閒時間最多隻有兩天,所以德富蘭找工匠,只給兩天時間。

③德州南關基督教堂鐘樓十宇架油漆紀實)這篇史料是“長國人志氣、天洋人成風”的一曲讚歌,是州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篇有力教材。撰寫這篇大料,因難很大,筆者走訪了許多老一輩知情者,這裡應特別一提的是,稅務街(今前進街)|北1993年病逝,當時年已97歲高齡的楊文茂老人,給予很大的幫助,他是當年的目者,在此深表對亡友的懷念。(文.孫壽昌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