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才是最好的境界


1

摄影课上,一位资深的外国摄影家在分享自己拍照的经验时,讲到重要的一点,叫:“Less is more”。翻译成中文,即“少就是多”。

他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照片。

一副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而另一幅是一个人物的特写。

说实话,我当时一眼就被照片上那孩子的眼神震慑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少就是多”的力量。

在中国画里,有一种技巧,叫“留白”,指的是画画需要留出一些空白的地方,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

南宋马远有一幅著名的画,叫做《寒江独钓图》,现在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幅画中,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寥寥数笔勾勒水波,四周空无一物。

这种大面积留白的艺术运用,却让我们只觉烟波浩渺,江寒水阔,甚至隐隐然有一种空疏寂静之感,被人评价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才是最好的境界

这幅画,取材自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觉得自己就是那江面上的“孤舟蓑笠翁”, “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无论是马远寥寥数笔的《寒江独钓图》,还是柳宗元寥寥20字的诗歌,都让我感受到“少即是多”的魅力。

不是照片拍的内容越多就一定越出彩;不是文章写得越长就越有人看。

有时候,“少”也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反而给人以更多启迪。

2

小时候,我不想吃饭,就会管自己发脾气。

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可以噼里啪啦讲一堆。

她越讲,我越烦。越烦,叛逆心理越重,常常一赌气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而坐在一旁一直不说话的父亲,会默默起来,下厨做几个我爱吃的菜,送到我房里,然后一声不响的走出去。

那个时候,我总是特别感激的看一眼父亲,甚至为自己的赌气而感到懊悔。

现在想来,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少就是多”呢?

这也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据说,他碰到一位小男孩拿起砖头想要砸人,就制止了他,并请男孩到他办公室去一下。

男孩以为这下肯定要被臭骂一顿了。

没想到,叶圣陶却温和的给了他几块糖果。

第一块,奖励男孩守时;第二块,奖励男孩及时放下了砖头;第三块,奖励男孩是为了那人欺负女生才出手;第四块,奖励男孩知错就改。

四颗糖,四句话,却让男孩泪流满面,懊悔不已。

留白,才是最好的境界

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的画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啊,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婉转之后,忽然戛然而止,反而更让人体味到“幽愁暗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不是每句话都一定要说满,一定要说全。

留点余地给别人,也许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3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新家装修,舍弃了她一贯喜欢的豪华风格,而是选择了时下极为流行的极简主义风格。

朋友笑称,“干净的房间里藏着我的福气”。

这种极简主义风格的鼻祖,就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

他的建筑经典理念,就是“少就是多”。“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少一件衣服,少一件家具,少一些饰品……

看起来,只是少了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却真的带来很多别的影响。

朋友说,自从东西少了,打扫房间的时间都少了,腾出时间来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这也让我想到一个词:断舍离。


留白,才是最好的境界

断舍离,何尝不是“少”的体现!

一个房间的容纳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要的太多,欲望太强,难免会生出烦恼,多出事端。

就像蔡康永说得那样:“越活时间越少,最好不断删掉。删掉不值得做的事,删掉不必在乎的人。只要摸索出,什么是值得我做的事,谁是我必须在乎的人。

少一点计较,就多一点宽容。

少一点抱怨,就多一点快乐。

少一点套路,就多一点真诚。

少就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