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面色欺春雪,暗隨流水到天涯——秦觀

秦觀家境不錯,放在今天,算是中產階級。一個家庭富足,生活優裕的少年——還是老大——難免胸懷大志。

大宋是一個造星、追星的時代。秦觀為啥叫秦觀?因為他爹秦元化公,年輕時候曾在太學讀書,師兄弟間有叫王觀、王覿的,才華橫溢,秦元化大為傾慕。古人常以自己崇拜的對象給子女命名,於是秦元化的長子、次子便喚作秦觀、秦覿。

老爹是個“追星族”,兒子也差不到哪去。在《別子瞻》裡,秦觀寫道:“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正是蘇軾改變了秦觀的一生。


秦觀十五歲時,父親過世;十九歲,與徐文美成婚。古人先成家,後立業。秦觀成了家,自然要開始思量立業的事兒。其時正值神宗繼位,勵精圖治,想要增強國力,在對遼、金事務上有所突破。這種環境下,秦觀也無心仕途,偶像正是大唐郭子儀、杜牧。

郭子儀武舉出身,常年駐守塞外,節度西北。其人英武果敢,驕橫奢侈,安史之亂中幾經波折,吐蕃入侵時救急於難。

子儀乃外弛嚴備,中輸至誠。氣幹霄而直上,身按轡以徐行。於是露刃者膽喪,控弦者骨驚。 ——秦觀《郭子儀單騎見虜賦》

杜牧以文人之身精熟軍事、長於策論,兼有憂國憂民、建功立業和傷春悲秋、鴻衣羽裳的氣質。杜牧這種豪邁和華麗混合的特徵亦為秦觀所繼承。

在文章言,秦觀是壯志凌雲的,一心以天下為己任,想的是“建事揆策,收復故地”。在詩詞言,他前期綺麗纖巧,時人笑稱“小石調”、“女郎詩”,甚至“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晚年屢經挫折,風格漸顯沉鬱厚重。這正如杜牧的文章與詩作。

秦子曰:“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天誅,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陳師道《秦少游字序》


既授受於先人,接下來就是親自躬行。行冠禮時,表字“太虛”——也就是天空、宇宙。二十來歲,家室安好。秦太虛終於按捺不住,收拾行囊出門遊歷江左、尋訪古蹟,恰逢蘇軾名動天下。讀博士生得找個好導師,士子游學自然也不能將就。秦觀(家在揚州高郵)動了上門求學的主意。可惜秦觀無親無故的,去的時候剛好蘇軾不在,只得另做打算。

沒多久,蘇軾要去密州做知府,途經揚州,順道拜訪寺廟。哪知寺裡牆上竟留有“自己”的筆跡!這可奇了,那年蘇軾才四十歲,春秋鼎盛,總不至於自己寫的轉頭就忘了吧。直到跟老朋友孫莘老說文論道時,孫莘老拿出一沓某位“青年才子”的佳作,蘇軾細細揣摩,這才恍然大悟——“向書壁者必此郎也”。(這裡面有暗箱操作嗎?十分可疑!)

不管怎樣,秦觀總算是和偶像搭上了線。可惜古代交通不便,蘇軾又遠在密州(山東),只得書信往來,也頗有意趣。五年後,蘇軾從密州調動到湖州(杭州旁邊),秦觀趁機陪遊,唱詩和韻,好不痛快——即使分別之後,一年間佳作亦如泉湧。“山抹微雲秦學士”便來自於年中一首《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樓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滿庭芳》

可這年對蘇軾來說卻很不輕鬆。神宗力主變法,蘇軾(舊黨)便免不得在地方上調來調去,去湖州才三個月,就一不小心惹出“烏臺詩案”——作為當代文宗,影響力巨大,某些新黨人士視他為眼釘肉刺——被御史指為“諷刺朝政,妄自尊大”云云,差點沒命。好不容易保住性命,蘇軾深感心灰意冷,便一心屬文,“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秦觀三十七歲那年終於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可是新黨執政,也撈不到什麼官當。又決心改字“少遊”,不是懷念二十來歲在外遊歷的時光,而是“ 願還四方之事,歸老邑里如馬少遊,於是字以少遊,以識吾過 ”:

以前啊,我年輕氣盛,跟杜牧似的“ 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 ”,覺得功業好成,天下無難事。遼、金對我國威脅大,我就想著把這倆辦了。所以表字“太虛”,以明志、立足。現在呢,年紀大了,想法變了,搞不動那些了,只想學馬少遊歸老鄉里。故而改字“少遊”。


神宗去世,哲宗繼位(九歲),祖母垂簾聽政。太皇太后老奶奶不喜歡變法,啟用舊黨,沒幾個月就把蘇軾召還京師。不久,秦觀亦被召。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參加太學考試(由蘇軾命題),結果一同過關。蘇門學士,終於匯聚一堂、日日酬和。可新黨不盡是好人,舊黨亦然。相比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為社稷計的肱股之臣,大部分官員與其說是政見不合,還不如直說是爭權奪利。蘇軾看不過去,極力抨擊——本來就不容於新黨,現在又得罪舊黨,結果可想而知——最後蘇軾自請知杭州,總好過烏臺詩案。門下學士們倒在京師悠遊幾年,編修國史、校檢書籍。

這是秦觀最得文學之樂的時期,京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相與唱和,其樂無窮。“金谷俊遊,銅駝巷陌”,多是雅緻盎然,興盡而歸。

梅英疏淡,冰澌溶洩,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秦觀《望海潮》

未幾,哲宗親政,再次啟用新黨。蘇軾、蘇轍、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俱被貶,而且均為一貶再謫。就拿蘇轍來說,知汝州,徙袁州,再謫筠州。蘇軾甚至被髮到海南去了。那年頭,光是在這些地方跑路,就能把人累死,要是身體不好,水土不服,偶遇疾病,那真是有去無回。蘇軾一生豁達,即使仕途不利,也能縱情山水;秦觀不能,試舉兩詞便知:

星分牛鬥,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花發路香,鶯啼人起,珠簾十里東風。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

追思故國繁雄。有迷樓掛斗,月觀橫空。紋錦制帆,明珠濺雨,寧論爵馬魚龍。往事逐孤鴻,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

——秦觀《望海潮》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踏莎行》

同為寫景,前者意氣風發,豪氣干雲;後者淚盡闌珊,杜鵑泣血,沉鬱至極。如果說“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尚能見春,見春才有愁可言;那麼“郴江幸自繞郴山”已是一片虛無,無所謂春,無可期望,也沒什麼愁,唯沉淪而已。傳言云:“東坡絕愛其尾兩句,自書於扇。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說起來皇帝還真是短命職業,哲宗還沒活過秦觀。一一〇〇年二月,哲宗崩。舊黨諸位被赦,內徙。六月,蘇軾和秦觀相見,秦觀給蘇軾念自己寫給自己的輓詞。兩個月後,秦觀在藤州光華亭去世。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秦觀《好事近·夢中作》

一生為情所困之人,最後在古藤陰下、在夢中、笑著,實在無法設想更好的結局。

只是可惜,少遊一生未作“少年遊”。

簷牙縹緲小倡樓。涼月掛銀鉤。聒席笙歌,透簾燈火,風景似揚州。

當時面色欺春雪,曾伴美人遊。今日重來,更無人問,獨自倚闌愁。

——周邦彥《少年遊·黃鐘樓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