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寫某家越逼真,就越能得到師法某家的衣鉢?

王羲之筆法秘技是什麼? 現在網上標榜用二王筆法體系或晉唐筆法書寫是否為當時古人真實的書寫狀態,因年代久遠,再加上古人無法給我們留下視頻資料,真是不得而知;就算有視頻資料留下,我們要研究古人是怎樣書寫的,仍然困難重重。

有人認為,只要臨摹古人先賢的書法很逼真,那他一定是進入了他們的筆法體系,問題就出在只是逼真而已,這家寫得很逼真,那家臨寫得也有七八分象,有時我們會認為臨寫得很逼真的跟那臨寫七八分象的比反而欠缺些什麼,這樣,就讓我們很懷疑到底誰真正得其衣缽?

當然,能臨摹得很逼真,手上功夫確實一流,個人以為趙孟頫臨寫能力應該遠勝董其昌,但董其昌寫的字似乎比趙孟頫更有靈氣些。比較沈尹默與白蕉,也有這樣的感受。還有的人寫的字初看感覺就沒有臨寫過古代什麼名碑名帖的,若你的書法鑑賞眼識不高,你可能還會討厭他寫的字。舉個例子,我最初就非常討厭魯迅寫的字,甚至心中暗罵他寫什麼鬼字,後來我強迫用左手臨摹魯迅的字,我不敢用右手臨摹,因為我怕左手臨了魯迅的字會壞了我右手常臨王羲之書法的手感。臨寫了一段時間後,我還真感覺到魯迅的字有王羲之的意味,隨著我臨寫魯迅書法的功力增強,難免飄飄然的得意起來,俗話說“最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珍惜”,後來,我左手就不臨魯迅的字了,但那種感覺我不會忘。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魯迅的書法和王羲之書法應該是相通的。後來,我看到同樣最為文學家和書法家的郭沫若這樣評價魯迅的書法: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郭沫若的這個評價,確實蕩起了我心中的漣漪,讓我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書法家能否得到師法某家的衣缽,並非逼真說了算。網絡上看有人寫聖教序確實非常象,但一看他的寫法,就非常噁心,他那逆鋒起筆非常造作,你看他寫橫先是往左很誇張地畫一小橫線再頓筆一下再將那小橫線蓋過行筆而去,這種寫法,感覺就是在用手紙擦屁股。

《書法臨寫某家越逼真,就越能得到師法某家的衣缽?》是本人一字一字碼出來的原創,若有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頭條·信真信善信美。未經授權,不得在平面刊物上刊發,侵權必究!


書法臨寫某家越逼真,就越能得到師法某家的衣缽?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