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很多射频系统或者部件中,很多时候都是用50欧姆的阻抗,

为什么很多射频系统或者部件中,很多时候都是用50欧姆的阻抗,这个数值是怎么确定下来的,背后有什么意义?本文为您打开其中的奥秘。

我们知道射频的传输需要天线和同轴电缆,射频信号的传输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传输更远的距离,为了传输更远的距离,我们往往希望用很大的功率去发射信号便于覆盖更大的通信范围。可是实际上,同轴电缆本身是有损耗的,和我们平常使用得导线一样,如果传输功率过大,导线会发热甚至熔断。这样,我们就有一种期望,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传输大功率,同时损耗又非常小的同轴电缆。

大概在1929年,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实验,最终发现符合这种大功率传输,损耗小的同轴电缆其特征阻抗分别是30欧姆和77欧姆。其中,30欧姆的同轴电缆可以传输的功率是最大的,77欧姆的同轴电缆传输信号的损耗是最小的。30欧姆和77欧姆的算术平均值为53.5欧姆,30欧姆和77欧姆的几何平均值是48欧姆,我们经常所说的50欧姆系统阻抗其实是53.5欧姆和48欧姆的一个工程上的折中考虑

,考虑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损耗尽可能同时满足。而且通过实践发现,50欧姆的系统阻抗,对于半波长偶极子天线和四分之一波长单极子天线的端口阻抗也是匹配的,引起的反射损耗是最小的。

我们常见的系统中,比如电视TV和广播FM接收系统中,其系统阻抗基本上都是75欧姆,正是因为75欧姆射频传输系统中,信号传输的损耗是最小的,TV和广播FM接收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损耗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对于带有发射的电台而言,50欧姆是很常见的,因为最大功率传输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同时损耗也比较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对讲机系统中,经常看到的都是50欧姆的参数指标。

如果说阻抗匹配到50欧姆,从数学上,是可以严格做到的,但是实际应用中的任何元件,线路,导线都存在损耗,而且设计的任何系统部件都存在一定的射频带宽,所以匹配到50欧姆,工程上只要保证所有的带内频点落在50欧姆附近即可。在Smith圆图上来看,就是尽可能趋近于圆图的圆心即可,确保带内的射频传输信号尽可能没有反射损耗,获得最大程度的能量传输。



大多数微波初学者眼中,就一种连接器:SMA 。不管多少频率,淘宝一个SMA接头,接上就开始测试。笔者实验室有一台1.85mm接头的PNA,多次遇到来测试的人员,拿出待测器件,看一下接头公母没问题,就开始拧。每次都是一身冷汗,拧坏PNA的原装装头,修一下好大几万就没了。

今天我们专门来说一说这个话题。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几种连接器:作为一名微波工程狮,你是否会经常为该选用SMA连接器,还是2.92mm连接器而纠结呢?可能也会犯嘀咕,3.5mm连接器跟SMA连接器能否直接相连呢?

本次要解决:适用频率? 哪几种可以互相通用?还有拧这些接头的力矩该多少?

关于力矩问题请访问:

微波连接器:常见的有SMA 3.5mm 2.92mm 2.4mm 1.85mm 1mm 这几种长得都差不多。当然还有N头,K头等等其它。

先来看看这几个接头的样子:

SMA连接器设计用于0.141″半硬同轴电缆,一般采用聚四氟乙烯介质填充,在军事工业中主要作为微波应用的精密连接器。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SMA连接器的体积小、能在较高的频率(配接半硬电缆的频率范围为DC~18GHz;配接柔软电缆时为DC~12.4GHz)下工作,很快得到普及。甚至后来发展起来的毫米波连接器(如3.5mm、2.92mm)也考虑与其机械兼容的问题。

3.5mm连接器,它是外导体内径为3.5mm,特性阻抗为50Ω,连接机构为1/4-36UNS-2英制螺纹的连接器。与SMA连接器最大的不同是:3.5mm采用空气介质。3.5mm连接器的外导体较SMA连接器厚,机械强度好于SMA连接器。所以不仅电气性能优于SMA连接器,而且机械耐久性、性能的可重复性均高于SMA连接器,因此较适合于测试行业使用。

2.92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2.92mm、特性阻抗为50Ω、连接机构为1/4-36UNS-2英制螺纹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结构与3.5mm连接器相似,只不过更小一些。2.92mm连接器在DC~46GHz频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电性能,且能与SMA连接器、3.5mm连接器机械兼容,很快地被广大制造商认可,成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毫米波连接器之一。

2.4mm连接器

,是外导体内径为2.4mm,阻抗50欧姆的连接器而1.85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1.85mm,阻抗50欧姆的连接器了。它们内径尺寸更小,所以工作频率更高,标称频率分别可达50GHz和67GHz。这两种连接器之间机械兼容的,可以互连,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他们绝不能与2.92mm,3.5mm或者SMA连接器互相连接,不然可直接导致连接器的损坏!

1.85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1.85mm,阻抗50欧姆的连接器了。它们内径尺寸更小,所以工作频率更高,标称频率分别可达50GHz和67GHz。这两种连接器之间机械兼容的,可以互连,但切记的是,他们绝不能与2.92mm,3.5mm或者SMA连接器互相连接,否则直接带来连接器损坏的后果!

1mm连接器,主要应用于高达110GHz频率的测试,但其损耗也比较大。频率达到这个范围,多用波导连接器了。

这个数值是怎么确定下来的,背后有什么意义?本文为您打开其中的奥秘。


我们知道射频的传输需要天线和同轴电缆,射频信号的传输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传输更远的距离,为了传输更远的距离,我们往往希望用很大的功率去发射信号便于覆盖更大的通信范围。可是实际上,同轴电缆本身是有损耗的,和我们平常使用得导线一样,如果传输功率过大,导线会发热甚至熔断。这样,我们就有一种期望,

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传输大功率,同时损耗又非常小的同轴电缆。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大概在1929年,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实验,最终发现符合这种大功率传输,损耗小的同轴电缆其特征阻抗分别是30欧姆和77欧姆。其中,30欧姆的同轴电缆可以传输的功率是最大的,77欧姆的同轴电缆传输信号的损耗是最小的。30欧姆和77欧姆的算术平均值为53.5欧姆,30欧姆和77欧姆的几何平均值是48欧姆,我们经常所说的50欧姆系统阻抗其实是53.5欧姆和48欧姆的一个工程上的折中考虑,考虑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损耗尽可能同时满足。而且通过实践发现,50欧姆的系统阻抗,对于半波长偶极子天线和四分之一波长单极子天线的端口阻抗也是匹配的,引起的反射损耗是最小的。


我们常见的系统中,比如

电视TV和广播FM接收系统中,其系统阻抗基本上都是75欧姆,正是因为75欧姆射频传输系统中,信号传输的损耗是最小的,TV和广播FM接收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损耗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对于带有发射的电台而言,50欧姆是很常见的,因为最大功率传输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同时损耗也比较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对讲机系统中,经常看到的都是50欧姆的参数指标。


如果说阻抗匹配到50欧姆,从数学上,是可以严格做到的,但是实际应用中的任何元件,线路,导线都存在损耗,而且设计的任何系统部件都存在一定的射频带宽,所以匹配到50欧姆,工程上只要保证所有的带内频点落在50欧姆附近即可。在Smith圆图上来看,就是尽可能趋近于圆图的圆心即可,确保带内的射频传输信号尽可能没有反射损耗,获得最大程度的能量传输。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大多数工程师喜欢用 50 欧姆作为 PCB 的传输线阻抗(有时候这个值甚至就是 PCB 板的缺省值) ,为什么不是 60 或者是 70 欧姆呢?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对于宽度确定的走线,3 个主要的因素会影响 PCB 走线的 阻抗。首先,是 PCB 走线近区场的 EMI(电磁干扰)和这个走线距参考平面的高度是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的,高度越低意味着辐射越小。其次,串扰会随走线高度有显著的变化,把高度减少一半,串扰会减少到近四分之一。最后,高度越低阻抗越小,不易受电容性负载影响。所有的三个因素都会让设计者把走线尽量靠近参考平面。阻止你把走线高度降到零的原因是,大多数芯片驱动不了阻抗小于 50 欧姆的传输线。(这个规则的特例是可以驱动 27 欧姆的Rambus,以及 National 的的 BTL 系列,它可以驱动 17 欧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用50欧姆最好。例如,8080 处理器的很老的 NMOS 结构,工作在 100KHz,没有 EMI,串扰和电容性负载的问题,它也不能驱动 50 欧姆。对于这个处理器来说,高的阻抗意味着低功耗,你要尽可能的用细的,高的这样有高阻抗的线。纯机械的角度也要考虑到。例如,从密度上讲,多层板层间距离很小,70 欧姆阻抗所需要的线宽工艺很难做到。这种情况,你应该用 50 欧姆,它的线宽更加宽,更易于制造。

同轴电缆的阻抗又是怎么样的呢?在 RF 领域,和 PCB 中考虑的问题不一样,但是RF 工业中同轴电缆也有类似的阻抗范围。根据 IEC 的出版物(1967年),75 欧姆是一个常见的同轴电缆(注:空气作为绝缘层)阻抗标准,因为你可以和一些常见的天线配置相匹配。它也定义了一种基于固态聚乙烯的 50 欧姆电缆,因为对于直径固定的外部屏蔽层和介电常数固定为 2.2(固态聚乙烯的介电常数)的时候,50 欧姆阻抗趋肤效应损耗最小。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你可以从基本的物理学来证明 50 欧姆是最好的,电缆的趋肤效应损耗 L(以分贝做单位)和总的趋肤效应电阻 R(单位长度)除以特性阻抗 Z0 成正比。总的趋肤效应电阻 R 是屏蔽层和中间导体电阻之和。屏蔽层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它的直径d2 成反比。同轴电缆内部导体的趋肤效应电阻在高频时,和他的直径 d1 成反比。总共的串联电阻 R,因此和(1/d2 +1/d1)成正比。综合这些因素,给定 d2 和相应的隔离材料的介电常数 ER,你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减少趋肤效应损耗。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在任何关于电磁场和微波的基础书中,你都可以找到 Z0 是 d2,d1 和 ER(博主注: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函数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把公式 2 带入公式 1 中,分子分母同时乘以 d2,整理得到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公式 3 分离出常数项(/60)*(1/d2),有效的项((1+d2/d1 )/ln(d2/d1 ))确定最小点。仔细查看公式三公式的最小值点仅由 d2/d1 控制,和 ER 以及固定值 d2 无关。以 d2/d1为参数,为 L 做图,显示 d2/d1=3.5911 时(注:解一个超越方程),取得最小值。假定固态聚乙烯的介电常数为 2.25,d2/d1=3.5911 得出特性阻抗为 51.1 欧姆。很久之前,无线电工程师为了方便使用,把这个值近似为 50 欧姆作为同轴电缆最优值。这证明了在0 欧姆附近,L 是最小的。但这并不影响你使用其他阻抗。例如,你做一个 75 欧姆的电缆,有着同样的屏蔽层直径(注:d2)和绝缘体(注:ER),趋肤效应损耗会增加 12%。不同的绝缘体,用最优 d2/d1 比例产生的最优阻抗会略有不同(注:比如空气绝缘就对应 77 欧姆左右,工程师取值 75 欧姆方便使用)。

其他补充:上述推导也解释了为什么 75 欧姆电视电缆切面是藕状空芯结构而 50 欧姆通信电缆是实芯的。还有一个重要提示,只要经济情况许可,尽量选择大外径电缆(博主注:d2),除了提高强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外径越大,内径也越大(最优的径比d2/d1),导体的 RF 损耗当然就越小。

为什么 50 欧姆成为了射频传输线的阻抗标准?一个最为流传的故事版本,来自于 Harmon Banning 的《电缆:关于 50 欧姆的来历可能有很多故事》。在微波应用的初期,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阻抗的选择完全依赖于使用的需要.对于大功率的处理,30 欧姆和 44 欧姆常被使用。另一方面,最低损耗的空气填充线的阻抗是 93 欧姆。在那些岁月里,对于很少用的更高频率,没有易弯曲的软电缆,仅仅是填充空气介质的刚性导管。半刚性电缆诞生于 50 年代早期,真正的微波软电缆出现是大约 10 年以后了。随着技术的进步,需要给出阻抗标准,以便在经济性和方便性上取得平衡。在美国,50 欧姆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为联合陆军和海军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名为 JAN 的组织成立了,就是后来的 DESC,由 MIL 特别发展的。欧洲选择了 60 欧姆。事实上,在美国最多使用的导管是由现有的标尺竿和水管连接成的,51.5 欧姆是十分常见的。看到和用到 50 欧姆到 51.5 欧姆的适配器/转换器,感觉很奇怪的。最终 50 欧姆胜出了,并且特别的导管被制造出来(也可能是装修工人略微改变了他们管子的直径)。不久以后,在象 Hewlett-Packard 这样在业界占统治地位的公司的影响下,欧洲人也被迫改变了。75 欧姆是远程通讯的标准,由于是介质填充线,在 77 欧姆获得最低的损耗。93 欧姆一直用于短接续,如连接计算机主机和监视器,其低电容的特点,减少了电路的负载,并允许更长的接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 MIT RadLab Series 的第 9 卷,里面有更详细的描述。


大多数微波初学者眼中,就一种连接器:SMA 。不管多少频率,淘宝一个SMA接头,接上就开始测试。笔者实验室有一台1.85mm接头的PNA,多次遇到来测试的人员,拿出待测器件,看一下接头公母没问题,就开始拧。每次都是一身冷汗,拧坏PNA的原装装头,修一下好大几万就没了。


今天我们专门来说一说这个话题。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几种连接器:作为一名微波工程狮,你是否会经常为该选用SMA连接器,还是2.92mm连接器而纠结呢?可能也会犯嘀咕,3.5mm连接器跟SMA连接器能否直接相连呢?


本次要解决:适用频率? 哪几种可以互相通用?还有拧这些接头的力矩该多少?

关于力矩问题请访问:[视频六讲]是德科技仪器仪表使用及维护 (都知道,易忽视,难做到)


微波连接器:常见的有SMA 3.5mm 2.92mm 2.4mm 1.85mm 1mm 这几种长得都差不多。当然还有N头,K头等等其它。


先来看看这几个接头的样子: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SMA连接器

设计用于0.141″半硬同轴电缆,一般采用聚四氟乙烯介质填充,在军事工业中主要作为微波应用的精密连接器。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SMA连接器的体积小、能在较高的频率(配接半硬电缆的频率范围为DC~18GHz;配接柔软电缆时为DC~12.4GHz)下工作,很快得到普及。甚至后来发展起来的毫米波连接器(如3.5mm、2.92mm)也考虑与其机械兼容的问题。


3.5mm连接器,它是外导体内径为3.5mm,特性阻抗为50Ω,连接机构为1/4-36UNS-2英制螺纹的连接器。与SMA连接器最大的不同是:3.5mm采用空气介质。3.5mm连接器的外导体较SMA连接器厚,机械强度好于SMA连接器。所以不仅电气性能优于SMA连接器,而且机械耐久性、性能的可重复性均高于SMA连接器,因此较适合于测试行业使用。

2.92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2.92mm、特性阻抗为50Ω、连接机构为1/4-36UNS-2英制螺纹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结构与3.5mm连接器相似,只不过更小一些。2.92mm连接器在DC~46GHz频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电性能,且能与SMA连接器、3.5mm连接器机械兼容,很快地被广大制造商认可,成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毫米波连接器之一。


2.4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2.4mm,阻抗50欧姆的连接器而1.85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1.85mm,阻抗50欧姆的连接器了。它们内径尺寸更小,所以工作频率更高,标称频率分别可达50GHz和67GHz。这两种连接器之间机械兼容的,可以互连,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他们绝不能与2.92mm,3.5mm或者SMA连接器互相连接,不然可直接导致连接器的损坏!


1.85mm连接器,是外导体内径为1.85mm,阻抗50欧姆的连接器了。它们内径尺寸更小,所以工作频率更高,标称频率分别可达50GHz和67GHz。这两种连接器之间机械兼容的,可以互连,但切记的是,他们绝不能与2.92mm,3.5mm或者SMA连接器互相连接,否则直接带来连接器损坏的后果!


1mm连接器,主要应用于高达110GHz频率的测试,但其损耗也比较大。频率达到这个范围,多用波导连接器了。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50欧姆阻抗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