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時期書法大家輩出?這與唐朝的社會風尚密不可分

文化的繁榮離不開政治經濟的支持和促進,書法的繁榮離不開社會風尚的認可和參與。一個時代,如果人民安居樂業,在物質生活能夠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自然會開始尋求精神的充實。同時,如果統治者對文化相當地重視和支持,就會使得整個社會掀起對文化追求的渴望和需要,而唐朝恰恰就是這樣的情況。隋唐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整個民族實行開明、兼容幷蓄的文化政策,唐朝時期表現出重視文化的社會風尚,文化藝術迅速滋長,而書法藝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了輝煌。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為什麼唐朝時期書法大家輩出?這與唐朝的社會風尚密不可分

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出現繁榮並不是時代的偶然,而是在如此有利的社會風尚下,各方面因素的促成,準確說是由於統治者自上而下的重視才使得書法得到了大發展。

統治階級對書法的推崇

"中國古代正式是君主專制,帝王素質高低及個人好惡,往往會決定一個王朝的政治命運,包括文化藝術的發展。在這方面,唐朝書法的繁榮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唐朝書法藝術有著如此高成就,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黃金時期,唐太宗以及他以後的唐朝君王的個人作用是首要的。

唐太宗李世民既是一位有所為的英明君主,也是一位書法愛好收藏者、是一位書法實踐家、書法理論者。據史料研究發現,唐太宗不僅僅喜歡書法,而且一直在努力實踐著,也留下了不少書法作品,比較著名的有《晉祠銘》、《溫泉銘》、《屏風書》等。除了書法實踐作品,唐太宗也特別注重對書法理論的思考,《筆法論》、《指法論》、《筆意論》和《論書》等都是唐太宗留下的書法理論著作。談到書法收藏,無幾人能和唐太宗的痴迷程度相比。他會想方設法蒐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得到,甚至在死後還要叮囑子孫將王羲之的《蘭亭序》作為陪葬品下葬。唐太宗曾經專門為了王羲之的《蘭亭序》而為此寫贊,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為書法家寫讚的帝王,足以見得唐太宗對《蘭亭序》是多麼的喜愛。唐太宗對書法的極度愛好,讓書法在唐朝社會成為全民愛好。

唐太宗對書法的推崇使得唐朝後面的君王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對書法喜愛有加。唐高宗李治、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後面即位的唐肅宗李享、唐代宗李豫等等,唐朝時期無數位皇帝都非常愛好書法,這也使得書法在整個唐朝時期都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和支持。李世民以及以後的諸多後世君主對書法的關心及鼓勵,為貞觀以後書法能夠保持繼續發展的勢態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封建社會里,政治權力一直控制著文化。皇權乃是政治權利的核心,對文化的控制力度最強。它可以制定文化政策,左右文化方向,調節文化態勢,評判文化利弊。總之,它是文化的主宰,文化須看它的眼色行事"。李世民以及他以後的君主作為最為唐朝最高統治者,他們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書法在唐朝有著絕對的權威地位,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這讓書法得到發展首先從體制和制度上得到了最權威的保障。

士階層生活與書家情懷

在我國古代的社會體制下,士階層可以說是全社會的重要整合力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魏晉時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士階層開始獨立意識興起,同時,這一時期又是我們封建社會中高門士族不斷崛起政壇、壟斷高官的時期。由此,便衍生成為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格局。至唐朝時期,士階層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社會機構,標誌就是科舉制的最終確定和實行。科舉取士勢必會帶來全民崇尚知識的風氣,越來越多的人憑藉讀書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而唐朝社會開明自由的社會風氣,也促成了湧現出大量的士階層,這些人成為社會文化主導者和創造者。

據史料來看,唐朝文士階層的社會地位普遍是非常高的,文士階層已成為當時社會中被熱忱追捧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則成為了唐人生活的模範,文士階層的價值標準以及他們的審美取向,都會成為人們爭相去效仿的對象。士階層因為其獨特的社會地位,在唐朝文化發展中處於主導地位。他們對書法的認識和接受,基本就代表著整個唐朝社會下人們對書法的評價和肯定。

士階層在統治者的政策和喜好影響下,都對書法有著格外的愛好和重視,他們崇尚書法,不僅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更認為書法是代表著文化的承接。書法已經不只是他們"學而優則仕"的手段,更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陪伴。他們鑽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這是他們的樂趣。唐朝士階層經常會在閒暇之餘聚在一起切磋書法技巧、品評書法藝術、討論書法發展,他們通過書法作為休閒娛樂的方式,從而修身養性,達到凝神靜氣、感悟人生的境界。在唐朝留下的著名的書法理論著作《筆髓論》中,虞世南說道:"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正心和氣,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則顛仆"。在唐朝士階層的生活中,書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了,他們通過書法陶冶性情,完成自身的修養和提高。對於他們而言,他們都存在一種書家情懷。這種書家情懷,是他們研習書法的動力,更是他們研習書法的目的。

張懷瓘在《文字論》中提出:"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書法已經成為人們評判一個人的內心審美和綜合素養水平了。在唐朝,書法的存在,除了功名利祿的需要之外,自我修煉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讀書寫字已經成為人們必備的技能,人們將書法當做一門藝術去追求,去陶冶情操。這一點,在唐朝的士階層體現得尤為突出。相對普通勞動百姓而言,士階層更有時間和條件來提高書法藝術的修為,同時,這也成為士階層身份的一種證明。

正是由於唐朝的士階層的這種書家生活和情懷,再加上他們社會的特殊性,他們的愛好和追求很容易帶動整個社會追求的風氣,從而使得書法成為全民藝術和追求更加徹底,也為書法繁榮和深入社會鋪平了道路。

為什麼唐朝時期書法大家輩出?這與唐朝的社會風尚密不可分

科舉制帶來的書法繁榮

如果說唐朝社會下書法的繁榮是因為有統治階層的推崇、士階層的踐行,那麼,科舉制在唐朝書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背後則起了很關鍵的推動作用。我國曆來關於人才選舉都是有著一套方法的。自西周起,便開始有了"鄉論秀士"的選拔制度,春秋戰國時通過"舉賢"的方法任用人才,漢朝時存在"舉孝廉"的察舉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為九品中正制的選拔人才方式,至隋朝時期,隋煬帝採用了分科取士、試策的選舉制度。隋朝時期用考試的方法來取士,以試策取士的方法便是科舉制的雛形。自此,科舉制開始產生,至唐朝時,唐朝統治者沿襲隋朝的選舉人才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使得科舉制逐漸完備起來。

唐朝時期建立了完善、系統的官學制度,科舉制在唐朝發展成熟,成為有志之士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唐朝時期官學設有國子監統領,國子監下設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除國子監及其管轄的諸學外,門下省還設有弘文館。這時期的官學雖說在各類學校入學資格上對學生有官品、門蔭的規定,但是教育已經面向所有的民眾開放,庶民是享有入學受教育資格的,並有資格接受同樣的教學內容。

《新唐書》中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六品以下始集而試,觀其書、判"。以書選官自唐朝開始,自此之後書學便確立了它的重要地位。書法已經可以成為人們入仕當官的條件之一,而且有著"楷法遒美"的評判標準。唐朝科舉出身的大書法家有很多,如顏真卿,柳公權等。

而這其中要求的書學,就是要求考生學習書法,並作為一項考試內容。書學"以《石經》、《說文》、《字林》為專業,餘字書亦兼習之",是專門培養書法人才的學校。唐朝書法教育範圍很廣,人數很多,從社會會階層來講,上至皇家學院,下至平民階層,甚至從民眾到僧侶再到一些外來人員;從書學教育機構來看,大從政府官學,小到私學教育,都特別重視書法的教育和學習。唐朝疆域遼闊,政治清明、軍事強大、經濟穩定,這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統治者在教育方面扶植力度很大,態度也比較堅決。由於唐朝統治者對書法的熱愛和重視,因此書學教學不斷規範化,規模和形式也不斷擴大和多樣。書學的設立,既讓書法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也使得唐人不得不重視書法的學習,也因此帶給書法大發展和大繁榮。

書學教育的設置是促進唐人書法學習的原因之一,但更能促進唐人學習書法的是唐朝統治者將書學列為科舉考試的一門必考項目和參考標準,這將大幅度加大了唐人對書法學習的普遍程度。當時,凡是進入官學學習的學生,在通過官學教育的學習,成績達到合格之後,就可以申報每一年的科舉考試。唐朝時期舉行的科舉制度,不止考試內容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而且等級也很明確。學子需要通過層層考試,最後進入殿試,面對皇帝的考閱。書法考試是唐朝時期舉行的科舉考試的其中一科,也是成為唐朝統治階層選拔官員的一個重要評閱內容,是唐朝入仕官員必須要具備的一種素質。

"貢舉中進士或明經及第,只是取得了一種身份,還不能即刻授官。要經過吏部的'官試'。這是一種對任官資格的考核,標準是身、言、書、判"。即吏部會考察學子的長相是否端正、言語表達是否清晰、書法寫字是否遒美、分析判斷能力是否合格。而這其中,選人最為重視的就是書和判,而這兩項內容的考核要比之前的前面進士或及第的考試更難、更嚴。所以,唐朝有意進入仕途的人都會勤學苦練書法,力求在"官試"中能夠通過一首漂亮、吸引人的書法功底打動考官,從而順利取得功名。而這很顯然的是,大家都為了謀和"官試"對書法欣賞的愛好,都過於重視書法的練習,容易形成一種風格。這也是為什麼後人總結出唐朝書法崇尚法度的原因。

在科舉制中設書學考試的影響下,唐朝書法教育很普及,不管家傳式教育或者師徒式官學教育,人人學習書法。因此有"唐代無人不能書"這一說法。科舉制對書法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強化作用,不僅是為了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人會研習書法,更使書法學習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讓書法成為全民的藝術,成為整個唐朝社會追求和津津樂道的精神供給。

為什麼唐朝時期書法大家輩出?這與唐朝的社會風尚密不可分

私學教育對書法藝術的促進

誠然,唐朝書法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唐朝書法教育和普及的因素,但人們常常只會歸功於官學體制中的書學教育,其實不然。唐朝時期私學教育也是相當的普遍,並且已經相當有地位。唐朝"私學教育中,書法、經學、文學三足鼎立,共同構建諸生授業內容"。可見,私學教育也是相當重視書法教育的。

因為科舉取士在人才選舉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人們實現入仕,進入官場的重要途徑。科舉考試中最主要的生源便是生徒和鄉貢,生徒是指那些通過官學學習出來而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而鄉貢則是指通過私學學業有成而申請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唐朝社會統治期間,隨著科舉制越來越成熟和完善,每年在進士科考試及第的人中,其中鄉貢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因為相對官學而言,私學教育更有靈活性和針對性。在科舉制的作用下,私學教育對唐朝的教育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說,科舉制的發展促進了唐朝私學的繁榮,而私學教育產生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

幸運的是,在唐朝開明的社會統治下,私學教育並沒有得到遏制和打壓,相反的,唐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教育,不僅興辦官學,讓唐人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大力提倡地方辦學、私學的興起,也給予一定的認可和支持,使得沒有能力進入官學的庶民百姓也能有機會接受教育。因此,在唐朝,地方學校和私人學堂的並立,使得唐朝社會的文化程度大大得到了提高和進步。

唐朝私學規模大小不一,遍佈城鄉,小孩很小的時候,便進入當時的鄉里村學,開始了童蒙教育。童蒙教育過程中,首先是識字、習書,這樣,書法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後才會慢慢學習經學、文學。唐代對婦女的教育政策也是寬鬆的,婦女受教育過程中,也需要學習書法,可見,唐朝對書法教育的重視是方方面面的。

由於私學教育裡教書先生並不是什麼鴻鵠大儒,也不是什麼大書法家,所以當時私學教育中書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便是臨帖。私學裡的書法教材都是名家法帖,學生主要是以書法大家的法帖為範本,通過臨摹,漸漸掌握書法的技巧和筆畫。

"隋唐五代私家講學之風亦盛,規模也很大,這對普及教育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當時的私家講學學的是繼承兩漢以來的經師傳經授業解惑的傳統的,另一類則是從事以識字讀書為主的普及教育"。平民子弟就全憑接受私學教育而識字學經,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地方官學和私學下的學生,也是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的。只是比官學的學生稍微需要努力一些的是他們需要逐級通過考試,一級級通過之後,方可進入科舉考試。考試內容和權利與官學出來的學子一樣。這也是平民階層實現仕途抱負的一種方法。

私學教育的存在,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教育,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書法。因此,在唐朝,書法的學習不僅是上層統治者和官僚的事情,下至平民百姓、婦女兒童都會學習書法。書法學習真正達到了普遍性,這也是書法大發展和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唐朝時期書法大家輩出?這與唐朝的社會風尚密不可分

碑帖、石窟雕刻、書籍抄錄等的盛行對書法的發展

細數唐朝時期的文化成就,不難發現,唐朝時期的碑帖、石窟碑刻、書手們抄錄的書籍等都算得上唐朝文化的珍藏和代表,而這些,都是唐朝書法成就的反映,更是唐朝書法成就的證明。

唐朝社會軍事強大、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社會安穩,人民的日子都過得非常安寧和平靜。唐朝是我國古代甚至於直至現代碑刻中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唐朝社會中出現了大量的碑刻,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在唐之前,尤其魏晉時期,統治者是禁止立碑的,到唐朝後,不僅皇家權貴們大規模、高調立碑,而且民間也盛行立碑,有代表性的一些碑刻類型有碑碣、墓誌、塌銘、石經、經幢、造像題字等等。這些碑刻,或歌功、或頌德、或銘人、或記事,碑刻已經成為了一道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景觀。

唐朝碑刻為當朝書法提供了原始的文字記錄,通過唐碑後人可以真切的看到當時書法家的筆跡、文字風格和內容,這些留下來的碑刻都是具有很高的書法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成為後來人們研究唐朝書法的重要材料。唐朝統治者鼓勵碑刻的發展,所以有唐以來留下來很多有研究價值的碑刻,成為了當時社會、文化的載體,更是當時書法家留給後人寶貴的書跡。

"唐代書法的生就,又有二事給人以深刻印象。一是今傳大量唐碑刻,書丹者多數是書法史上無名的人物,但書藝多是可觀者;二者現存大量隋唐五代寫卷,多出於一般寫經生或僧人之手,書法上也顯示了很多的素養"。這裡的第二種指的就是唐朝時存在的書手,這些書手是"身處官方或者民間,為官府、寺院、私人等抄寫圖書典籍、宗教經文、日常文書的社會群體,他們憑藉自身的書法技能得以謀生、入仕"。

這些書手都是有一定的書法功底的,他們有官府的,也有民間的,官府的都是通過門蔭、徵募或者科舉選拔出來的,民間的就是憑藉自身的書法技能作為生存的手段。唐朝時期,存在著大量的書手,唐朝時期雖然已經發明出了雕版印刷術,但還不是很成熟,大量典籍和經卷還是需要靠這些書手手記寫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便出現了很多書法技藝精湛高超的書手。雖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唐朝時期的書法名家為唐朝書法史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作品,但這絕不是唐朝書法史的全貌。全面的唐朝書法介紹,是離不開這些書手墨跡的。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可能最先接觸和欣賞到的,不是那些名家的作品,反而是這些書手的書法。書手們保留大量的手抄本,很多都是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品,不一定這些書抄錄下來的每一本典籍都是典範,肯定是良莠不齊,但他們保留了當時書法水平的最真實、最大眾的標準,更是反映出了整個唐朝社會的一個書法水準。

為什麼唐朝時期書法大家輩出?這與唐朝的社會風尚密不可分

所以,不管是石刻,還是抄錄,這些都為唐朝書法帶來了很大的繁榮空間,讓唐朝的書法通過石碑、手抄等方式保留了下來,讓後人可以進一步更加全面而真實得研究唐朝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