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序言:

說起馮道這個人,可能大多數讀者都不太熟悉。這是一位古代奇人,

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在他死後的一個半世紀裡都被人歌功頌德的,甚至被他人視為楷模。但是,自北宋歐陽修出版《新五代史》,將馮道列入《雜傳》,此後馮道竟開始被人批判!尷尬的是,為馮道所作的少數申辯,皆因為資料零碎,散佈各籍,不像「反面」意見都出於「大部頭」史籍。因此,在欠缺強而有力的理據下,馮道的正面評價備受忽視,所以後來很多史書皆對馮道作出負面評價。例如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和清官修的《續通志》,大多選用《新五代史》的《馮道本傳》來推論出馮道的為人「不忠」。

但大體來說,馮道的為人實在未至於世人所說的不忠……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史籍言論過於偏激

首先,《新五代史》的言論未免太過偏激,未能顧及馮道身處的時代背景。根據《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內的《雜傳》第四十二「歐陽修說:『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若如此,那麼禍亂敗亡就將無所不至了。況且身為大臣,攸關黎民生計,如果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國家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的嗎?|我(歐陽修)讀馮道的《長樂老自敘》,見他自述歷任官階榮勳與平居自適的情況以為榮,真可以說是沒有廉恥的人了;由此,當時天下國家的情況究竟如何,也可以從而知之了。』」(林永欽《騎牆孔子-馮道》一書譯文)

其實五代的衰亂自有其因由,而馮道一人有沒有廉恥,肯定不足以成為構成衰亂的主因。而且,五代衰亂,社會黑暗,使當時君臣上下皆不重德行,道德敗壞。正所謂,「不知者不罪」,馮道歷事「四姓十三君」是可以理解的。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歐陽修的為人和其身處的時代,亦影響他對馮道所作出的評價

《宋史.歐陽修本傳》,常覺得歐陽修青年論事時過於意氣。從他想支持范仲淹,卻上書責司諫高若訥,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一事便可知。而《新五代史》是他早年私撰,所以論人不論事的態度亦可從中窺知。

另外,宋代儒者大都陷入宋祖宗的圈套(歐陽修亦然),加上懲於五代之亂,於是矯枉過正,大都以忠君作為論臣子的先決條件。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孔子認為的【忠】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孟並不認為【忠】的定義是忠於一君,而是建基於一國之上,先國而後君!以孔子為例,當時子張問孔子:「管仲謀助公子糾奪其兄齊桓公,那是否『未仁』?」。但孔子則認為桓公能夠九合諸侯,不用兵戎相見,那都是管仲的力量。

如今馮道向契丹王耶律德光說:「此時即有一佛出世,亦恐救不得百姓;唯皇帝才可救得。」只因馮道一席話,令契丹王打消攻打中原之念,憑他一語之善就改變了局勢。於是,當時無論中外,無論賢愚,都仰馮道為元老級人物;人們都說契丹終於沒有夷滅中原全靠這一言之善,從這「一言之善」,我們可知馮道完全能媲美中國古代名臣管仲。如果管仲可以避免兵戎就是「仁」(孔子認為「仁」乃道德的最高境界),那麼馮道令契丹沒有夷滅中原就更值得稱許了!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孟子認為的【忠】

而且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禮臣忠,是君臣間治事的態度,臣子徒然忠於君主而不能忠其職守,那麼這個臣子便不值得稱道了。由此可見,孟子的【忠】說通俗一點就是:人民萬歲!這與歐陽修的【

忠於君主】是不同的,歐陽修似乎曲解了孔孟之道。

馮道身為一位朝廷官員,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付出是很好的。雖然後世認為他不忠,不過那是以君王的角度來看。真正重要的,應該是當時的人民在他當官的這段期間生活狀況,他對人民起到什麼好的作用。他重視人民勝過於君王,這在古代君王專制時期很難得的!

所以筆者覺得,他算是個處處為人民著想的好官!

當然,過去專制時代,朝廷其實也並非不重視百姓的生活,只是他們認為維持朝廷體系,對於國家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現在所謂的民主國家,也會為了維持政府乃至國家的利益,因而對於人民有許多限制,譬如移民的限制等等。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能做數十年宰相,豈是等閒之輩?

馮道能任這麼多次宰相,絕對是因為他輔佐皇帝的能力有加。這麼好的人,如果只因為改朝換代,為了追隨已經下臺的皇帝而離開朝廷,這才是百姓人民的損失!他毫不在意世人的眼光,如此替人民著想的人,怎麼不好呢?

「忠」不是那麼簡單的字,不光是佔用兩個字元的單字,而是有多層面,多方向的意義的。

於是,由於上文所述的種種因素,指【馮道不忠】是有一定程度不成立的。

客觀上來看的話,馮道是個很替百姓著想的人,筆者也挺敬仰他的!能做數十年宰相,可絕對不是等閒之輩。但就像史書所說的那樣,宋代許多稱揚馮道的言論被忽視了,因此筆者查了歐陽修評論馮道的部分,才做出這樣的結論。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當然,除了不少歷代名人或著作對馮道作出負面批評外,同樣有不少名著都對馮道作出正面評價。例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吳處厚的《青箱雜記》、吳曾的《能改齋漫錄》、明代李贄的《藏書》、清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以及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六篇著作皆認為:馮道雖然不忠,但亦不可忘記他高尚的私德。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馮道所處的時代環境,讓他不得不變通

但是,歐陽修卻對馮道的私德隻字不提。他只說馮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認為馮道的言行只是矯飾出來。然而他似乎未明馮道所處的五代環境對其為官之道實有影響。

前面我們說了,環境因素影響很大。馮道所處的時代──五代十國,是一個黑暗、動盪的時代。有詩曰:「龍虎爭戰幾春秋,五代梁唐晉漢周;興廢風燈明滅裡,易君變國若傳郵。」可見當時朝代更替頻繁,政局動盪。可是,馮道卻能在亂世中泰然自處。如《資治通鑑﹒後晉紀》載:「(馮道)臨難不赴,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意即遇到不好辦的事情,便不出頭;如果躲不過了,就要多加請示,不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如此則能夠應付了。若他不是懂得在亂世中為官之道,他也不可能頤養天年。所以,為人圓滑是亂世做官的變通之道,甚至可謂是必備條件,

那麼評價馮道的為人處世時,便應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了。

除了環境外,個人因素亦是不可忽略。根據林永欽在《騎牆孔子-馮道》和《四朝宰相馮道》說個人因素會影響史書的評論,尤其是中國史書。因為中國的史書多以傳統倫理道德標準把人物分類和評品。於是,世人如歐陽修,便以為馮道是一個亂臣。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馮道簡樸廉潔、務實,學問高深,有膽識

事實上,馮道確實是一個有私德、有學識、勇敢和目光遠大的人,他並非全然「視道德如草芥」。即使他誠然不忠,也未至於在歷史上沒有翻身的機會。

首先,薛居正《舊五代史》列舉馮道的德行甚多。例如卷一二六《周書馮道傳》說:「丁父憂,持服於景城,……凡牧宰饋遺,鬥粟匹帛,無所受焉。」反映馮道的廉潔。

「明宗入洛,……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孤寒士子,報才業,素知識者皆引用,唐未衣冠,履行浮躁者,必仰而置之。」從上可知馮道作風務實。

上述馮道事親、儉樸、廉潔、務實和事君等高尚私德,令他富有名望。連後漢末年迎聖駕劉贇一事都是他帶隊率領的。

馮道作為“十朝元老”,真如歐陽修評價的“不知廉恥”嗎?

至於就馮道的學識而言,從任贊和李琪二事便能得知他學識豐富。一日,朝中有人向馮道說任贊(大學士)譏諷他的學識一事,馮道就召了任贊來澄清,並說他(任贊)只懂得文場秀對(詞藻華麗),卻不懂得應試題目(實際知識),令任贊慚愧不已。另外,曾做過後梁宰相的李琪亦曾被馮道指正不懂得地理,使李琪心服。

不僅如此,馮道為人極具膽色。記得馮道在後晉為相時自薦出使契丹,在契丹回京的過程中,他每到一處就小住一段時間,後來平安迴歸。其實,一般人都沒有這個膽色自薦出使,或者會因為害怕而急急南返。但是,馮道深明縱使他想急急南返,契丹的兵馬亦可快速追到他,唯有坦蕩緩行才可保住性命。

結語:

總括而言,馮道縱使不忠亦有其苦衷,但他的私德、智慧和勇氣確實值得世人傳頌。雖然正、反兩面的評價都各有道理。但是,大家不可以因為認同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的史實。至少,馮道絕對是中國亂世中一位傳奇人物!

歷史雖然是殘酷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給予那些對人民做出貢獻的人以公正的評價的話,想必九泉之下的他們也會為此寒心吧?

-----------------------------------------------------------------------------------------------

參考史料: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續通志》

《資治通鑑》

《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