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美國恩怨情仇揭祕?為何從相親相愛到如今的水火不容?

伊朗作為中東大國,在巴列維王朝時代曾是美國的鐵桿盟友,當時美伊關係非常緊密,完全不亞於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巴列維國王早年曾在英美留學,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在政治上非常親西方。在他繼位後就立即將境內蘇軍全部驅逐出境,轉而全面倒向美國。巴列維上臺之後推行了一些列改革,例如普及教育,司法獨立,建立全民醫療,限制宗教權力,倡導西式生活,試圖將伊朗變成一個世俗國家,這場改革被稱之為“白色革命”。

在巴列維的統治下,伊朗經濟雖然開始了高速發展,但操之過急的改革卻引發了伊朗國內宗教勢力的不滿。而當時巴列維政府內部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政府腐敗、王室生活奢靡、秘密警察肆意抓人等等,這問題讓伊朗國民非常不滿。

於是伊朗的宗教勢力就利用這股不滿情緒,在1979年發動了伊斯蘭革命並取得成功,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在革命發生之初,巴列維國王曾向美國求救,希望美國能武力干涉。但在最初的時候,美國卡特政府對這場革命的重視程度不夠,後來局勢到了不可收拾之時,卡特政府又不願意武力介入伊朗國內事務。卡特認為當時巴列維已經大勢去矣,美國還是不要得罪伊朗新政府為妙。

不過美國和巴列維畢竟是老朋友了,如果完全手袖手旁觀,那麼巴列維落入革命者的手中必然是凶多吉少,於是美國就同意了巴列維全家的避難要求。

美國收留巴列維的行為徹底惹惱了伊朗新政府,本來伊朗革命者就憎恨美國對巴列維的長期支持,如今美國還允許巴列維入境,這是赤裸裸地干涉伊朗內政。隨後在伊朗新政府的縱容下,許多反對美國的伊朗人攻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館內的美國工作人員,製造了著名的“伊朗人質事件”。

此後美國曾試圖派出武裝直升機前往伊朗,救出被扣押的人質,但因為半路出現技術故障,營救部隊發生墜機事故,美國的救援計劃宣告失敗,而美國未經允許便進入伊朗境內的行為也進一步激化了美伊矛盾。

事情一直僵持到1980年年底,在當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里根獲勝。獲勝之後的里根迅速向伊朗新政府發出了強硬信號,要求伊朗放人,後者後果自負。

常言道:“吃軟怕硬”,眼瞅著里根如此“蠻橫”,伊朗政府也不願再在此問題上繼續糾纏。而且當時兩伊戰爭已經爆發,伊朗十分擔心裡根會藉此事件攻打伊朗,於是便請求阿爾及利亞從中調解,希望能在里根舉行總統就職儀式之前解決該問題。

最後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於1981年1月20日返回了美國。雖然這一事件的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解決,但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卻從此卻跌入萬劫不復之地。

在隨後的兩伊戰爭中,美國對伊朗進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持伊拉克,試圖顛覆伊朗政府。但是出乎美國意料的是,這場戰爭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是在外辱面前讓伊朗國內更加地團結,這也鞏固了伊朗伊斯蘭政府在國內的統治。

如今伊朗伊斯蘭革命已經過去40年了,但美伊兩國的關係仍然沒有解凍的跡象。雖然經過漫長的談判,在2015年美國和伊朗達成了《伊核協議》,美國也解除了對伊朗的部分經濟制裁。但是在特朗普上臺之後,他立即廢除了《伊核協議》,重新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搞得雙方關係依舊劍拔弩張。

其實美國最初並不敵視伊朗新政府,雖然在霍梅尼的統治下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就要顛覆伊朗新政權,因為美國的盟友中有好多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例如:沙特、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巴基斯坦,其中沙特等海灣國家至今都還奉行君主專制,而今天的伊朗起碼還可以選總統,比沙特民主多了,因此制度並非美國與伊朗矛盾的主因。

反而是伊朗在革命之後就一直看美國不順眼,並一直揚言要將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這才使得美伊關係遲遲得不到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