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老了卻被子女嫌棄”,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這個現象確實讓人痛心,而且在身邊都有存在,是教育的失敗,也是不明智,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們的給自己帶來的惡果,你付出的愛,如果方法不當,未必能帶來回報。

我有一個鄰居,王老伯和他的妻薛姨,夫妻人真的很好,對左鄰右舍都禮貌熱情,愛幫助人,可是他們的兒子卻是個混帳,他們從小對他寵愛倍加,好吃,好用,從來都不落下,自己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受半點委屈。孩子卻對他們呼來喚去,他們也逆來順受。

現在他們老了,可兒子對他們卻百般嫌棄,薛姨總是和我母親說著說著就淚流滿面。

1.慈母必敗兒。這“慈”是指“溺愛”,什麼都順著他,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愛,必然會養出一個好吃懶做,嬌寵任性的兒孫來,將來成為社會的渣子,家庭的敗類!

2.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父母思想而造成的。一切為了孩子,自己捨不得消費,所有的積蓄都為了孩子。在許多發達國家,家中再有錢那也是父母的,和孩子關係不大,成人之後自己去掙錢生活,這樣孩子會更獨立,反而思想道德修養更高。

3.中國的老人沒有自己的獨立生活,老了還是為了孩子,錢物自己不懂得去支配,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把自己變成了糟老頭子、糟老太太,幫兒子帶孫子,幹家務,卻反而常被年輕人嫌棄,真的,養兒防老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舒舒服服,兒孫自己的事讓他們自己去做。

總之,父母為了孩子什麼都肯付出,那確實是全部的愛,但教育的方式,愛的方式請好好的思考一下,不要自食其果。



365捨得捨不得


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百善孝為先,老了卻被子女嫌棄,應該是沒有把思想品德沒有教育好,太弱愛孩子的原故吧。



周海平124


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省吃儉用,老了卻被子女嫌棄,你怎麼看?

謝謝大家!人類自古都是這麼過來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人人嘴上都掛著“百善孝為先”至到今天似乎好象是一股“氣”。這股氣在迷惑著人類的生生死死,孝道化做清風成了人生的悲哀。但願人生少些披著羊皮的“奸“。

人生分三個階段。人從生下來由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成人,歷盡千辛萬苦。在這期間父母的父母正步入秋風落葉,在絕望中掙扎著,迷茫著,夢幻著童年的美麗人生。多麼的盼望兒女能多照顧點自己呢?但是,兒女有那麼多精力嗎?兒女也要奮鬥生存也要嬌養他們的兒女。照顧老人“孝順”只能多喊幾聲了,把“孝順”的心情又寄託於他們的兒女身上去了。一代又一代一輩又一輩。大多數的人群都是先照顧“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兒女是自已生的,生自己的老人只是“過去”的。只有少數財神爺兒女才會供養著的。

這就是人生的“自我“天性”,聰明的還會大喊“孝順““百善孝為先“。不懂道理的乾脆就是有罵又打“你個老不死的““不要再累人了”。蒼天啊!

不要說普通的家庭,被嫌棄、被打罵的老人也應是幸運者。縱觀歷史那些為奪皇位而殺父殺兄的一代天嬌,何嘗不是為了“自我“,這些當中也有明君也有昏臣。那他們的兒女又能怎樣了?不也是傻傻的孝順自己的兒女嗎?人老了無力了生存的希望,剩下的只是絕望。祈禱財神爺多光顧一下老人吧!


聊齋書園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我的婆婆今年八十四歲,生了兩個兒女,一個是我大姑姐,一個是我老公,我婆婆和公公是新中國的第一代財經學院的大學生,即是我們揚州現在師範大學的領導,我婆婆說生了兩個孩子,她的生活一直是她的媽媽和保姆照顧的,因為她的父親去世比較早,她的母親一直跟著她的,她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洗過自己的襪子和內褲,包括現在也是如此,都是保姆照顧她,我和老公每個星期天中午會去給她做飯,因為星期天她的保姆休息,我們結婚,買房子她不會給一分錢,我和老公租房子住也不會去和她要,我老公還有一個姐姐嫁去了南通,我的婆婆年輕的時候為了喝魚湯,拿一個金戒指去和別人換條黑魚回家煲湯,以後她家是非常有錢的,什麼圓大頭,金子啥的都讓她給換吃的了,而我的父母在農村生了我哥,我,我妹妹三個孩子,條件和我婆婆家應該是天差地別吧,當時我的母親有一個親叔叔在香港,後來經常回來就給我媽金戒指,前後給了十多個,給了兩個圓大頭,現在我們家兩個圓大頭給了我嫂子,金戒指我媽給我們一人三個,去年我媽看我老公身上一點金子都沒有,給了他一個,我哥我妹他們都笑咪咪的,


張菊萄紅


‘’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老了卻被子女嫌棄“,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就拿我來說吧,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我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姐姐。我的父親去世的早,一直是母親把我們拉扯大的。母親做什麼事情都非常的省吃儉用,攢了一筆錢。但她是為了我的哥哥和我的姐姐省吃儉用,對於我卻百般捨不得。

現在她老了,偏偏是我這種最不被疼愛的那一個小女兒贍養他。他的兒子和女兒。都不管他,嫌她。嫌棄她嫌他不講衛生,嫌她會拖累他們。

也許在老人的那一代的觀點裡面,錢不是用來花的,就是用來攢的。錢就是用來應急用的,等自己生病的時候去醫院的時候用的。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如果錢花在生活當中,吃的好一點穿的好一點,也許去醫院的費用就會少一點,去醫院的機會也就會少一點。如果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好。我相信我的哥哥姐姐也不會那麼的嫌棄他。

歸根到底,我覺得是她自己思想觀念的問題。確實不應該過度的省吃儉用。把錢全部留給醫院,留給自己的女兒和兒子胡亂揮霍。我記得是大前年吧。我的姐姐在網上做了一個類似於銷售的東西。拉著我的媽媽入股。最後賠了十萬。一個老人得多長時間才能攢夠一個十萬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全部就排出去了。省吃儉用的代價就是留下一筆相對來說比較多的財產。還用一種很極端的方式把它揮霍掉。而是到最後反倒是遭到我的姐姐的埋怨。說當時不應該給他錢,讓她搞這個。


@言午說故事:他們省吃儉用是他們的觀念,我們不能改變,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不要去嫌棄她們,他們把我們養大的人,是應該讓我們感恩一生的人!


言午說故事


說實在的,我現在就是做了不孝女,父母八十多歲卻怎麼也不願意去看父母了,起因是什麼呢?春節前我媽把我叫到她房裡,說她的金耳環丟了,跟我姐說,我姐說可能是我二嫂拿的,我就說我媽,我姐說的不對,一個可能是你忘記放什麼地方了,再一個捉賊捉贓,不能隨便懷疑這個那個,容易引起矛盾,再說了也只有我姐兩口子在你房間住過,人家要說是她們拿的呢?她心裡怎麼想。我媽就說起我老公和我十四年前丟了幾次錢,說她心裡不舒服,我們是不是在別的地方丟的,我就說她,我們只是丟錢了,沒有說過懷疑誰拿了,並且也從來沒有提起過,我媽說,我心裡難受,我說她,你心裡難受什麼,我媽說不是我拿的,我說我從來都沒有說過是你拿的,我只說過我們兩口子丟了很多次錢,並且我們不確定是誰拿的,你確定不是你拿的,糾結什麼,不做賊不用心虛,坦坦蕩蕩就好。我說完這話就沒往心裡去,過完年後,我姐來我家說,娘準備找你算帳呢,說我說她偷我錢了,我就給我姐說了這個事兒的過程,也沒往心裡去,也沒當個事兒,我老公回來過了隔離期,我們倆就去看望我父母,到哪聊了一會兒天就回來了,我媽要了我老公的電話號碼,第二天給我老公打電話賭咒發誓,說了最毒的誓,說我們冤枉她了,第三天就要債,頭春節拿了她一萬塊錢週轉一下,我說馬上給你,第二天就去銀行取了錢給她了。你讓我怎麼再有心思好好孝順她們呢,借了我們的錢十幾年了從來都忘了


橘子紅了540930


一般太寵愛的孩子基本都不怎麼孝順,但是也有小部分還是蠻孝順的!我的育兒觀念很簡單,什麼都要分享,不能說你喜歡吃,全家都讓給你一個人吃,這樣的孩子不僅以後沒有愛心,而且非常的自私自利,也交不到朋友,我是很不贊同這類父母,什麼好東西都留著給孩子吃!我兒子吃東西,不管吃什麼,我都要他分享給我一點,並告訴他,這是媽媽買來的,你應該跟我一起分享,而不是自己吃獨食,這樣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跟你交朋友的


檸檬醬兔吖


應該是橫向比較的結果。父母橫向比較孝順,孩子橫向比較別人家的父母經濟資助,最後都是不滿意。 父母覺得窮有窮的養法,孩子小時候不懂,不會埋怨,大了,難保不樂意。畢竟,誰都想過得容易一些。等父母老了,更糟了,又老又窮常去醫院。

說說我的同事。房子給孩子房子買好, 車子買好,物業費暖氣費汽車保險幼兒園費鋼琴費,都替孩子交。讓孩子把錢自己存起來不要揮霍。

這種氛圍的單位,如果有個年輕人,爹媽啥也不是,你讓孩子毫無怨言,好像不太可能。


dlsyyy


這樣的事很常見,我有一鄰居,五個兒子,兩個女子,兒子最小的也四十多歲,去年我回老家,鄰居老人見到我叫我小名,我當時就坐在老人身邊問她現在生活的情況。老人家當時就哭了,她告訴我,現在兒子孫子都在外面打工,回來也給過八十大壽,請跳舞唱歌,放煙花,還讓親戚朋友都來祝壽,看著真幸福,實際上,老人家說,過完大壽,兒子,孫子,閨女,因為分老人家的祝壽錢,客人走後就大打出手,最後決定讓老人每家一個月輪流吃飯,這樣老人家的苦日子來了,要帶自己的被子,飯碗,家裡有人的就一碗飯,我說,你吃不飽可以再要就是了,老人家說,他們都是給我單獨找間房,不讓住他們家,端去飯再也找不到人了,你叫也沒人理,另外家裡沒有人的,就給家裡有人的出錢替他照顧,試想還是一個樣,我只有心酸,同情,怎麼辦呢?我後來聽說,冬天來了,老人就走了。我想,這就是老人七個兒女卻是這結局,我只有長嘆…



這個事情確實讓人傷心,痛心,不應該這樣子啊。

我家也是農村的,爸媽都是農民,一直以來都是這麼的節省,吃,穿,用,自己的都是從來捨不得的。我覺得是爸媽也已經習慣了,同樣也提現出我還要更加的努力賺錢,給爸媽好的。爸媽這樣的節省 ,我特別的理解,我也有點難受,但是我不會埋怨他們,這個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的,農村老一輩窮怕了,當然對自己很多捨不得。所以作為子女,要好好善待自己的爸媽,理解爸媽的用心良苦,因為他們的省吃儉用成就了您的今天,您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