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圍牆”下,投資機構如何突圍


疫情的“圍牆”下,投資機構如何突圍

一場疫情來襲,拉長假期的同時,似乎也讓這個冬天變得更冷更長。創投圈原本緊湊的節奏也按下暫停鍵,很多原本進行中的工作被迫推遲或者擱置。

而企業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壓力更是毋庸置疑,消費類聚會活動大大減少,導致旅行、餐飲、酒店等服務性行業受到了較大的衝擊。

當下,全國各地積極投入到對抗新冠的戰“疫”中,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成為了我們辦公的主要方式。隨著疫情不斷好轉,仍戴著口罩的我們應該深入思考下這場疫情對於我們當下的影響,我們贏得了一場短期的戰“疫”,但對於投資的長期戰爭我們又將如何佈局?

募資:LP出資更為謹慎

眾所周知,創投機構工作由“募投管退”四部分組成。在募資層面,投中數據顯示,2019年完成募集的基金數量共計562只,同比下降52.7%,整體募資難度加大的情況下GP們正面臨行業的洗牌。

在此背景下,受疫情影響,LP態度將更為謹慎。無法見面的情況下,GP拓展新LP,維繫潛在LP的難度也在提高。至於募資的執行層面,由於無法到現場,盡調工作難以開展。

對於現有LP,基金的年度審計報告以及基金管理報告也會較往年延遲,部分被投企業在疫情衝擊下業績波動也會影響整體基金回報表現。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募資層面遭受的衝擊將延續到後續的投資業務


投資:有限的子彈將更為珍貴

有限的子彈將會顯得更為珍貴。我們認為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投資情況會更樂觀一些。目前除湖北外多個省份新增確診已降到個位數甚至是0,各家投資機構也已經或遠程或到崗開始復工。

儘管個別機構明確受疫情影響短期內不再看項目,但整體來看,大部分機構的投資業務還在有序進行,甚至在某些賽道上已經展開更為熱烈的追逐。

從另一面來說,疫情客觀上也幫助投資機構起到了去偽存真的作用,淘汰了一批抗風險能力差、業務不良性的企業,而通過這次考驗成長起來的企業將會更受機構青睞。

對於我們投資工作所要做的第一要務就是要發現那些因疫情被激發,並在隨後時間裡會快速發展的行業賽道,在春天將要到來之際撒下種子。

投中數據顯示,19年中國創投市場發生5,300+投資案例,投資金額超過530億美元;交易次數同比下降31.55%,交易規模下降26.8%,行業整體的投資節奏在放緩,投資決策也更為謹慎。

雖然明星項目依然備受矚目,但豬也能飛的風口追逐時代已經過去了。疫情當下的今天,各家機構由於外出限制等因素有更多的時間修煉內功,研究驅動將成為更具普適性的打法。

從投資流程上來講,前期的項目source、訪談、pre-dd內容從疫情前當面與創業者交流的方式轉向線上;雖然情面往來有所折扣,但線上或者電話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項目整體的效率,一方面消除了大家對於疫情下見面的擔憂,另一方面創業者省去了到處路演的舟車勞頓,也有更多時間來應對疫情下企業的發展問題。

雖然前期工作影響不大,但與創始人有過線下的接觸交流才會做最終投資決策更像是行業內默認的規則。疫情之下,項目最終推動是否會受影響也是對投資機構IC成員的考驗。

作為投資決策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現場盡調受疫情影響顯著。正常市場環境下的投資交易平均需要3—6個月;現在對外盡調的啟動受影響,項目週期會被進一步拉長。

考慮到一級市場投資本身是一個長週期工作,假設疫情帶來3個月左右的物理出行限制和心理克服緩衝,相比大部分基金的投資期來說,疫情只會造成短期衝擊,長期節奏和策略整體還是比較穩定的。

為了以防疫情整體造成的生理及心理恢復期更長,也有機構在積極採取應對方式,譬如積極嘗試不同盡調方式,像dataroom,簽署NDA後寄送傳輸材料,“照片+視頻”遠程合作等。

疫情期間項目推進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麻煩,鑑於企業現金流緊張、增長預期改變,估值和談判上也會花費較多精力。同時由於現場盡調不便,部分事項無法完全解決,還會引發一些譬如投前協議、分批打款、投後補充事項等應急性操作。


投後管理:精細化賦能被投企業

疫情對大批企業造成衝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各家基金的portfolio公司。

在內無餘糧,外無應援的情況下,企業最重要的是兩件事:求生存繼而圖發展。

大部分標的公司在Q1都會面臨業績不及預期,甚至0入賬的挑戰。這一方面影響著公司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缺乏數據支撐,甚至遭遇上下游或海外合作的斷層損失,標的公司後續的融資也會受到影響。

基於“369法則”:至少假設三個月業績是低於預期的,至少留足6個月的融資期,至少要留足9個月的現金流。

疫情的迅速爆發顯然沒有給企業方留下足夠的準備時間,基金和被投企業如何在這一困境下快速反應,開源節流,對現金流精打細算將是一季度甚至上半年或全年投後管理的重點。

“做最壞的打算和預案”絕對不是一句口號。2020年,很多機構甚至會實行“以保代投”的策略,即保住現有的被投,而非投資新企業

業務層面之外,Portfolio公司的團隊此時也面臨巨大的壓力,作為投資人,在這一時點的陪伴和共勉也尤為重要。

未來,投資機構也會對被投企業傾注更多精力,如資源對接、協助招聘等服務會越來越常見,雙方會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一起成長。


項目退出:挑戰與機遇並存

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由於疫情對現場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工作帶來困難,部分股票發行和併購重組受到一定影響。銀保監會也作出針對性安排,例如放寬發行人反饋時限,自身相關審核時限也相應調整,並放寬併購重組時限,目前相關業務正常開展。

先談挑戰,2020年不同市場的上市窗口期整體來看會相對緊張,由於駐場和路演出行限制,投行、會所、律所工作受限;另外企業現金流和業績在疫情影響下也需要重新評估。出於對疫情的擔心,投資人的認購意願也會受影響。

回看非典時期的A股市場,2003年發行的68只新股中,有50只上市日期在當年6月後,即疫情結束IPO才出現了明顯的加速,所以隨著金融利好政策的不斷推出,相信IPO堰塞湖的問題會在疫情結束後得到快速緩解。

機遇方面,隨著註冊制趨勢顯現以及再融資新規的發佈,整體A股市場退出中長期明顯利好,隨著眾多的利好政策的推出,A股在節後也迎來了一波小陽春,隨後對疫情如果控制及時,其造成的短期衝擊對全年IPO節奏包括整個中國的金融市場都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另一方面,併購退出有望成為疫情衝擊下的新路徑。大量企業如果獨立進行現金流管理可能依舊難以維持3-6個月的生存,但其業務本身在正常需求下能夠健康甚至滋潤地發展。這類企業本身是很好的標的資產,任其在黑天鵝事件下死亡是對價值的極大浪費,他們有望成為當前時點下的被收購標的。

儘管預期管理存在差距,但無疑活下去才是日後騰飛的前提,如果無法找到合適的融資方式,抱團取暖也是一種選擇。


好公司將進入新時代

每一次災難的發生,都會催生新行業和先進業態的繁榮發展。

2003年3月,阿里推出面向個人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並宣佈全站免費來滿足非典激發的線上購物需求;同年10月,為解決支付風險問題,又發佈支付寶;僅1年便突破300萬會員,單日900萬交易額。

同樣是非典期間,順豐王衛發現:疫情期間,航空公司集體遇冷,民航旅客週轉量由2003年1月的110.07億人公里下降到5月份的23.6億人公里,同比下降78.1%。藉著航空運價大跌之際,王衛同多家航空公司簽訂協議,利用230多條航線的專用腹艙運送快件,成為國內第一家將民營快遞送上天的企業。貨單量增長形成的規模優勢,抵消了包飛機增加成本,良性循環鞏固了順豐的優勢,04年業績激增至14億。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大幅縮減開支,消費者追求節約成本,願意嘗試共享、租賃等新方式。在這一背景下,以Airbnb、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公司陸續創立,實現了閒置資源的交易和再利用,開啟了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新時代。

經此一“疫”,對於在線教育、辦公、醫療健康等因疫情迎來新一波流量的企業,該如何把握好現在的增勢?

教育行業

2019年的教育行業,無論線上線下,普遍遭遇了獲客成本激增的難題。

基於新東方近期發佈的報告,線下機構付費用戶的獲客成本在500元至1,000元,線上機構多在3,000元以上,線上一對一更是達到5,000元至15,000元的區間。

競爭越發激烈,獲客成本高導致首單盈利難,巨頭公司在營銷端大幅投入,近10家企業暑假期間即投入數十億用於市場營銷。另外由於韋伯英語等線下機構頻繁暴雷,政府監管加劇。

疫情爆發後線下教學普遍關停,面臨著來自3方面的嚴峻挑戰:

1)線下收入直接降至0;

2)線下房租、人員等固定支出;

3)教育特有的預付款政策如果出現大量退費,對企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而“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則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線上教育的滲透率,大量的免費高轉化流量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一直以來獲客問題的困擾,同時也低成本完成了用戶習慣的教育。

無論這波疫情帶來的流量紅利未來留存幾何,都將在短期對線上教育相關公司形成利好。多家二級市場公司,如教育公司新東方、好未來股價市值均創下新高。雲平臺和教育交互工具供應商全通教育、鴻合科技等也連收漲停。另外家庭教育場景也驅動了打印機等消費品需求爆發。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疫情穩定,市場冷靜,未來線上教育的競爭可能會越發激烈。

首先,巨頭入局,“釘釘”以降維方式迅速切入,有數據顯示,截至2月10日,廣東、江蘇、河南、山西、山東、湖北、河北、陝西、黑龍江、遼寧、吉林等30多個省份、300多個城市的學校加入阿里釘釘“在家上課”計劃,通過釘釘在線課堂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預計覆蓋全國5,000萬學生。騰訊雲課堂同理。

此外,短視頻平臺也抓住機會入局線上教育。快手在1月末率先聯合首批42家優質在線教育機構上線了快手在家學習平臺,隨後抖音、B站、學習強國等也紛紛開闢新入口。其次,有多家公司成功從線下轉型線上,譬如立思辰旗下的豆神大語文將線下課程全部轉為線上直播課程,並向全國中小學生免費提供部編版線上系列課程,連收3個漲停板。

元創資本所投資的松鼠AI在年前緊急關停2,000+線下教學中心,短時間快速研發線上授課體系及技術平臺,並捐贈價值5億元的全國免費AI在線學習賬號。通過一系列操作,公司成功轉型線上並實現8倍增長。

但是,擴張要注意效率和產品,疫情可能帶來流量,但最終如何把流量留存還要考察公司對產品、服務的不斷迭代完善。

最後,疫情衝擊下會有大量中小型教育機構現金流枯竭死亡,這一過程也會創造兼併收購的機會,市場格局仍有變化空間。

企業服務

在線辦公協作(譬如在線會議、即時通訊、協同文檔、CRM系統等)在復工大背景下轉變成為硬需求,並實現大批量無成本獲客。

線下溝通不便也在倒逼企業向系統化、數字化、自動化的大方向轉變。系統化運營工具等服務商業務量有所提高。5G和雲計算的發展讓技術越發成熟,產品體驗逐步提升。如果能借此機會展現出明顯的效率價值,預計會有大量的B端用戶留存,形成長期利好。

但這不是簡單通過員工線上化就能實現的,服務方如何配合甚至驅動企業方實現從前端到客戶整體在線的系統化工作節奏才是影響行業加速度的重點

另一方面,對於中小B的服務商公司,近期會遇到部分客戶資金緊張甚至破產的困境,可能會帶來未來需要重新推廣獲客的成本。

機器人

首先,機器人在本次疫情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實現非接觸採集的醫用咽拭子檢測複合機器人、配送機器人、消毒機器人、測溫機器人等均得到廣泛應用。

另外,大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由於疫情原因面臨復工難、復產難的問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產線受影響則相對較小,預計

疫情結束後機器替換人工的進程或將加速,行業的滲透率有望提升。同時機器人也有望成為我國製造業由大向強轉型的有利載體。

醫療健康

疫情爆發是史無前例的全民健康教育,資本仍然會保持熱情、保持溫度。

醫療健康主要看好意識提升帶來的三個方向長期利好。

首先是防護和健康產品,口罩、消毒劑、體溫計等產品在疫情中普及率大大提高,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保健品、健身運動器材也會隨著健康意識提升而受益。

第二個方向來自互聯網醫療,如在線診療、醫藥電商、心理健康平臺等。部分醫療場景,如複診到送藥到家的流程,已經可以在線上實現閉環。在疫情的推動下,用戶習慣得到教育,互聯網醫療能解決地域空間限制,滲透率有望明顯提高。

第三部分主要是對健康險的利好,公共衛生事件將激發全民的保險意識,從2003年的‘非典’經驗來看,2003年5~7月,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309.3%、265.3%及157.75%,為前後年份的高點。當下伴隨更加成熟的互聯網銷售渠道,預計會有利好表現。

餐飲

餐飲可以說是疫情下遭受衝擊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尤其是連鎖餐飲,影響從之前西貝的發聲可見一斑。

根據美團研究院調查顯示,72.5%的連鎖店表示損失非常大。九成餐飲商戶資金短缺,其中,26.8%的餐飲商戶表示資金已經週轉不開,37.0%的餐飲商戶表示資金極度緊缺,只能維持1-2個月。22.9%的餐飲商戶表示資金比較緊缺,能維持3-4個月。

但目前可能是少有的對優質餐飲企業的投資機會。優質餐飲企業大多現金流非常好,並不需要投資,目前是少有的投資窗口,能以合理的估值入股優質企業,同時資金又能幫助企業度過疫情難關。

同時也要注意到餐飲行業門檻相對低,且高度分散,中小企業為主,淘汰率奇高,面對短線利好的同時也要保證長線的投資邏輯。

宅經濟

為應對疫情,大部分人在春節期間過期了足不出戶的生活,驅使線上服務需求激增。

生鮮電商、跑腿平臺、速食產品、在線娛樂等多個賽道增長迅猛,甚至出現產品排號搶購、提前預售、鵝廠遊戲服務器崩盤等情況。

從投資角度看,面對短期爆發的數據要保持長期思考和冷靜判斷,譬如針對最後100米的物業電商可能只是“無接觸配送”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曇花一現;生鮮電商們度過供不應求的疫情期間後還是要依靠數據化系統評估需求避免損耗;長期社區業態可能走向線上線下一體化。

結語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投資行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向都帶來了巨大影響。作為投資機構,要具備長線目光,冷靜判斷;成為時間的朋友,創業者的陪伴。

元創資本的投資方向聚焦在AI、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而目前疫情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改造、賦能傳統行業的進展,相信優秀的企業家一定會把握行業發展的趨勢,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