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李明 男、漢族、64年10月出生 江蘇東海人(祖籍通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共黨員、 本科學歷(法律)、主任記者(高級職稱)。自八十年代起,他已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文學報》、《詩刊》、《雨花》、《揚子江》等全國50 多家報刊刊發新聞、文學作品800餘篇。著有詩集《秋天的心事》散文集《生命的追尋》等8部,現供職於市內一家媒體。



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在一個名族的發展圖譜上,英雄是民族的脊樑,是人類靈魂深處最閃亮的精神座標,像燈塔一樣永遠照亮人們的航程,激勵後來者。但是有的英雄卻是無名的,他們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至今親人也不知他們魂歸何處。

僅近代以來,我國就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英勇犧牲,但其中僅有193萬人留有姓名,而在這些留有姓名的烈士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尚未找到他們的親人。

其中在蘇魯交界的抗日戰場贛榆,有一座全國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在那殊死血戰的硝煙歲月,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犧牲了無數名將士。 2019年清明節前夕,市黨史工辦主任徐勤飛先生一行去那裡調研,發現在著名贛榆戰役中,十八位勇士只有九位留下姓名。原來,由於戰事頻繁,幸虧有戰地記者白刃的採訪,孟兆閣、趙本源、原飛友、馬培元、孫洪太、何北生、張秀閣、孫玉琨、李會元九位烈士的姓名才得以留存。而且,因為不知曉烈士的家鄉在哪裡、有無親人,78年來,一直沒有親屬來祭奠。


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忘記歷史等於背叛,面對蒼涼的墓碑、面對78載親情的封存,如何讓長眠地下的烈士們,拋棄親人所有的憂傷和思念,通過時空的隧道,聽從召喚,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魂歸故里。記者出身的徐勤飛淚水連漣。他想,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要為苦苦等了78年的烈士們尋親。這不僅是黨史工作者的擔當,也是傳承。

好的想法必須得到好的贊同和實施。贛榆區委書記孫愛華高度認同,連雲港報業傳媒集團、連雲港廣電傳媒集團領導鼎力支持,於是由四家聯合組成的尋親活動組委會成立了。

“我想知道你的名字,我想找到你的家人——為青口十八勇士尋親一則富有詩意的啟事,於2019年4月2日在連雲港日報、蒼梧晚報、連雲港發佈、連網、連雲港電視臺、連雲港人民廣播電臺、連雲港手機臺、連雲港新聞網、連雲港史志網、贛榆史志網” 同步刊(播)出。

《一寸山河一寸血 幾多悲壯幾多榮——重溫“青口十八勇士”殊死血戰的硝煙歲月》《回放——為“青口十八勇士”尋親》、《尋訪,為跨越78年的思念圓夢》、《“認準一個理,跟著黨走”孫洪太烈士後輩將來連緬懷親人》、《我們來看你了!——“青口十八勇士”孫洪太烈士親人來連祭英烈》、《“為‘青口十八勇士’尋親”吸引清華學子來連探訪》。

血與火的往事、情與淚的交融,一個個視頻,還原了戰爭,彷彿讓人又回到了硝煙瀰漫的戰場,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一時間,這成了微信朋友圈、街談巷議的熱詞。由於尋親全過程視頻現場直播當天粉絲量突破32.5萬、全國媒體同行紛紛助推,實現了發散效應。​


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不久,“中華英烈網”上有位孫洪太的烈士信息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犧牲時間:“1940年,犧牲戰役:江蘇省贛榆戰鬥,安葬地:山東省平邑街道毛家窪村”。大家欣喜之時又頓生疑惑:這位孫洪太烈士是不是“青口十八勇士”之一的孫洪太呢?犧牲時間不一、犧牲戰役不合,十分明確的安葬地說明不是一個人,且贛榆平邑跨越兩省相隔數百公里,那個特定時期根本無法將烈士遺體從敵戰區運回老家安葬的。帶著這個疑問他們在平邑退役軍人事務部張女士的幫助下進行進村入戶核對查找,結果毛家窪村沒有叫孫洪太的。

尋找人員並不氣餒,就在附近幾個村子繼續排查,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毛家庒村有位烈士叫孫洪太,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孫洪太原名孫洪泰,在村中“泰”是輩份,後人為了簡寫就成了“太”字。姊妹共7人,孫洪太排行老大,下面有三個弟弟、三個妹妹,英烈網消息有誤,將毛家庒村誤寫成毛家窪村。原來1954年,家人確知孫洪太犧牲後,但不知道具體在哪裡犧牲的,就按照當地風俗在老家給他弄個“衣冠冢”。

在烈士犧牲地,92歲的堂妹老淚縱橫,取一把土準備帶到孃的墳前,告訴二老,哥哥終於“回家”了。他的侄子孫曉動跪在碑前哭喊著說:“伯伯,原來只知道您是在戰鬥中犧牲的,現在才知道您不僅是烈士,還是‘青口十八勇士’之一,是個了不起的大英雄,我們所有後輩都為您驕傲和自豪。”

面對著10個孫家後人的痛哭流涕,隨同人員也不禁潸然淚下。是啊!78年的風雨滄桑,歲月78載的生死別離。當年戰火的硝煙雖已散盡,但親人的痛楚卻無法封存。


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青口十八勇士”有位倖存者叫孟兆閣,那場戰役驚天地、泣鬼神,讓他刻骨銘心。

1941年3月26日黎明前,八路軍115師青口戰役中,在圓滿完成戰役計劃後撤出青口。他們6團1營1連7班長原飛友帶領戰友掩護主力撤退時,卻被從新浦趕來增援的日軍包了餃子,兩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最後退守火叉巷。這時,巷子的另一端一排長趙本源帶領的2班戰友也因故未能及時撤出,被圍逼至巷內。於是,18名勇士合力抗敵,拖住援敵主力,擊斃50多名日偽軍,勝利地完成掩護大部隊轉移任務。戰鬥從清晨持續到傍晚,浴血奮戰了一天,10名勇士先後犧牲,其餘也都掛了彩。

身負重傷彈盡援絕的8位勇士,為了不連累百姓,勇敢地走了出來。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日軍憲兵隊黔驢技窮,就將原飛友、孟兆閣、孫玉坤、李會元、馬培元、孫鴻泰、何北生、張秀閣8名勇士用鐵絲分別捆綁在院內的兩根鐵柱上,準備處死。

夜深了,身材瘦小的孟兆閣,強忍雙臂劇痛,用力掙脫捆綁在身上的鐵絲,然後又拼盡力氣將捆綁在一起的原飛友、李會元、孫玉坤的鐵絲擰開。正當準備解救其他戰友時,傳來鬼子巡邏兵的腳步聲。“甭管我們,快跑!否則一個都走不了!”在戰友們的再三催促下,原飛友、孟兆閣等4人終於逃了出來。但原飛友因傷勢太重而犧牲,孫玉琨、李會元失蹤,在淌過浦北臨洪河時只有孟兆閣一人遊過對岸,他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隊伍。兩年後孟兆閣在另一場戰役中犧牲。


李明: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若干年後,記者白刃在一次軍區大會主席臺上,見到有一個叫李會元的副主席,不禁心潮澎湃,馬上想起了他採訪過的十八勇士,寫出長長的數十行十八勇士詩歌,至於這個李會元是不是那個突圍失蹤的戰士,已無法考究。

時光荏苒,戰爭早已遠離,可那場可歌可泣的戰役,卻永遠清晰地留在人民的記憶深處,成為一段永恆的歷史 。戰後,八路軍山東軍區將青口十八勇士所在的教導二旅6團1連命名為“青口十八勇士連”,授予榮譽戰旗。贛榆縣人民政府先後在青口鎮火叉巷北口樹起“十八位勇士”紀念碑及紀念館,抗日山已經成為全國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5年9月3日,“青口十八勇士”榮譽戰旗由受閱方隊官兵高高擎起,昂首闊步通過天安門廣場!這不僅是人民軍隊的光榮與驕傲,也是贛榆人民的光榮與自豪!贛榆區宣傳部長邵長亮說:“山河已無恙,英雄可歸家”,他們將傳承紅色基因,把“青口十八勇士”這面閃亮的英雄戰旗推向全國。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尋找,為了相隔久遠的“團圓”意義,不僅在於幫助烈士後人找到自己為國捐軀的先輩安葬之地,更在於這個尋找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追思和緬懷的過程,有助於讓大眾尤其是青年人瞭解英烈事蹟和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雖然這次行動只為眾多烈士找到一位後人,但“為‘青口十八勇士’的尋親”還在繼續。無論結果如何,流淌在中華民族兒女身上的英雄血液是一脈相承的,他們不都是烈士的後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