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里程碑式的影片

《我不是藥神》里程碑式的影片

這週末終於去看了電影《我不是藥神》,畢竟最近逢人就會被問到,看藥神了嗎?感覺身邊的朋友不是已經看過了,就是在計劃中。昨天晚上查了一下實時票房,累計13億,點映6000萬 ,豆瓣評分9.0分 。

對於片子的評價,首先豆瓣評分已經說明問題,大家都知道豆瓣網友有多苛刻。

《我不是藥神》里程碑式的影片

其次,敢於大規模點映,說明發行方對於片子的質量非常自信。

《我不是藥神》里程碑式的影片

最後,上映只有4天不到,累計票房13億。從這些數據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部影片的熱度。

個人的觀影感受就是,覺得這部影片對國內的影視行業,會有里程碑式的影響。近年來,通過真實事件改編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均是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像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還有今年上映的《廁所英雄》,彷彿印度電影更敢於反應真實的社會矛盾,而這次《我不是藥神》也具有同類型的特徵。

很久以來,我們國產影視劇都在遵循一條行規,就是流量明星主導市場,似乎這樣才能保證票房。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們 用數據說話, 國產票房排名

第一名 戰狼 56.31億

第二名 紅海行動 36.21億

第三名 美人魚 33.9億

第四名 唐人街探案 33.71億

還有截止目前上映4天已經13億票房的我不是藥神

這裡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在這些賣座的電影中觀眾買的並不是流量明星的帳,而是故事內容。所以呈現出了一個這樣的趨勢,一個觸動人心的好故事的價值,要大於能帶固定粉絲群的流量明星。

我們都知道影視類的上市公司,目前的發展模式是更關注明星效應,一部劇7成的投入要在主演上,無論你最後賣不賣座,主演都是旱澇保收,而院線等平臺類的公司也是很現實,直接看數據給你排片,這樣一來所有的壓力都在影視公司身上,這樣他們不但變成了給院線和明星打工,還要承擔巨大的財務風險。

而為什麼中國的影視行業出不了迪士尼這樣的公司呢?因為米老鼠和唐老鴨是不需要片酬的,更不會跟你談分成的事,大部分的利益就都留在了影視公司。

為何說這部劇會對這個行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呢?此次的《我不是藥神》似乎是在顛覆這個行業的邏輯,首先他是小製作,據說從製作到最後的上映總費用僅僅1億。這樣就把大部分的利潤留在了影視公司,其次,整部電影除了徐崢以外,其他人幾乎都不能算是明星,但是觀感反而比明星要更好。

我們觀察一下這部電影的出品發行公司在點映期間的股價,可以說是萬綠叢中一抹紅,股價也可以反映一些問題。所以是不是這樣的模式,才是影視公司真正的出路。

總之,希望《藥神》是給影視公司的一劑良藥,能為影視行業帶來一些可喜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