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馬丁·路德·金曾說過:“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只是,這種過度沉默之下,好人還能稱得上是好人嗎?

《車四十四》全篇僅有11分鐘,是一部典型的短片,該短片就深刻的探討了“”好人過度沉默後是否還稱得上好人“”這個問題。影片由伍仕賢執導,龔蓓苾、吳超等主演,在豆瓣的評分為8.0分。雖然影片拍攝於2001年,但苦於當時國內沒有短片電影的專業發行渠道,該片一直到5年以後才與國內觀眾見面。

該片講述的故事雖然細小卻發人深省:擁擠的44路長途車,在行駛過程中遇到了兩名劫匪。他們不僅將票款搶劫一空,還脅迫女司機到路邊的荒草地中實施強暴。車上所有的乘客都無動於衷,只有一個男青年衝下車去與歹徒搏鬥。女司機並沒有倖免於難,被放回後她卻將男青年趕下了車。最後,44號公車被女司機開進了山溝裡,女司機和車上的乘客全部死亡。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創作而成,雖然簡短,但是卻憑藉著深刻的主題,榮獲了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短片特別提及-鼓勵獎、2002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特別表揚獎、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特約影展影片等獎項。最重要的是,短片在這三個重要獎項上都實現了華語短片獲獎為0的突破。

該片既沒有精緻的畫面,也沒有華麗的服飾。但是,影片卻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為切入點,切開了人情的冷暖和社會的淡漠。通過樸實無華的紀實風格,將考驗面前人性的極度淡漠和殘酷的結局甩到了每個觀眾的面前。看完本片後,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咯噔一下,如墜深淵,然後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靈魂。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01、運用特寫鏡頭,體現人物的內心想法,畫質粗糙卻極具張力。鏡頭的轉換,突出了氣氛的轉變,讓影片在樸實中透著深刻

因為是根據真人真事改變,該片在藝術表達上將平實和簡練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雖然影像和畫面都極其簡單,呈現出來的就是普通攝像機的畫質,在剪輯上也沒有任何轉場特效,但是卻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量,體現了紀錄片一樣的風格。影片也在簡單的外衣之下,包裹了一顆厚重的靈魂。

第一,平淡鏡頭渲染氛圍交代人物關係,特寫鏡頭配合著衝突的發生,使劇情由平靜轉向劇烈的震動

影片一開始用一個簡單的固定鏡頭瞬間就突出了該片荒涼的氛圍:一望無際的原野,蜿蜒而來的公路,樹木和草都已枯黃,沒有任何生機。男青年本在路邊等車,鏡頭快搖過車,青年上車了,他簡短的同女司機對話後,車繼續向前平緩的行駛。

這一連串的平淡鏡頭

雖然給人無聊的感覺,實則乾淨利落,沒有摻雜任何無用的廢鏡頭。而且濃重的渲染了影片的氛圍,交代了人物關係,使影片從表面上看上去恰如一汪沒有漣漪的、平靜的湖。實際上,這樣的安排也為即將到來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第二,特寫鏡頭配合衝突的發生,使劇情由平轉急,急轉直下

影片有兩次明顯地節奏上的突變。青年上車後,整個車上的氛圍有所改變,原本所有的乘客都是不說話的,彷彿巨大的、靜止的背景板一樣。但是青年與女司機的對話,使觀眾感受到了影片節奏的突變。故事中,幾乎所有人的著裝都不帶明亮的色彩,可是女司機卻身穿一個紅色外套,這樣的格格不入,使觀眾很快就明白了女司機在故事中的主角地位。

隨著兩個劫匪的出現,故事真正的衝突開始了,這也打破了影片之前沉悶、平淡的感覺。在女司機被拖出去以後,影片給了男青年一個特寫鏡頭:他對車上的人的無動於衷深感驚訝,接著號召大家救人未果之後,他選擇了自己出去勇鬥匪徒。

這樣的特寫鏡頭,配合著劇中節奏的突變和強烈的衝突,點明瞭男青年在片中是故事發展的推動者。同時,在時間和空間上也給了觀眾很大的思考和情感緩衝的空間。導演並不急於演繹衝突之後的劇情,而是著重引發觀眾對於該事件的思考:為什麼這麼多人對面區區兩個劫匪卻都選擇了不站起來反抗?為什麼人可以冷漠到如此地步?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02、巧設懸念,巧用“玩具狗”這個道具,用極短的篇幅就表現出了困境中的四種人生態度

影片可謂短小精悍,但卻正如麻雀一樣五臟俱全。影片沒有過多的人物對白,卻在短短的11分鐘之內,巧妙的設置了多個懸念,不斷的將觀眾的眼神和思維延續下去,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第一,巧設懸疑,拉扯觀眾的好奇心

匪徒走之後,被強暴的女司機甚至沒有去扶挺身而出的男青年,而是直接回到車上。對搭救自己的人熟視無睹這樣的行為,令人感到十分的匪夷所思。後來,男青年上車後,女司機更是不由分說的直接將他趕下了車。

此處的兩個疑點,正是導演設下的懸念,為什麼女司機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為什麼不正面感謝他還將他趕下車去?我相信,在觀眾觀看短片的過程中,這兩個問題始終會像找不到頭緒的線頭一樣,劇烈的拉扯著他們好奇心,促使他們一步步的探究故事的答案。

第二,巧用道具,促成女司機的極端行為

在女司機上車之後,她轉頭看向了車上冷漠的乘客。他們不關心、不在意自己的遭遇,甚至還流露出鄙夷的眼神。女司機只能無助的趴在方向盤上痛哭。後來,她抬頭看到了那隻玩具狗,玩具狗也正在盯著自己看,似乎也在猛烈的嘲笑自己。

正是對玩具狗的最後一瞥,女司機的心理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玩具狗不是活物,而是一種感情的投射,映射出車上所有人冰冷堅硬的內心以及他們對女司機的嘲笑和冷漠。更重要的是,玩具狗也像一根針一樣,代表了冷漠和鄙夷,刺痛了女司機的神經。

其實,是女司機自己將乘客們的態度投射到了玩具狗身上,將玩具狗當成了這一車乘客,幫助自己完成了情緒和思想上的轉變。如此一來,影片中結尾的慘烈結局就有了感情基座,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順理成章的。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第三,面對困境,短片呈現了四種人生態度

●劫匪出現以後,女司機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不僅失去了錢財,也遭到了劫匪的侵犯。在短片中,她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承受了最嚴重的損失。她也進行了強烈的反抗,只是卻沒有逆轉結局。由此可見,女司機體現出來的是,困境的遭遇者的人生態度:即使無濟於事,依然激烈的反抗。

至於剩下的人,體現的大都是旁觀者的態度。全車的乘客面對劫匪的無理要求,沒有一個人站起來主動反抗。雖然劫匪只有兩個人,乘客的數量要遠遠地多於劫匪。但是,他們就是全都乖乖的掏出了自己的錢。最讓人意外的是,即使看著女司機被玷汙,這些看客還是選擇無動於衷的待在車裡,只是將好奇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大部分乘客們體現出來的是,困境之外的旁觀者,對他人悲慘遭遇持有的極其冷漠的態度。

●當然,這群乘客裡面有一個老人有些例外。他本來打算站起身來管管事情。但是,卻被自己的媳婦拉住了。老人經此提醒,也就選擇了放棄。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良知告訴他應該挺身而出,但是因為害怕招攬是非,最後他還是將自己的行為淹沒在了廣大群眾當中,選擇的做一個熟視無睹的人。

夫妻兩人是典型的隨波逐流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有心幫忙,最後還是選擇了隨大流,他們體現的是追逐主流、害怕是非的傳統的人生態度。

最值得筆墨書寫的就是男青年的態度。他看上去甚至有些痞氣,但是一上車,他就跟女司機聊了幾句,由此可見這是個有生活氣息、有交流慾望的人。後來,女司機有難,動員全車人員未果後,他隻身衝了上去。即使他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還是勇敢的進行了搭救。男青年是一個熱血的人,他體現出來的正是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寶貴品質,而絕不是乘客那般置之不理的冷漠態度。男青年就是影片的希望之光,導演藉著他這個人物,精準強悍的傳達出了影片的主題。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03、影片最後結尾震驚人心,通過男青年意味深長的最後一笑,強化了影片的多重主題

被女司機趕下車的男青年,無奈之下搭上了另外一輛車。後來,在行車的過程中,男青年所在的車被一輛警車反超過去。後來,男青年下車後才得知,剛才遇事的女司機,將車開到了溝裡,一車的乘客就這樣都丟了性命。得知此事之後,男青年嘴角掛上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

這樣的結尾實在令人難以預料,女司機不惜帶著一車人自毀,這樣慘烈的結局,深深的震撼著觀眾們的心靈。轉念一想,女司機之所以將男青年趕下車,既是為了報他的搭救之恩,也是決定要報復車上其他冷漠的乘客們。這樣一個被報恩、一個被複仇的結局,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和反差,向觀眾展現了不同人生選擇的不同結局,促使觀眾思考何為正確,自己又當如何抉擇。

男青年最後的笑容裡,有心有餘悸的戰慄感,也有突然而來的放鬆,更有幸免於難的慶幸,還有好人終得好報的釋然。該笑容含義複雜,意味深長。也是這最後一笑,猶如畫龍點睛一般,鮮明的突出了影片豐富的主題。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主題一,對見義勇為和關心他人的謳歌,對冷漠人性的批判

女司機被匪徒欺負的時候,大部分乘客都充當了冷漠的看客,也是女司機悲慘遭遇的間接製作者。他們的冷漠態度不僅助長了匪徒的氣焰,也促成了女司機思想的轉變,為結局的發生奠定了感情基礎。

如果不是對女司機奮不顧身的解救,男青年也會如那一車乘客一樣殞命。而當時想要搭救女司機的老人,本來可以活命,但是因為媳婦的阻止,最後選擇了視而不見,與大部分乘客站到了同一個戰線上,也將自己的命運由生存轉向了死亡。

其實,對比一車乘客生命的隕落,男青年最後得以存活的結局,恰好體現了導演謳歌見義勇為的行為、批判冷漠人性的主題。跟冷漠的旁觀者相比,見義勇為的熱心青年絕對值得提倡和讚揚。影片通過兩者結局的大差大別,利用強烈的對比,深化了見義勇為、關心他人在觀眾心中的正面形象和地位。從而,也為觀眾樹立了正確的道德標本,向觀眾傳達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主題二,批判破舊、落後的社會風俗

自古以來,人們秉持的大多就是:“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信條。對別人的事要少管、少問、少摻和,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這樣的社會風俗,培養出來的大部分都是短片中絕大多數乘客那樣的冷血之人。

即使女司機面臨的是生與死的嚴峻考驗,他們也無動於衷,不分時刻、不分地點、不分情況的堅守落後社會風俗。因為長期受到落後風俗的侵蝕,他們已經失去了作為人的基本品質,轉變成了麻木不仁、冷血冷酷的社會害蟲。

影片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這群冷漠、麻木不仁、殘酷冷血的看客的形象展現出來。通過乘客和男青年的態度對比和結局對比,引發了觀眾的極度不適。與此同時,也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的思考,到底應該做哪種人,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德標準,到底應該倡導和遵從什麼樣的社會風俗。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04、影片影射出的人物特質,讓觀眾反思自己的站位,具有深重的現實意義

影片通過對片中人物的刻畫,影射出了其中蘊含的人物特質。觀眾看後深覺餘味綿長,並思考該片的現實意義。

第一,人人都有可能是乘客,人人都有可能是男青年,這是一個選擇題

受到傳統風俗的影響,現實中的很多人面對別人的事情的時候,也做不到挺身而出。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像車上的乘客一樣,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氣,缺乏對他人的關心,缺乏對生活和身邊人的熱愛,缺乏救他人於危難的魄力。

當然,我們身邊也不乏那些深具正義感的人,他們看不得匪徒囂張,看不得弱小被欺凌。他們會像片中的男青年一樣,即使力量微弱,也會勇敢的跑下車去反抗到底。其實,細細想來,每個人都可以是乘客,每個人也可以是男青年,這只是一個內心選擇的問題。

只要衝破了心中那道冷漠的壁壘,我們就都可以像男青年一樣身具勇氣。而只有每個人都選擇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中才會聚集起一股正義的力量,人們才可以都不再冷漠,社會也可以更加的有愛、和諧。

《車四十四》:雪崩背後的人性和社會淡漠及其厚重的現實意義

第二,如果始終保持冷漠,災難性的結局就在所難免

一車乘客因為冷漠而最終喪命。雖然,女司機的行為略顯極端,但是這樣慘烈的結局的警示意義還是很值得借鑑的。而男青年因為善良和勇敢得以保命,兩者的明顯差異和對比,就是血淋淋的教訓,提醒著觀眾們冷漠背後的殘酷代價。

雖然乘客們都不是匪徒,也不是直接的施害者。但是,他們間接促成了女司機被侵害的結果。對比真正的惡人,沉默的好人可能更具有殺傷力。因為,從他們心底散發出來的冷漠、不屑和譏笑,都像冰刀一樣侵蝕著女司機脆弱的心,促使她走出了毀滅的那一步。

如果每個人都緊緊抱著冷漠不放手,每個人都心懷堅冰不釋放善意和溫暖,那我們這個社會終將會變得堅硬無比,毫無人情味。而我們這個群體,也終將難以擺脫災難性的結局。這正是該片最重要警示意義和現實意義之所在。

結語:

短片的畫面雖然十分粗糙,看上去讓人稍微有點不舒服。但是,故事卻極具真實感,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效果。影片在簡短的敘事結構下,巧用了懸念和道具,深刻挖掘了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謳歌了見義勇為的美好品質和溫暖的人際關係及社會風俗,極具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觀眾看完此片以後,既體會到了冷漠人性導致的悲慘結局,也領悟到了懷抱善良的重要性。更會忍不住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告誡自己不要過度冷漠,這也是該片真正的藝術魅力和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