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道春秋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中國貨幣歷史悠久,以其種類繁多、內容上極具廣度與深度而形成了富有獨特魅力的中國貨幣文化。


戰國初期,隨著冶金鑄造業的發展,交易的紛繁,金屬鑄幣得以普及。特別是在區系性文化(“六大文化區系”即北方區系、中原區系、東方區系、西南區系、東南區系的、南方區系)的影響下,一些擁有較強實力的諸侯國,開始鑄造了布幣、刀幣等多種形態的貨幣。


隨至秦朝大一統,秦國的“半兩”方孔圓錢,成為全國通行貨幣。銅錢的貨幣形式一直延續到清代。而自唐晚期及五代十國,銅錢供應不足,造成物輕錢重而出現錢荒。歷史上著名的“會昌毀佛”,便是因銅料不足,只得將寺院的銅像、鍾、磬都用來鑄錢。


北宋統一中原之後,銅錢貨幣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商品的貿易需求。“交子”、“錢引”等紙幣,便進入歷史,作為正式紙幣發行。如此說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印製和使用紙幣的國家。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戰國 · 齊法化三字刀背土

通長:175mm


說明:齊刀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鑄體最大、幣文最精美的一種貨幣。戰國中期齊威王、齊宣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4年)為統一幣制而鑄行的大型刀幣,為齊國行用時間最長、發行數量最多、流通最廣的一種刀幣。錢幣學家唐石父舊藏,由唐石父家屬友情提供。刀體有修。


春秋戰國時期,地處海濱,富有魚鹽之利的齊國,素以工商業的發達而見長。


《管子 乘馬》所說,“無市則民乏矣”,可見當時齊國民間交易的重要性。繁榮的商業貿易促成了發達的貨幣文化,整個春秋戰國,齊以刀幣為主幣,成為東方刀幣流通區的代表。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齊國刀幣從早期的“節墨之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到後期的“齊法化”,皆是冠以地名。齊刀除燕亂齊期間的少量明刀,無論是早期的四字刀(即齊之法化),還是晚期的三字刀(即齊法化),均以”法化“稱之。


《管子 七法》曰,“法,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鬥斛也。”“化”同“貨”,法化便是為標準貨幣,即國幣之意。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齊法化俗稱三字刀,在齊刀中,他的鑄行時間最長,幾乎終田齊之世。“齊法化刀”的鑄行,統一了全國的貨幣,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項重要改革,他的出現明顯早於秦國半兩錢,說明齊國貨幣統一的意識要比秦國早得多,齊刀對於秦統一貨幣無疑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清 · 裕民通寶背一分

直徑:28.4mm


說明:幣上有一個鑄孔。裕民通寶是清初三藩中的福建耿精忠所鑄。錢幣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有小平光背,折二背“一分”,折五背“一錢”或“浙一錢”。


秦代統一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紛亂的幣制,把秦國的“半兩”方孔錢作為流行貨幣通用全國。漢初仍沿襲秦制,至漢武帝時改鑄五銖錢,隨後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由國家壟斷。自此,貨幣真正實現了統一。


漢至唐初長達七百餘年,皆使用五銖錢,適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鑄行開元通寶。從此,我國的方孔圓錢採用通寶為名。唐初創立的通寶錢制度,歷經宋元明清各代,適中國貨幣發展史的里程碑。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裕民通寶是清初三藩中的福建耿精忠所造,它是清朝初期“三藩之亂”的歷史見證者。


耿精忠為清初三大漢人藩王之一,靖南王。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詔撤“三藩”,平西王吳三桂遂起兵反清。次年,耿精忠在福州響應,以“復明”為名聚攏民心,令官民剪辮留髮,衣服巾帽悉依明制,自鑄“裕民通寶”,不斷髮展自己的藩鎮勢力。


由於“三藩”之間相互矛盾,加上同臺灣鄭經反清勢力發生猜忌,耿軍軍餉匱乏,士氣不振,沿途暴虐,很快喪失民心,給清軍得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康熙十五年,清兵大軍壓境,耿精忠無奈,袒身露體,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降。然耿降清後尚蓄逆謀之心,被部下暗中告發,最終被磔。


裕民通寶鑄造時間短,前後不到兩年時間,數目種類都不多,而後清朝政府又進行大量銷燬,如今現存的實物已然不多見。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清 · 咸豐柒大清寶鈔貳仟文一組二枚

長:235mm寬:131mm


說明:大清寶鈔是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由清朝官方發行的紙幣。以制錢為單位,分成伍百文、壹千文、壹千伍百文、貳千文、伍千文、拾千文、伍拾千文、百千文八種面額。寶鈔為豎式,長方形,四周為花紋圖案,上方作龍紋,兩側為雲紋,下方作波浪紋,錢數是印出來的,千字文編號字和某年字,是鈔局編號時的私記。編號數目字則為墨筆手寫。上端圓圈內列“大清寶鈔”四字,花紋字畫用藍色印刷。


清政府發行紙幣起源於順治八年,因“經費未定,用度浩繁”,遂仿明朝貨幣制度發行紙幣,與銅幣並行。至順治十八年,清政府庫藏逐漸充盈,遂停止製造發行鈔貫。


直至咸豐二年,清政府以民間用銀之時少,用錢之時多,欲推廣鈔法,於是,官票、寶鈔便一直髮行到咸豐十一年。而此間由來,又要回溯到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


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戰火蔓延,所及之處均蕭條崩潰。清政府收入受其影響急劇減少,加以鴉片戰爭賠款數額巨大,白銀大量流出海外,國家財政陷入山窮水盡之境。清代銅錢制度將土崩瓦解,為此,清政府決定鑄造大錢。


既鑄造了大錢,“大清寶鈔”、“戶部官票“兩種紙幣便隨之印發。


三月月拍 | 古泉道春秋


清政府的最初想法是想要與銀錢相輔而行,大清寶鈔的面額最初分二百五十文至二千文等幾種,為了收回當百以上的大錢,便將寶鈔面額膨脹到五千文、十千文白千文等。


然而咸豐大錢的鑄行,不但沒有挽救處於絕境的銅錢制度,反而使得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結果。隨著大錢制度的崩潰,寶鈔和官票變成了清政府發行貨幣的主要工具。


現代的“鈔票”二字,正是取了”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兩個詞的詞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