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口罩出口:最快3天可獲歐盟CE認證 小廠家蠢蠢欲動上市公司仍以國內為主

聚焦口罩出口:最快3天可獲歐盟CE認證 小廠家蠢蠢欲動上市公司仍以國內為主

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散,海外對於口罩等防護用品的需求激增。作為口罩生產大國,中國的口罩產能和出口情況備受市場關注。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口罩出口認證服務的生意近期十分火爆,有諮詢顧問稱手機已經“被打爆”。為了不讓客戶錯過“行情”,一些機構推出了最快3個工作日獲得認證的“加急服務”。

不過,由於近期認證申請量顯著增加,已有數家歐盟CE認證機構停止發證。相比之下,一些從事口罩生產的上市公司則表示,目前仍會優先保證國內防控需要,國內疫情結束後才能考慮出口。

3日可獲CE認證

蘇女士是深圳一家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的諮詢顧問,她的公司主要為國內一些生產商提供美國、歐洲、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資質認證服務。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蘇女士透露,最近找她諮詢口罩出口認證的廠家“特別多”,“手機都快被打爆了,充電寶時刻都不能離身。”

在提供認證服務的同時,蘇女士還幫一些外貿公司尋找供應商。她表示,最近外貿公司的熱情也很高漲,都在託類似的服務機構聯繫口罩生產廠家。

根據相關規定,我國出口的口罩需要具備一定的資質,在通過相關認證後,方可在美國、歐盟、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公開銷售。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歐盟的CE認證和美國的FDA認證。

CE認證被視為製造商打開並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據記者瞭解,口罩要想出口歐盟國家,需要拿到NB機構(有PPE法規授權的公告機構)發放的CE證書。歐盟目前對個人防護口罩和醫用口罩的執行標準分別為EN149和EN14683,因為執行標準不同,不同防護級別的口罩獲取認證需提供的材料、執行的流程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申請個人防護口罩的流程相對簡單,耗時較短且費用相對較低。

美國FDA認證整體來說相對嚴格。如一般防護口罩只需按照美國FDA醫療I類做認證,通常需要經過填表申請、獲取PIN碼、交年費直至發放註冊號的流程,但醫用外科口罩則需按照美國FDA醫療II類做認證,增加產品測試、510K文件評審等多個環節。至於市場上頗受關注的醫用N95及以上9種口罩的認證,則需執行NIOSH認證標準,企業需寄送樣品至NIOSH實驗室實施測試,同時提交技術性資料(包括質量體系部分資料)至NIOSH文審,文審和測試都通過後,NIOSH才會核發批文。

儘管認證流程看起來十分繁瑣,但記者諮詢的多家服務機構均表示,只要廠家配合,一般在兩週之內均能通過認證。鑑於業務的火爆情況,有機構甚至還推出了“加急服務”,聲稱從完整提交資料和樣品到通過認證只需3個工作日。但此類服務的收費相對較高,一般在2.5萬元—3萬元(僅指CE認證)。而正常流程下,申請個人防護口罩的CE認證,需要約1.5萬元的費用,醫用口罩則報價較高,在1.8萬元—2.2萬元之間。美國FDA認證的費用整體上高於CE認證,僅服務費就高達2萬多元,加上申請認證的固定費用,總體上預計會超過5萬元。

出口鏈條蠢蠢欲動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不斷擴散,導致口罩等防護用品的需求激增。據公開報道,僅美國的口罩缺口就高達數億隻,多個國家更是通過限量供應、禁止出口等方式,來緩解口罩緊缺危機。

作為口罩生產大國,我國亦在近期通過捐贈、出口等方式向其他國家提供口罩等防護物資,為其防控疫情提供必要保障。但對於一些口罩生產廠家、進出口貿易廠商來說,海外口罩的緊缺,亦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市場機會。

東莞一家報關服務公司的老闆最近就在籌劃口罩出口生意。不過,他選擇的出口對象是東南亞和中東,但連日來他了解到的情況不是很樂觀。“市面上能提供東南亞和中東口罩認證服務的機構不多,聽說標準不低,而且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他向記者透露。

廣州一家認證服務機構負責人則表示,目前,多數機構主要是針對歐盟和美國提供認證服務,不只是東南亞,日本和韓國也比較繁瑣。

記者還以口罩廠家的身份與一位進出口貿易公司的老闆進行了溝通。他最近一直在通過各種途徑尋找供應商——包括委託認證服務機構。對於目前的形勢,他的預期很樂觀,“需求是不用操心的,現在歐美市場的口罩價格一直在漲,無論是貿易商,還是生產商,利潤都是很可觀的。”

但他拒絕透露具體的利潤率數據:“畢竟是醫用防護物資,賺這個錢總感覺不是很‘厚道’,但我們能保證貨真價實,也不會走‘歪門邪道’。”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認證服務機構的諮詢顧問則表現得很“直接”。前文提及的蘇女士即表示,由於近期申請量劇增,歐盟的一些NB機構已經逐步停止發證,這意味著拿到CE認證將變得越來越難,耗時會更長,費用也會越來越高。“要申請的話今天就得定下來,不然就要錯過這波行情了”,她坦言。

新增產能仍以國內為主

近期以來,A股口罩概念持續走強,與口罩的海外需求急劇增長不無關係。有分析指出,由於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新增的口罩產能可以通過出口來填補海外市場的空缺,而對於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來說,這亦是一次難得的提振業績的機會。

但通過與數家涉及口罩生產的上市公司的交流,財聯社記者發現,國內的口罩生產——尤其是新增或新投產的產能,目前仍以滿足國內防控需求為主。

報喜鳥(002154.SZ)目前也從事少量的口罩生產業務,公司方面表示,目前口罩生產正常進行,且主要供應國內,尚無出口計劃。近期宣佈投產口罩的搜於特(002503.SZ)亦表示,目前沒有出口計劃。中順潔柔(002511.SZ)此前建成的口罩生產線目前已開始出貨,董秘周啟超透露,暫時還是以國內為主,沒有出口業務。藍帆醫療(002382.SZ)亦透露,公司的醫療防護手套接到了很多國外訂單,但即將投產的口罩將優先供應國內,等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才考慮出口。

對此,一位外貿從業人士透露,考慮到國內疫情防控的需要,部分上市公司轉產口罩其實是出於地方政府的要求,出貨之後也要接受統一安排,在市場銷售環節並無太大的自主權。反倒是一些原本就從事口罩生產的中小型廠家,可以完全從企業效益出發,順勢拓展出口業務。“這些廠家原本多半也是主銷國內,所以才需要申請國外的認證”,該人士表示。

但口罩出口對上市公司後期業績的影響卻不可忽視。一位最近剛新增口罩業務的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一旦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在防疫期間新增的口罩產能勢必要尋找銷路,所以公司已經開始在做出口方面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